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当如何理解?_明月别枝惊鹊中别是什么意思

由网友 山溪之上丹凤阁 提供的答案:

辛稼轩《西江月》起句,"明月别枝惊鹊",化用苏轼《次韵蒋颖叔》中诗句:"月明惊鹊来安枝。"

"惊"字用得极其有韵味。

"别"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斜枝之意。

静默的夜晚,月亮的清辉,惊起了栖息在树枝上的乌鹊。

月夜中酣睡的乌鹊被惊醒后,惊飞不定,盘旋、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顾随评价辛词此句:"作诗词而说明月,滥矣。明月惊鹊,用曹公"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亦是尽人皆知之事,不见有甚奇特。但曰‘明月别枝惊鹊",则簇簇新底稼轩词法也。"

附: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由网友 黄成文94436201 提供的答案:

"明月别枝惊鹊"是辛弃疾(1140——120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是一句很细致入微写实。但在这里词人把"别"不作动词用,与下一句"清风半夜鸣蝉"的"半夜"相对。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

由网友 飘风我尘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别"的意思就是指月亮离开树枝,但实际并非是真的月亮离开、而是因为作者本身在行路当中所出现的视线角度改变之故:他向前了,树枝在眼里看上去就是后退了,从而月亮离开树枝了。也是因为他的逼近,这才有了随之的鹊被他给吓飞的事情。整首《西江月》其实就是行路的过程,只要把握这一点、不难理解其中之意。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隐居江西上饶时,写的一首田园生活的词,大家耳熟能详。

文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对于"别"字的理解,必须和"清风"联系起来。我们先看看作者所描写的当时情景:半夜了,鸟鹊在巢中休息,明亮的月光照在树枝上,鹊巢的斜上方,有一树枝,阴影落在鹊巢上,使鹊巢处在昏暗的树影里。鸟鹊本来睡得好好的,由于清风突然吹来,使树枝拂动了一下,鹊巢斜上方的那个树枝的阴影就一下子离开了鹊巢,鹊巢上一亮,随时把鸟鹊吓了一跳,受惊飞走了。

当时的情景,估计是这样的,可见作者描写得细致入微。这个"别"字,应当是"拂动"或"抖动"的意思。对于"別枝",就理解为拂动或抖动的树枝,若理解为树枝也行。如果理解为别的树枝,另外的树枝,也不能说是错的,不过,似乎没有体现出"清风"所起的作用。

由网友 长春一一春暖花开 提供的答案:

月光从原来的树技位置上、挪移开了、即为別枝。(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的位置改变、就叫"运动")、因为月球与地球的位置都在不停的改变着、所以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也会随看它们的位置改变、而改变自身的位置、因而"别"在此处只为挪开的意思。

由网友 月嫂秋姐 提供的答案:

月亮轻轻升起,好像慢慢离开了悬挂的枝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释义:明月轻轻升起,告别悬挂的枝头,半夜清风徐来夹杂着几声蝉的鸣叫,片片蛙声预示着丰年又到,天边七八颗星,山前稀稀落落的雨点在轻轻飘下,转过路边小桥流水,忽然看到了从前的土地庙

这是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著名的田园诗词,描写了夏夜行于黄沙道中所见所闻,写出了作者祈愿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黄沙道:位于江西上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