清朝几十万的军队为什么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_清朝为什么要给八国联军赔款

由网友 升华的天天丶 提供的答案:

八国联军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合作下发起的进攻,他们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相比之下清朝的军队装备及训练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与之抗衡。此外,清军在战争中面临着协调不力、腐败猖獗、士气低落、内部争斗等问题,这些原因也导致清朝难以在战争中得到胜利。

由网友 三界新圣主 提供的答案:

清朝几十万军队被八国联军打败,为什么?

一、枪支弹药不够

清军有几十万军队,连每人一支枪都达不到。北京的守军有十万人,其中有两万人没有火枪,拿着大刀长矛,怎么去对抗洋枪洋炮。整个清朝装备最好的部队是袁世凯训练的新军,八国联军登陆天津时,他没抵抗就先跑了。

二、皇帝无能,累死三军

八国联军还没到北京,慈禧就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跑。清军除了少部分战死沙场之外,大部分都逃跑了,平时只知道欺压百姓,关键时刻却不见踪影。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发现清军军械库里存放着大量的先进武器,也就是说,清政府根本就没有抵抗的意思。如果清军真要是拼死抵抗,可能八国联军不会如此轻易地取得胜利,甚至不可能取胜。所以说,慈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抵御外敌的信心和打算。

三、社会腐败,民不聊生

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清军腐败不堪一击,一盘散沙,士兵不想打仗。各地军官都是心怀鬼胎,图谋不轨,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用这样的兵来抵抗强悍的八国联军,肯定必败无疑。

由网友 功夫熊猫j 提供的答案:

清王朝在兵力最强盛时期,可以调动的军队数量高达120万,虽然晚期由于清政府的没落,国力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把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手里的汉军和满清八旗军都算上,也有将近一百万的军队。

八国联军

而八国联军也并不是仅仅只有几千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八国联军各国的兵力——日军8000、俄军4800、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意军53人、奥军50人,合计起来将近两万人,而且沙俄在派兵随其他七国攻占我国北京的同时,也出兵东北,兵力将近14万。

所以如果综合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王朝所面对的敌人至少有十几万之众。但是大清至少也有近百万的军队,为何却被八国联军打得落荒而逃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战斗力相差悬殊

有人说清军可以剿灭拥兵几十万的太平天国,战斗力就算再差能差到哪去?

首先我们要来说明一下,剿灭太平天国的清军是由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带领的汉军所做,满清八旗军在这个时候早已经不堪一击。

晚清八旗军

而八国联军侵华,则是走的水路,从海上直接登陆天津,而留守京畿附近的部队则大多都是满清八旗兵,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在南方,根本没和八国联军交手的机会。

再者,双方武器差距也太大,北京和天津将近7万的守军,竟然有两万多人没有装备现代化武器,就算是剩下的4万多人也只是经过简单操练的半现代化部队,根本就不能和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相提并论。人家拿的是机枪大炮,而清朝士兵拿的是大刀长矛,能抵挡得住才怪。

第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

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前,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以及诸多大臣,仓皇逃出了北京城,可以说在整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军方面根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将领来领导这场战争,更多的是地方将领独自抵抗,但是独木难支,很难和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相抗衡。

慈禧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之前,袁世凯所带领的7000新建陆军,当时也算得上是清朝可以拿得出手的部队之一,竟然被袁世凯带着逃到了山东,根本没有和八国联军交手。袁世凯这一手直接保住了他的军事实力。

第三、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说到底,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满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

到了后期的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慈禧宁愿把钱拿来修园子办寿宴,也不把钱拨给部队做军费,士兵们连军饷都拿不到,连肚子都填不饱,怎么能够奢望他们能为大清卖命呢?

上层统治者奢侈浪费,下层贫苦大众在吃土,试问这样的政权如何能打赢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清军

不只是上层统治者的腐朽,就连下层普通百姓也都愚昧无知,英国的大烟麻痹了大多数国人的精神和肉体,满清八旗兵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大烟鬼,试问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上阵杀敌呢?

所以综合来看,满清王朝之所以打不过八国联军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的腐朽没落,即便大清拥有再多的士兵,这场战争还是注定要失败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十二年不到,大清灭亡。

由网友 紫色的玉 提供的答案:

百年以来,很多历史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那些研究清史的大v们,他们也没弄明白,当时的清政府那么多的军队不去勤王,却按兵不动,首都轻而易举地被八国联军占领?

这里就需要说一下当时清王朝真正的掌权人慈禧太后,八国联军的入侵是历史的必然,但与慈禧的战略误判有着直接的关系。

1864年,清王朝依靠湘军,消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紧接着依靠淮军剿灭了捻军以及太平天国的余党,此时的国家,虽然满目疮痍,但安全还是相对稳定,假如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做一些休养生息的事,可能会对社会大有补益,可清政府仍旧采取高压政策,仿佛只有通过这一手段,才能讨得西方主子的欢心。在这期间,北方出现了以保卫家乡为主的义和团,由于义和团鼓盅入枪不入,"信仰者甚多,达众万人",随后势力不断扩大,也为了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便打出了"灭洋扶清"的口号,一时间满城风雨,到处都有义和团的存在。

眼看义和团发展壮大,慈禧有了尾大不掉的担忧,于是想借洋人之手剿灭义和团,先是对义和团招抚,然后向八国联军宣战,其结果就是慈禧带着光绪西逃,派李鸿章与之签定《辛丑条约》,中国实际上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社会。

从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与八国联军交战的大都是义和团成员,庞大的清朝军队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只是直隶所属的天津、北京部队参与战斗,清军共有8位总督,只有直隶总督上了战场,其他的总督实际上都是拥兵自重,静看时局的发展,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从另一面看,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侵略者使用洋枪洋炮,对待那些赤手空拳,依靠鬼神附体的义和团,明显就是一场屠杀,而几十万的清朝部队,大都使用的是长矛大刀,加之战斗力的减弱,即使到北京勤王,也会逃脱不了被歼灭的命运,庚子庚子赔偿,加重了老百姓负担,造成了国内矛盾的不断激化,清王朝的灭亡己是为期不远。(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梦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我们对清兵的第一感觉,是手拿大刀长枪的与手持火药枪的八国联军对峙。清军主要败武器装备上,是冷兵器与热兵器对抗的结果,是败在时代的淘汰上,没有与时俱进。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看一看清兵与八国联军的比较。

一,兵力比较

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入侵天津时总兵是1.4人,后有增加到1.7万人。没有超过两万人。

清兵守卫天津是武卫军,正规军约2.5人,还有保卫军、安卫军、排枪队等约一万,义和团约五万人。而北京的防卫力量更强,咸丰三年,京师各旗营兵达十四万九千人。十年后,令旗兵加练枪炮。并设内火器营,鸟枪护军二千五百十二,炮兵八百八十人。外火器营,鸟枪护军二千五百三十。无炮。清兵与八国联军相比,兵力优势明显。

二,武器装备。

八国联军的武器不统一,从大沽口登陆时,携带火炮89门。

如德国士兵,使用的是1898式毛瑟步枪。此为后装单发步枪,枪支重量3.9 公斤,长度1.1075 米,有效射程800 米。意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马林瑟-卡尔卡诺91步枪。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枪,最大射程可达3700米,是联军中射程最远的步枪。

清兵的装备,在《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在这份清单中,我们赫然发现,清军的武器装备根本不次于八国联军。清单所列如下: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这是天津清兵的装备,京城护卫营兵武器应该不差于天津。所以在武器装备上,清兵并不是大刀长枪,而是与八国联军不相差的武器。使用大刀长枪是义和民团。

清兵在当时的情况占着天时地利人和,武器装备与人数都比八国联军有优势的情况怎么就失败了呢。天津保卫战打了两天溃败,而北京从8月13号开始攻城到8月14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总共亡91人,伤346人。中国人死伤不计其数。

我们来分析一下,清兵失败的原因。

  • 不知为谁而战。当时从百日维新后,已经唤醒了很多的民众的反抗意识,大多数人对光绪皇帝抱有同情心。主要是慈禧太后摄政,反对变法,引义和团进京杀洋人,破坏领事馆,从而与八国的联军的战争。普通民众与士兵,没有任何国家概念,在他们眼里与洋人打仗就是保卫慈禧太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抵抗,或者稍为抵抗一下。大沽口战役中,八国联军的10艘军舰,有9艘遭到不同程度打击,而此时,清军的4艘鱼雷艇还没有上阵。北洋水师提督叶祖珪不知怎么想的,竟然一动不动。结果4艘鱼雷艇被八国联军两艘小艇俘获。从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出,从上到下,已经厌倦了清朝的统治,自己无力反抗,就让外力灭亡吧。
  • 士兵吸食鸦片严重,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全面放开了鸦片管制,北京城与天津卫到处都是鸦片馆,福寿馆。官兵腐败,从总督到下面的士兵都在吸食鸦片。鸦片这种东西主能麻醉人的思想,让男人们彻底没有斗志,活着就为那一口烟。在天津保卫最关键时候,有的士兵烟瘾来了,把枪一丢,就跑烟馆里享受了。在他们眼里,谁来统治都一样,都是当兵,都给兵响,都要抽鸦片。什么国家民族责任,早已经被鸦片烟冲的一干二净。
  • 盲目相信义和团。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从慈禧到下面的官员没有任何应对策略。好像义和团真的能刀枪不入战胜洋人。既然老佛爷相信,那就让义和团上吧。清兵有一种看哈哈笑的行为,故意让洋人进来战义和团,而清兵就是一个旁观者。看到义和团被洋人打死后,清兵竟然会叫好。在攻城进入北京后,普通民众竟然当起了向导。混乱局面连八国联军都没有想到,他们刚开始不怎么敢放肆,后来一看中国人太好欺负了,太听话,所以便大开杀戒,烧抢强奸无恶不作。

以上三点并不能全面的剖析清兵失败的原因,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靠船坚炮利,还要有民众的国家意识,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从1900年到今天已经过去120年了,我们国家艰难走到今天的强大富强,而外国列强却依然用120年前眼光看我们,对我们指手画脚。想一想120年前,八国联军靠一万多人就能入侵中国,他们还在回忆那种幸福中。我们一定认清历史,了解历史,告诉外国的列强们,我们在1949年已经站了起来,今天的我们已经强大起来。我们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民族复兴自豪感,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一切。不再像120年前的清兵一样,不知为谁而战。

我是梦话春秋,喜欢历史文章,可以关注支持。

参考书目《清史稿》

由网友 向往远处的风筝 提供的答案: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名字叫《天朝的崩溃》,看完这本书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我以前也想不明白,看完书后真的是让人瞠目结舌,那具体的各类数据用触目惊心都不为过。

首先清朝确实有几十万军队,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军队是国防的,而清军除驻扎边疆的军队有点能力对外作战以外,其他的大部分都不是军队,只起到维持地方秩序的作用,说白了就不是为了对外御敌的。

类似于现在派出所的民警、路上的交警,解决个纠纷还可以,跟训练有素的正规野战部队的士兵作战能力哪有可比性啊!

正因为主要任务是地方治安,所以清兵驻扎地就特别分散,集合部队速度就特别慢。

根据《天朝的崩溃》的数据,鸦片战争开始后,广东省告急,朝廷从其它省调配军队增援,路上就耽搁了一两个月,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还有增援的军队压根还没有走到呢。

也就是说清朝统治几百年,几乎还没有现代国防概念。

至于武器落后,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而西方已经进入现代战争就不用写了,电视剧上演的太多了。

清朝是中央高度集权,战争决策是要经过皇帝同意的。对方都开始炮轰了,才送报给朝廷,皇帝才召集大臣研究呢,完了才回复,来回800里加急也几天过去了。

再说地方官员,就像林则徐这样有见识的官员,也才重视修炮台。而炮台的规模、防御能力还跟不上就不说了。

关键对方是战船,能移动,炮台又不能动弹。对方在炮台射程以外开始炮轰,炮台上也没有办法还击,咱的大炮射程不够啊,不能动弹光剩了挨打了。

而像林则徐这样的官员还少之又少。到了清末落后那不是一点半点,还腐败透顶了。

人多顶什么用呢,没战斗力都是炮灰。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个国家都打不过,还不要说后来的八国联军。

由网友 熊猫简书 提供的答案:

孙子兵法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话的意思是:打仗,百战百胜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不经过战争却让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所以,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在战场上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清朝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面对区区几万人的八国联军,为何刚一交火就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如果从战争的形态、武器的使用、敌我的多寡来分析,固然有火力的悬殊、战法的落后、指挥的失误等等原因,但最终导致清军惨败的并不是上述缘由。

如果仅仅是因为寡不敌众、武器落后就必然败北,那么在历史上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势"。

晚清时期,皇室腐败、军阀林立、地方割据,天朝帝国的"势"早已不在,外强中干、日落西山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虽然慈禧太后拼命想保住皇室和大清的辉煌,但病入膏肓、为时已晚。

那么,一代盛世王朝为什么会陷入颓废、衰落?为什么会"势"风日下,任人宰割?这也与统治者没有认清世界发展的大"势",自我膨胀、自我陶醉的必然结果。

清朝建立初期,各位皇帝励精图治,虚心吸收汉文化精华,满汉融合、开疆拓土、整治三藩,国力财力人力大增,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这个时候清朝政府的国库充盈、边境和睦、内陆繁荣,GDP收入在世界上也可位居前列。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推进,西方列强搭上了工业复兴的快车,科技、文化、军事高速发展,这种发展和革命是颠覆性的、爆炸性的、几何倍增的,短短一两百年时间,西方列强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过去一两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

反观清朝后期统治者,仍然处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梦幻之中,一直还以为自己还处在世界的中心,一直还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

想要和我做生意,要看皇帝我是否愿意?想要来拜见皇帝,首先要看你学会磕头没有?显然,清朝的王室没有意识到世界文明的巨轮早已启航,唯一要做的是赶紧买一张船票,哪怕是站票也好!可惜,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挥一挥衣袖,道一句:不送!

清王朝的"势"落和西方列强的"势"起,在军事实力、财力物力、人心向背上出现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落后了不奋起直追,不迎头赶上,那么必将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稀烂!

所以,清王朝几十万兵力不敌八国联军是必然的事情,如果再有个几十万恐怕也是这样的结果!

由网友 一切都付笑谈中 提供的答案: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是枪快还是刀快,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枪快,那就很好解答这个问题了,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只有大刀长矛的大清军队如何能抵挡呢,冲到前方的清军将士们一个个都成了炮灰,不吃败仗才怪。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国家,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机器制造代替了传统手工作坊,军事工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领先世界其他地方,完成了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过渡。以英国军火武器为例,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弹药质量、火炮射 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优于清军火炮。

而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在干什么呢,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那时大清皇帝官员都盲目排外,对于外来先进的科技视为奇淫技巧,不屑一顾,这种不虚心接受先进技术的态度,导致了大清朝渐渐落后于西方,在军事武器装备上,更是和西方不在一个级别,虽然后来有了洋务运动,但是只学了西方的皮毛,没有触及精髓,整体上武器装备依然落后于西方。

当八国联军仅仅派出几万军队,但他们有精良的武器,可以远距离的射击敌方,所以面对兵力几十万的大清军队,他们一点也不惊慌,而大清军队拿着大刀,冲锋陷阵,只能白白丢了性命。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由网友 禅茶一味是清欢 提供的答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导火索是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重用义和团扶清灭洋。

当时清廷最懂军事,最厉害的人是袁世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袁世凯练的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在1899年底已经去义去山东剿灭义和团去了,当时袁世凯是山东的巡抚。袁世凯到山东以后,对义和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围剿,成效显著。由于慈禧太后和一帮守旧的满清的王公贵族相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便利用他们扶清灭洋,迫使山东一带的义和团涌向了北京

当时清朝政府最厉害的三个人是李鸿章,袁世凯和荣禄。

他们三个人是当时国内最清醒的人,和愚眛的慈禧太后观点是不一致的,他们知道以满清全国之力,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别说打八国联军了,而慈禧太后相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疯狂的向十一国宣战。

战争开始时,慈禧太后招袁世凯回京勤王,狡猾的袁世凯借口山东有德军入侵,一直没有回京。袁世凯知道,如果打胜了八国联军,义和团也不会放过他的,何况北洋新军那点人根本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南方的实权派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都非常清醒,清朝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战胜八国联军,于是和外国领事签署了东南自保协议,也没有回京勤王。

当时京津的清军有十几万,义和团的拳民有20多万,最能打的就是聂世成的武卫前军。

但是聂世成和义和团也有矛盾,聂世成在前面打洋人,军义和团在后边打他,搞得他里外不是人,聂世成也杀了不少义和团,朝廷里的大臣下旨将聂世成撤职。后没办法又启用,在天津聂世成和八国联军决战时,前面有洋人,后边有义和团开枪,造成了前后夹击,聂世成中弹战死。

满清的失败不是武器的失败,武器和当时的八国联军相差不大,当时清朝军人也不少,但是兵不知道为谁而战,民不知有国,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老百姓兴高采烈的打开城门,放洋人进来。从上到下,从愚昧的慈禧到愚昧的官员,腐朽的制度,混乱的指挥,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战胜现代化的八个国家的联军呢?虽然他只有一万多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