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真眼画师卍 提供的答案:
诺曼底登陆得打败德国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就英美法的利益而言,就战后布局而言,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问题所说的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值准不准,也没必要深究,最起码,意思是对的。二战后期,德国大部分部队被苏军消灭,是事实。德军在东线打了四年,死了400多万。算上受伤以及最后战败向苏联投降,笼统说被消灭了800万,差不多。而且苏军消灭的都是德军最精锐部队。
攻克柏林以后,苏军一共有将近50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几万辆坦克、战车,几万门大炮,几万架飞机......柏林西边到法国西海岸,还剩100多万德军,根本不够苏军碾压的。
如果美英没进行诺曼底登陆,那会是什么局面?
苏军已经占领了德国东部,德国西部剩下的残兵败将,根本顶不住苏军的进攻。过了德国西部,就到法国了。而那时候的法国处于德国管制下,根本没有正规部队,也不可能有力量阻挡苏联军队。到时候还得是苏军进入巴黎,巴黎市民欢迎苏军。维希政府再向苏军投降一次。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苏联基本上是控制了整个欧洲:苏联、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全被苏联占领。西班牙也怕很难逃脱。
然后苏军会抵达法国、意大利的沿海。这时候美英再想登陆,肯定是不可能。苏联可以组织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去抵抗,美英根本打不上来。这其实也是希特勒梦想的局面。他要是征服了苏联,就是他领导这些地区,抵抗美英。
后期,柏林往西一直到法国、意大利沿海,这片地区面对苏军根本没有抵抗力。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话,500万苏军一路平推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苏联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这是美英不能允许的。
美英登陆以后,在西线的总兵力也超过了500万,这个数是不是有点意思?打德国西边这100万杂牌,哪里用得了这么多人?美英这500万部队压根就不是为德军准备的,是为那500万苏军准备的。而且美国在本土还准备了800万人。
二战末期,苏联完全能够自己消灭德国。美英之所以发起诺曼底登陆,是为了抢地盘,防止战后苏联独霸欧洲。最后的局面也确实是美英和苏联对峙,平分欧洲。美英挡住了苏联继续向西的脚步。
二战战场打得很精彩,政治上的斗争也同样精彩。战争还没结束,美英就看出了苏联独霸欧洲的危险,于是赶紧登陆。斯大林也看出了美英这500万部队来者不善,是奔自己来的。于是他做了一件事:不计伤亡,猛攻柏林。
美英已经在西线上来几百万人,东线德军也已经被打残,德国的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最后苏联并没有等美英部队到来,而是单独的对柏林发起总攻。是强攻硬攻,死了不少人。所以后来很多人说斯大林这是灭绝人性,不珍惜自己人的生命,好大喜功......这么看就浅了。
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里,每一支靠近自己的军队,都得按敌人算。不要说是敌军,就是自己家的一支部队,前进的方向是自己的首都,都得防着。更何况异族异国的盟军。
国家间的斗争,不是泾渭分明,你们一伙,我们一伙,然后大家死心塌地的干,不是这样。二战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开始德国准备占领奥地利,最先怒的是谁?意大利。墨索里尼把部队派到了边境,当时德国还没准备好,把希特勒也吓一跳。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在那之前,他和德国勾结,瓜分捷克。波兰跟法国是盟国,但没少跟德国浑水摸鱼,和法国的关系很僵。德国和苏联打得头破血流,之前他俩也是好哥们,有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一直向德国出口资源,德军教官帮助训练苏军,德军跑苏联学习坦克技术。苏联本来是要加入德意日一方的,由于势力范围没划分明白,导致条约一直拖拖拉拉没谈拢。德国先打了苏联,但苏联那边也有打德国的计划。美英穿一条裤子,美国也有打英国的计划。英国开始是吃亏了,美国帮他。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表现得很强,美国的计划是联合德国打英国。法国投降以后,英国海军把法国海军一顿揍。中美联合对付日本,日本刚投降,还是蒋政府时期,美国那边就有遏制中国的计划了......
战争,尤其是这种世界大战,大混战,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谁咬谁,都是不一定的。敌国之间有勾结,盟友之间各自防备,很正常。
在斯大林这种老油条眼里,美英登陆的500万大军,是赤裸裸的威胁。不可能满心欢喜、充满爱意的当亲人看。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美英最仇视的国家。只不过德国太强了,美英不希望他成为欧洲老大,这才无奈地和苏联结盟。美英有多讨厌苏联,斯大林比谁都清楚。巴顿这些美国将军甚至明说了,应该联合德国打苏联。
如果斯大林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到时候谁打谁就不一定了。德国人本来就想跟美英联合,最后也是争取向美英投降。对于美英而言,德国已经不是威胁了,完全可以把德国剩余的部队收拢到自己麾下,到时候德军在柏林城里,美英500万盟军在城外,给苏军来个里外夹击......
斯大林是根本不敢等美英部队来会师。
他迅速打下柏林,德国这个楔子先拔掉。然后再占据城市,占据有利地势,部署好部队,严阵以待,美英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斯大林要是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再不加防备,不是勾引人家犯罪嘛。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们得客观一点说,不能像美英国家那么无耻,赤裸裸地说是美英联军打败了纳粹德国,一点都不提苏联红军贡献的事。
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字还真的是张口就来。如果德国在诺曼底登陆时只剩下了100万军队,那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中的130万的德军部队又从哪儿冒出来的?
实际上,在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至少还保有450万到500万部队虽然有不少是从国内补充来的新兵,但是兵力规模也是蔚为可观,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与600多万苏军对峙。
苏联虽然在1943年接连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可是德军并没有崩溃,而且在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指挥下,德国的机动防御非常成功,苏联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东线事实上形成了消耗战。
即使如苏联这般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一旦不能在战略主动期内取得重大战果,超过一定临界值,很容易就会被德军给扳回来。这个重大战果,必须要重创或者歼灭德军东线战场的三个集团军群中的一个才会有意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东线德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从而让德军东线彻底崩溃,打通通向柏林的道路。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虽然占有主动,在东线先后发起了4次突击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取得的战果都极为有限,没有形成战略态势的突破。在1944年6月之前,德军在东线依然保有430万人的作战部队,而且还从西线调来了大批部队,补充了德国预备队。由于德军战线收缩,苏军每突进一步,都变得极为艰难。这也是苏军为什么在1944年6月开始的维堡战役中,对芬兰军队网开一面,接受芬兰军队和谈的原因。在德军的重压下,苏联没有那么强大的后备军力用来浪战。
真正让苏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1944年6月23日爆发的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是德军在苏联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因此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共计120万人的庞大部队,火炮1万门、坦克1000辆、飞机1400架。
此战苏联方面由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集结了了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罗斯第1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罗斯第3方面军的140万人,火炮31000门、坦克5200辆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
这场战役共歼灭德军17个师又3个旅,另有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的增援),使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并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本土。
这次战役的胜利,与诺曼底登陆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有很大关系。很多德军被调去西线,尤其调动了大量的战略预备队到西线,装甲部队和空军也都优先补充给西线,这不仅大大削弱了东线德军的实力,也让东线德军几乎没有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力量。
诺曼底登陆后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德军东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被苏军全歼,两翼的德军集团军群收尾不能相接,随后相继被分割包围。
此时,两线作战的德军根本没有兵力来堵住这一巨大的缺口,最终导致东线的全线崩溃。苏联军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又接连发动了5次大规模战役,在1944年底,就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还把德国的国际同盟,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打成了同盟国,调转枪口向德国宣战。
可以说,1944年的那个夏天,是希特勒梦碎的开始,德军战场态势如同发生雪崩一样,一溃千里。
可见诺曼底登陆确实是让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英开辟诺曼底登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苏联与德国打成僵持消耗战的时候,美英的任意一点变量,都成了改变战略天平的关键。
不过,这一切的基础,是苏联军队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换来的战略均势。如果用贡献度来打分,苏联的贡献度至少要在70分以上,其在二战中的贡献不容抹杀,历史功绩不容被西方国家篡改。
由网友 历史扒粪机 提供的答案:
消灭不等同死亡,战争中通行以可弥补损失和不可弥补损失为计算标准,明白了这可知苏军消灭德军800万靠不靠谱!
以德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的统计,到1944年末东线德军战死、病亡、意外等不过180万,这一数字无论什么原因是偏低的。以联邦德国政府1999年公布于世数字,1941—45年死亡380万,俘虏死亡36万,共计417万。
具体为41年不可弥补损失35万、可弥补损失100万;42年58万、250万;43年95万、200万;44年190万、300万;45年270万、150万,合计不可弥补损失630万、可弥补损失900万。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苏军对德军造成多大损失呢?800万搓搓有余!西线战场(包括北非、大西洋、挪威、意大利)盟军到45年5月德国投降不过让德军损失300万。
但这不能否定西线战场对德军的牵制作用,43年11月希特勒发布第51号令,开始强化西线(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军防御,逐次增派兵力。西线德军人数从43年10月的137万到霸王行动前增至187万,其中包括在东线能征善战、打出威名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第2、9、11、116装甲师。
斯大林一直要求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陆上压力。1944年4月18日斯大林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按照在德黑兰达成的一致,红军将会在同期发动一场新的攻势,以最大限度支援英美军的行动。"五一讲话中,斯大林称赞"美国和英国守住了在意大利对抗德国人的战线,牵制着相当一部分德军,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战略原材料和武器装备,对德国军事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轰炸从而削弱了后者的军事实力。"
诺曼底登陆最直接后果是希特勒抽调党卫军第9、10装甲师增援西线,让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顺利实施,德军从此真正面对两线夹击,力不从心走上覆亡之路。
由网友 岛主说事 提供的答案: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
首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对美国为什么在苏军发起大反攻后才登陆表示怀疑,因为1944年6月6日美军登陆诺曼底时,苏军的斯大林十次打击大反攻战役已经进行到了一半,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巴季昴行动随即展开。但美军登陆欧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斯大林提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英美之间还没准备好。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了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但是这项计划直到1944年才完全展开。主要原因是英国自身也身处东南亚战场和北非战场脱不开身,还有法国战役后,德国空军海军在大西洋和英伦三岛对英国进行干扰袭击,使丘吉尔把希望寄托在美军的登陆上面。
另一方面,美国加入二战是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前提的,但美国登陆欧洲也是有条件的。由于罗斯福面临美国从中立转入战时状态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大量美军放弃太平洋战场转向欧洲帮助打仗几乎不可能,但罗斯福还是想出了一个策略,就是先欧后亚,这中间还有一个与丘吉尔协调的问题,因为丘吉尔名义上希望美军登陆,但内心是想美国出兵但管辖权给英国,实质上他是害怕美军登陆欧洲占了英国老大的位子。
其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也在等待时机。
1941年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美国和英国虽然在苏德战争打响时就旗帜鲜明支持苏联,但在行动上仍然在作壁上观,原因是他们怕苏联不是闪击战的对手。好在苏军经过努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败了德军,才使美国下定决心对苏联进行援助。
真正对苏军打赢苏德战争有信心的是1942年夏季展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英美盟军完全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不仅在思想上树立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还在行动上加大了对苏联的军援力度。因此,1942年英军对第艾普的登陆试探进攻和1943年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都是在为诺曼底登陆作准备工作。
有些人认为,英美决定于1944年夏季才登陆诺曼底,完全就是与苏军争功。这只能是个人猜测,实际上,盟军登陆欧洲和苏军展开大反攻,是三国领导人的德黑兰会议中商量好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也可以打到柏林,但没有苏军全线大反攻在东线的歼灭作战,盟军登陆诺曼底就会付出更大的损失,这点是肯定的。
第三,盟军登陆诺曼底对东线战场有没有实际意义?
当然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德军发动苏德战争本身就呈现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的不足。苏德战场对于德军来说,是个蚂蚁吃大象的战争,无论是体量还是国防潜力德国都是后劲不足。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是信心不足的表现,那么到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时,苏联已经完全具备打赢德军的实力。
但是,仅凭苏联一己之力打败德国还是有时间成本和付出更多伤亡才能做到。德军在东线走下坡路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开始的,到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基本奠定了德军失败的基础。但困兽犹斗,如果盟军不在西线牵制作战,苏军想打赢东线战争还需要时日。
另一方面,德军最后战败是盟军跟苏军共同努力的结果。盟军登陆诺曼底以后,战场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但德军并不是坐等失败,他们将主要作战方向放在东线,宁可与苏军决战到底也不愿落入苏军手中。而雅尔塔会议以后,盟军与苏军商量好了会师易北河的分界线,所以,苏军只有付出加倍伤亡才能按时完成作战任务,这是一个歼敌三千自伤八百的战斗,但盟军在西线的牵制作战仍然大量牵制了德军的主力东移。
从上面分析看出,虽然从数字上看,苏军在东线消灭了德军75%以上的主力,但盟军在西线登陆仍具积极意义。一方面,没有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就不可能有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地反攻顺利,毕竟德军大量从东线调派了大量主力到西线战场,减少了苏军的战场压力。另一方面,盟军在前两次的登陆试验和诺曼底登陆,有力地牵制了大量德军并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本来,德军发动苏德战争的兵力就不足,西线战斗打响以后,德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客观上讲,只要美军不放弃开辟西线战场,德军就始终不得安宁,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战场环境上,对德军都形成了强大威慑。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觉得英美在苏德战争时坐山观虎斗,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主观上英国确实希望社会主义的苏联与德国死磕,但是英国又根本不希望德军获胜,获胜后英国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区,即德国就是苏联红军打残的,美英发动诺曼底登陆就是打酱油,是下山摘桃子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就扛不住了,下令苏联驻美大使向美国求援,说如果美国不给援助,苏联顶不住德军的攻势。
于是美国政府依据租界法案,从两条线路向苏联提供援助,五年间,光是各种飞机就要18000架,汽车49.5万辆,先进坦克1.3万辆,各种战略物资1300万吨。
仔细观察苏德战争,虽然德国是发动突袭,苏联对德军入侵也早有防备,也是经过积极备战的,甚至还制定过一个对德主动进攻计划——"大雷雨"作战行动。
但是苏军在纳粹攻势面前,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开战短短几个月,屡战屡败,苏军整建制被吃掉,投降人数380万。
这就说明,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战斗力不行。
其实早在苏芬战争(1939到1940)时,苏军就暴露了自己的不能打的面目。
在那场战争中,120万装备精良的苏军,跟装备落后的20万芬兰军队过招,被消灭了38万,芬兰军队只损失3万名士兵。
希特勒正是看到苏芬战争中苏军战斗力太差,才悍然入侵苏联的。
那么战争后期,为什么苏军像换了一支军队,越战越勇呢?
首先不能否认苏联在遭到德军痛击之后恢复镇定,恢复了工业生产能力,军备供应开始增加。苏联经过总动员,广大军民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爱国热情爆发,战斗力爆棚,让德军吃尽了苦头。
其次,得益于美英两国对苏联的大力援助。
还有,英国在北非战场牵制了德军部队。
最关键的是,美国在二战中发动了"浪潮行动",出动数百架战机,对德国唯一的油箱——罗马尼亚油田投下数百吨炸弹和12.5万发枪弹,把那里的炼油厂,输油管道炸了个稀巴烂。
德军在二战中靠什么疯狂,不就是闪击战嘛,闪击战靠什么,坦克装甲车。
坦克装甲车如果没有燃油是什么样子,成纸老虎了。
所以德军在战争后期突然打不动了,尽管德军作战能力还是那么强,(即使是苏德战争后期,每场战斗德军伤亡人数都远远小于苏军)伤亡也比苏军小,但败局不可扭转。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前去解围的装甲集群,离主战场只有几十公里,但没有燃油,只能眼睁睁看着第六军团被苏军消灭。
德国投降的时候,还有250万军队,为什么不打了,就是没有燃油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德国不是缺乏燃油,苏德较量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何况在苏德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美军也没有闲着,在太平洋战场跟日军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这场恶战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一直鏖战到1945年才结束。
与此同时,北非战场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蒙哥马利元帅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美英军队跟隆美尔率领的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进行血战。
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苦战,盟军取得了北非战争的胜利,为下一步打垮意大利,砍掉希特勒一条臂膀打下基础。
1943年7月10日,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的即将来到,希特勒不得不孤军奋战,四面楚歌。
1944年1月,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5日,史无前例的登陆行动开始。
7月底,登陆行动结束。
只要了解诺曼底登陆,就会觉得它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
这是二战中的一场硬仗,依照苏军的实力和装备,根本就无法进行这样一场战争。
苏德战争大多是保卫战,攻防战守卫一方非常好打,只要有对方一半兵力就绰绰有余。
而德国在苏联是客场作战,没有条件去建造工事,所以苏军后来打反击战,面对没有燃油的德军,打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砍瓜切菜一般。
但是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几年前,就用钢筋混凝土以及钢板,精心打造了大西洋堡垒,在海滩上构筑了层层防线,盟军进行的是一场攻坚战,必须经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敌人强大火力下进行抢滩登陆,难度和战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三个空降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
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单单从作战规模,就可以看出诺曼底登陆的残酷程度。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绝不是一场锦上添花的战争,更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它的胜利,等于在希特勒背后插上了一把刀子,彻底摧垮了德军的抵抗意志,大大加速了纳粹的灭亡进程,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在诺曼底登陆之前,东线德军仍然保持强大的实力,能够和苏军进行对抗。
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6月,而此时东线双方还在拉锯战。
1943年下半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虽然没有打垮苏军,但仍然造成苏军重大伤亡。
此战苏联损失80万人(一说100万以上)、坦克6000辆、战机1600架 。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战机1000架。
可见,德军损失要小得多,而且苏军还是防御一方。
随后德军虽失去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仍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从1944年初,苏军开始反攻。
1944年1月到3月,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爆发。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
苏军打退了德军"北"集团军群,将其向西击退220—280公里,帮助列宁格勒解围。
但苏军只歼灭了德军3个师,击退了23个师,
右岸乌克兰战役
此次突击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击退56个师,苏军前进了250—450公里。
敖德萨战役与克里米亚战役
在这两次战役中苏军击退了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沿岸两个重要的海军基地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
可以看到,在诺曼底登陆前,苏军进行了3个成功的反攻战役,收复了部分领土,在半年时间将交火线推进了200公里。
但是,此时希特勒已经知道盟军准备在西线登陆,将大量主力部队调往西线,这导致东线的兵力空虚。
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苏联战场有179个师和5个旅,约占德军总兵力的65%,还有35%的部队都被牵制在西线。
实际上,这三大战役基本都是苏军兵力和武器至少一倍以上。
以右岸乌克兰战役为例,1943年底前,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6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人员比德军多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多2倍。
苏军完全是靠实力碾压,才能够获胜。
而实际上,诺曼底战役之前,德军在西线集结了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的约80万人。
然而,诺曼底战役爆发以后,由于盟军兵力迅速增加到300万,德军被迫也增兵到140万人。
由此,德军东线兵力不但锐减,也再无可以使用的预备队,由此才遭受了一系列惨败。
如果二战英美没有和德国敌对,也不存在在西线夹击作战,那么德军的兵力至少能够增加六七成。这样一来,双方兵力就不会那么悬殊。
以右岸乌克兰战役为例,如果德军不是用80万对抗苏军的260多万,而是用一百二三十万来作战,苏军未必能够获胜。
6月6日诺曼底登陆以后,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减少到430万人,兵力武器只有苏军的60%,而且还在不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了1944年夏季及以后的进攻战役,连续实施了7次袭击,才获得了很大的胜利。苏军解放了苏联被占的全部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德军在东线已退至本土,苏军在大部分地区已逼近德国边境,部分军队已经进入德国境内。
由此可见,诺曼底登陆的意义非常大。
如果没有这个登陆,没有盟国对苏联大量的武器和物资援助,德国很可能同苏联打个平手,继续进行消耗战,谁赢谁输还很烂预料。
由网友 翻开历史书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诺曼底登陆到底是与英、美抢夺胜利果实之战,还是给了德军致命一击呢?那么当时的现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不登陆、不开辟第二战场的话,苏联能不能快速打败德国呢?
至于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歼灭了800万德军,而德军总共只有900万人。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但是这基本上并不是事实。根据统计:1944年德军损失了300万、1945年德军又损失了300万左右,这加起来都有600万了。
举个例子:柏林战役德军约有10万人死亡,22万人受伤,约有48万人被俘,这加起来就有80万人了。大家别忘了,诺曼底登陆到德国投降,这期间又几乎打了一年的时间。
关于诺曼底登陆历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诺曼底战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描述,那是基本上肯定了诺曼底登陆的历史意义的。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一开始攻下了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
到了八月底的时候,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等等。
抛开一切不谈的话,诺曼底登陆的成功肯定是有利地打击了德军、进而也帮助了苏军的反击。从此以后,德国人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态势,进一步加快了德国法西斯彻底覆灭的脚步。
那么诺曼底登陆之前,欧洲战场的局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真的就是美英"摘桃子"抢占胜利果实的行动吗?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基本搞定了西欧以后发起了突袭苏联之战——苏德战争爆发了。
当时的情况是:法国早已经投降了。欧洲大陆只有两个大国还没有被彻底搞定——一个是靠着英吉利海峡作为天堑,积极抵抗的英国人;另外一个就是苏联了。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的时候,苏军完全处于被德军吊打的局面。苏德战争开战的头四个月里,苏联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一共有:坦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被德军彻底摧毁。
这一时期,苏联方面是真的有点扛不住了,苏联方面多次要求:英国从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从背后夹击德国人。可是当时的情况是:美国人并没有参战,英国人自身难保,哪有实力这么做呢?
苏联方面那就没啥好办法了,因为德国人随后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莫斯科保卫战打响了,此战苏联人总体上来说应该算是惨胜。
此战德国的伤亡人数大概是50万人左右,很大一部分是非战斗减员;苏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100万人左右。不过最终苏联方面还是守住了莫斯科,并且发起了反击。
可是苏联方面在随后展开的冬季攻势中又遭到了失败。整个1942年,实际上苏联的反击并不是很成功,基本处在对持的阶段:
这一年,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多万人,被俘约10多万人;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苏军真正奠定自己在苏德战场的对持地位,应该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以后了。
这场会战中,德军与苏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15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等等。
这场会战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此战过后,德军的战略进攻也就基本上地停止了,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当时的情况很简单:苏联与德国人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谁也不敢说就把谁彻底地干掉。
斯大林当时一再的要求:美英两国赶快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夹击德军。可是在1943年6月的时候,美英表示"1943年不会有第二战场的开辟了"。
此时的斯大林怒不可遏,回电数落美英的背信弃义。不过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了,美英两国就喜欢看到这种局面:苏德一直打下去、双方打残了更好。
那么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了吗?我总体上认为并没有。
苏联方面后来先后发起了十次反击战役,其实一直打到第五次战役的时候,苏联人才把德军完全赶出苏联国土。
第五次反击战役中,朱可夫调来了四个方面军160万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战役发起时间为1944年6月22日,它有个军迷们普遍知道的代号:巴格拉季昂行动!
大家要注意这次战役的时间点:1941年6月22日,此时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已经16天了。
当时希特勒甚至还从东线有余力,还调来了数个装甲师攻击美英盟军,这能说苏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吗?苏联方面是在《巴格拉季昂行动》宣告结束以后,才解放了自己绝大部分失陷的国土。
因此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之前,只能说苏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以及战场优势,但是还未能彻底让东线德军全线崩溃。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苏军的重大伤亡也反证了这一点——此战苏军伤亡了70万人以上。
一直到1944年8月29日,苏军才把德军赶出乌克兰,解放了波兰,继而攻打罗马尼亚;波兰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接壤国,这时候德军才被全部赶出苏联境外了。请再一次注意时间点:此时距离诺曼底登陆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了。
总体上来说,诺曼底登陆以前苏联人确实是在反击、德国人确实处在防守阶段。但是苏军也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完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一是,如果没有美国人《租借法案》援助了苏联110亿美元的武器和物资,苏联的反击到底要多久这是个未知数了。
反观一下,苏联战时工业几乎被腰斩,但坦克、飞机出产量却没下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盟国的大力疯狂输血,这其实相当于打游戏开了外挂。
二是,美、英到从1943年的时候,就对德国的工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疯狂的地毯式轰炸。这样一来,德国人的战争潜力、工业生产能力就极大地减弱了。
三是,前面分析过了,当苏联人发起彻底反击的时候,盟军事实上已经诺曼底登陆好多天了。如果德国人不是兵分两路,而是把西线的军队调往东线来阻击苏军的话,估计形式又不一样了。
客观上来说的话,诺曼底登陆并不全是抢占胜利果实、"摘桃子"的行为;诺曼底战役确实彻底改变了战场力量的平衡,大大缩短了战争进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美、英诺曼底登陆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来推断的话——美英两国发起诺曼底登陆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让苏联来战胜德国的。
我的观点是:千万别把一个国家想的太坏了,但是也不要想的太好。大家出来混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而已,哪个国家也不是专门搞慈善机构的。
美英为啥一直要等到1944年6月才发起诺曼底登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打击德国,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苏联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其实同样如此,大家知道什么时候苏联出兵东北打击日本人的呢?那是美国人在日本放了一颗原子弹之后,苏联才匆匆出兵抢占胜利果实的。
说白了,如果苏联再不出兵的话,亚洲战场就没苏联什么事了。
如果按这么算的话,美英两国还算凭点良心的,毕竟诺曼底登陆以后又打了一年,双方的伤亡也不小。其实美、英两国完全可以再等等,一直等到苏联彻底反击的时候再出兵,这样也许更划算。
很多人会说:要是等到苏联反攻到德国了,估计斯大林根本就不会理睬美、英了。不好意思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当时苏联军队的人数是有500多万,可是装备、后勤方面跟美英联军差距巨大,何况苏联在1944年还在大量的吃着美援。
当时彻底翻脸的话,苏联估计还没有那个实力。
美英联军几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确实有抢夺胜利果实的嫌疑和目的。毕竟美英两国谁也不愿意看到:苏联人打败了德国,然后主宰欧洲大陆。
苏联人当时也有点尴尬,所以他们放了一个绝招——独自进攻柏林。如果苏军不能一鼓作气拿下柏林的话,显然当时的局面是对苏联不利的。
试想一下,如果柏林被美英占领了的话,那么苏联在二战中的地位就要弱很多,前面那么大的牺牲意义也会小很多了。另外往后分地盘的时候估计也要吃亏的。
于是乎,苏联人一鼓作气地打下了柏林。这样也就出现了:二战以后,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分区主宰欧洲大陆的局面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诺曼底登陆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至于美、英、苏三国在欧洲大陆的暗战或者角力的问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也许什么都是暂时的,利益才是永恒的。
由网友 咸鱼话史 提供的答案:
首先纠正一点,德国在二战时期军队死亡人数约有600万,其中死于西线战场和北非的约有50万,死于东线苏德战场的约有572万人。
并不像题主所说的苏联消灭了800万人,也因此,在诺曼底登陆战之前,东线德军还是有着很强大的实力,能够和苏军进行长久的拉锯战。
而事实也证明,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之前,在东线的苏德战场双方正在进行着拉锯战。
其实,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曾向丘吉尔提出要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
但由于当时美国没有参战,而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所以此一建议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到了1942年的下半年,苏德战场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德军已经进攻至斯大林格勒。
苏联便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的压力。
仓促间,英国只派出了由6018人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可想而知,惨遭失败,伤亡人数达5810人,伤亡率高达96.5%。
不仅登陆失败,没有缓解东线苏军的压力,还损失惨重。
转眼到了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召开,最终决定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他们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和一些地理作战条件的衡量,最终选定在诺曼底登陆,甚至为此还造了一个人工港。
在一年的时间内,盟军为登陆战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最终在1944年的6月5日开始了这场登陆作战。
三天后,也就是1944年的6月7日,在盟军海空军绝对优势的火力打击下,德军无力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反击,抢滩登陆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之后,盟军大举向内陆推进,此次战役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以胜利结束。
诺曼底的登陆成功,使美英的军队重新返回欧洲大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网友 史之魏晋 提供的答案:
在苏德战争中,德军累计损失1,200万,其中死亡人数320万,被俘人数160万,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380万,当然这包括奥地利和苏台德区以及阿尔萨斯地区的人。由此可见前苏联给德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美军登陆诺曼底,从侧面减少了苏军的伤亡
在1941年的时候,德军损失85万人,苏军的损失是447万;到了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苏联的损失是737万;在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苏联军队损失786万;到了1944年,德军的损失就更大了超过300万,苏联损失688万;在1945年,德军损失300万,苏军损失301万。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德军的损失正在逐渐增加,而苏军的损失正在逐渐和德军扯平。
当然,这些数字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诺曼底登陆的意义,主要是减少苏联方面的损失,较快的结束第2次世界大战;不然第2次世界大战还要打很多年,甚至有可能陷入到苏联和德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德国在1941年已向美国宣战,不过美国主要战场是在太平洋地区
在苏德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的1942年和1943年,美国是拒绝开辟第二战场的,因为当时美国不能判定哪一方会获胜;如国贸然开辟第二战场又不能不成功的话,就会变成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常年对抗,况且这个时候美国还在和日本作战。
不过美国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不断的在物质上支持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的军事物资和车辆以及武器支撑起了苏军的进攻,可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英国的军事物资援助,那么苏联不一定能打得过德国。
其实德国1941年就向美国宣战了,因为日本袭击了珍珠港以后,日本正式要求德国向美国宣战。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的时候,美国正在和日本打太平洋战争。
在日本没有被打垮之前,美军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且大西洋地区的货船以及军舰总是遭到德国u2潜艇的袭击,所以美军正在和日本搞一场艰巨的太平洋战争,同时德国的潜艇和军舰也在骚扰英美国家的军舰。
到了1943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样才有能力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故意拖延,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德国早就向美国宣战了;如果美国不攻打德国,德国和日本也要联合起来攻打美国。
鉴于此,美国必须要在太平洋战场上把日本给解决掉,才有能力去欧州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不然连基本的航线和运输都保证不了。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发展了最强大的海军,并积累了登陆作战经验
可以说第2次世界大战是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作战,虽然说意大利军队作战能力很差,但是日本军队的作战实力非同一般,美国要在太平洋战场上,一个岛屿一个岛屿的和日本争夺,还要不断的支持中国牵制日本的军力,因为打海上战争比打陆地战争要困难的多,所以刚开始美军推进速度很慢,到了后来才开始大范围的包围日本的岛屿。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积累起了大量的海上作战经验,以及登陆作战经验;同时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所以才有了登陆诺曼底的资本。
美国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削弱了德国工业制造能力
美国和英国登陆诺曼底的意义也是重大的,那就是让德国两线作战;在夺取了制空权之后,德国才真正面临失败,因为这彻底消灭了德国的战争发动能力。由于没有了制空权,德国所有的军事工业设施都被美国炸的再无还手之力。
当时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是一个组织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可能再延长5年也未必能够战胜德国。在美军狂轰滥炸之下,德国纷纷把军事工业设施转移到地下,这样还和美军打了一年多。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军事工业制造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有彻底的消灭德国的军事工业,才能够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所以说美国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帮助苏联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初德国攻打苏联就是没有把苏联的工业基础设施消灭掉,才让苏联的所有重工业得以转移到西伯利亚,这为日后苏联反扑创造了可能。可见美国和英国从诺曼底登陆,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最重要的意义是阻止了德国的反扑能力。
当然这也从侧面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同时也减轻了苏联军队的伤亡。后来苏联也是投桃报李,在二战结束前出兵我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同时美国向日本投送了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在10天之内投降。可见日本的实力还是远远没有德国那么强。总的来说,诺曼底登陆的意义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