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秋爽书斋 提供的答案:
北京的雍和宫,是后来的叫法,他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四子胤禛十五岁时被康熙皇帝封为"多罗贝勒"爵位,皇四子胤禛开始修建府邸,当时称为"贝勒府"或是"四贝勒府"。"贝勒府"初建时规格并不高,因为他以前是明代太监的官房,只是比老百姓的房子高一些,再加上贝勒的爵位不高和生母的出身低微等原因,所以在修建时只是在明朝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为符合清朝规制和符合贝勒爵位建制的建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所以他的旧宅的声势、规模就大大的扩展了。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个儿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中都称胤禛为"四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自己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被火所焚毁,于是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于是"雍亲王府"就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了,便列入"龙潜禁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继位。雍正皇帝去世后由圆明园返京就停灵在生前寝殿"永佑殿",寝殿改用黄琉璃瓦,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泰陵以后,乾隆帝将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雍和宫"一名也沿用至今。
由网友 宫殿君 提供的答案:
北京的雍和宫现在香火而别旺,尤其是高考、中考还有各种大考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可鲜有人知的是,这座宫殿最早可没啥香火,它地理位置偏僻(当然,现在这位置可是寸土寸金),在明清两朝都算"郊区"了,而且这里见证了一位皇子的"升职记"。
"最早是一群特殊的人住这里"
雍和宫始建于明代,当时没有确切的名字,据记载,这地儿是太监们住的官房,所以位置较偏,人气儿也不高。
"皇子升职记"
到了清代,康熙将这处明代太监的官房进行了装修,改建成了王府。按照清朝祖制,皇子成年后就要搬出紫禁城居住在由老爹分配的王府里,而当时的四阿哥雍正就被分在了雍王府,即后来的雍和宫。
可想而知,当时的雍正地位并不太高,否则也不会住在原太监房改建的王府里。
雍正在这里居住了15年后,突然之间(康熙四十八年),他由贝勒升级为了"和硕雍亲王",而这座贝勒府也晋升为"雍亲王府"。
康熙逝世,雍正即位,这座陪伴了雍正数十年岁月的王府正式结束了它的使命,而雍正也没有忘记它,将它升格为皇帝行宫,改名为"雍和宫"。
"出了两条龙"
雍和宫最初的作用就是雍正的王府,和宗教一点关系都没有,而雍正死后,儿子乾隆将其灵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中,并将雍和宫进行了改造。
毕竟停放过老皇帝的遗体,这就不能再是王府的规格了,要弄成皇宫规制,因此,乾隆命人用15天的时间,将宫中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瓦均换为黄琉璃瓦,主要大殿的屋顶也由单檐改成了重檐,和紫禁城的规制一模一样。
要知道,不仅雍正,乾隆也出生在这座宫殿,一座宫竟然出了两个皇帝,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故雍和宫又被称为"龙潜福地"。
这之后,乾隆以纪念父亲为名,不再将雍和宫赐予皇子居住,而是将它改造成了一座皇家寺庙(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同时命与自己从小一块长大的三世章嘉·若比多吉活佛来管理。
至此之后,雍和宫正式成为了喇嘛庙,同时也是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由网友 老猪的碎碎念 提供的答案:
雍和宫,北京响当当的求佛圣地,在老百姓的口中此地极为灵验,每逢家中重大事件,升迁上学,婚嫁祈福等事儿,附近的人几乎都来此许下愿望,拜托佛爷的加持保佑。所以雍和宫的前世历史便慢慢的淹没在了诵经祈福之声中,很少人知道这里的前世和来由了,今天,老猪实地探访这里,为大家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本文中的照片都为老猪亲手拍摄,未经允许禁止随意使用。)
话说雍和宫这地界,是在老北京内城东北角上,打这满人进了城建立了大清朝后,基本就把北京内城的原住民,汉人什么的全都给赶出去了,由这八旗分别把北京内城跑马圈地的全占上了,所以这块以前也就是小门小户的民居,不是什么达官显贵的宅基地,这时间走到康熙朝,康熙这老头是出了名的身体好,能生儿子,这儿子多了必然要有地方住才行,所以这不是皇子老四胤禛成年了需要宅基地,在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时候, 康熙帝的一声令下在这里建造了豪华的王爷府邸、完工后便赐予四子,还是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所以雍亲王入住以后呢这里就称为雍亲王府。
即为王府建制,自然规格不低啊,咱看一下这张雍亲王府的平面图,注意这个平面图是现在雍和宫的现存建筑,以前在雍亲王府的时候,面积比这个还要大,也就是说现在的雍和宫只是以前雍亲王府的一部分而已。
当时胤禛在这个王府一直生活了到了四十五岁才离开这里,为什么?因为老爹康熙实在是比较能活,他又是在康熙初年就生的孩子,所以在雍亲王府几乎渡过了他人生中的80%的时光,而且雍正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一个王府竟然出了两个皇帝,不得不说这里是真正的风水宝地,是真真的潜龙府邸了。
等胤禛(雍正)做了皇帝后,这里便闲置了下来,您想,这当今皇上的老宅子谁能有资格入住?肯定是无人敢住了,雍正又是个节俭之人,雍正三年便把这里升级改造了一下又成为了自己的行宫,于是雍亲王府才改名为雍和宫。雍正的当皇帝十三年便挂了,雍正十三年的时候,这里成为了停放他灵枢的地方,至此他的皇帝乾隆皇帝登基,把这里彻底的翻盖了一番,把以前的绿色琉璃顶全部换成了皇家专用的黄色琉璃顶,并且最终在乾隆九年,一纸令下把雍和宫改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藏传喇嘛庙,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北方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直到现在。
由网友 一个大智若愚的小女人 提供的答案:
北京的雍和宫最早建于明代。当时这里也没有什么名字,就是太监住的官房,地址离紫禁城也有点远,属于位置较偏的地界。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因成年后的皇子都要搬出紫禁城居住,康熙就把这块重新修缮了一下,分给了四皇子雍正。
雍正在这里居住了15年,由先前的贝勒变成了和硕雍亲王,这里也从原来的贝勒府改为雍亲王府。
在早年这里也是雍正心腹的所在地。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雍正为了继位不知费尽了多少心机。
所以他为了站稳脚跟,也是煞费苦心,在这块建立了个基地总部。他在这里利用心腹控制大臣,监视兄弟,刺探情报,表面上让别人看到他这里只是一个娱乐场所。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他把这里才正式升职为皇帝行宫,改名为雍和宫。
这里走出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所以有人也称它为"龙潜福地"。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为了孝心将自己父亲灵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内。
已经是停放过老皇帝的地方了,乾隆就将其修缮,把这里王府规制改为改为皇宫规制。
将这里的主宫殿绿琉璃瓦全部换成黄琉璃瓦,把这原来的单檐改为双檐,和紫禁城里的规制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之后,乾隆又以纪念父亲为名,不再把雍和宫赐给皇子居住,把这里改造成一座皇家寺庙,并让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三世章嘉·若比多吉活福来管理。
这也是清朝康、雍、乾三代为了保障西藏,蒙古地区政治稳定和领土完整实施的一种策略,也是治国方略的政治需要。
由网友 自由勇敢的燕子 提供的答案:
雍和宫是北京的一座古代宫殿,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宫殿之一,它最早是作为明朝的宫殿建造的。根据史料记载,雍和宫建于1420年,是明太祖朱棣的度政地方。随着明朝的衰落,雍和宫多次遭到破坏,直到1723年,雍和宫才在康熙皇帝的命令下进行了重新修建。在清朝时期,雍和宫成为皇帝仪仗队的驻扎地,并作为宫殿使用。
在民国时期,雍和宫成为了清朝皇帝的度假胜地,有些皇室成员和皇族也在这里居住过。
现在的雍和宫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宫殿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的腊八节雍和宫都会有舍粥的活动,很多人排着队领粥,前年参加过一次, 拿的一次性的餐盒装的,还有专门的手提袋,很讲究。
我们每年也会去雍和宫祈福,今年正好赶在了正月十五,香火真是旺,里面人挤人啊,人们都期盼着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实现。
而且雍和宫许愿确实是特别灵啊, 这样类似的故事特别多, 比如周围朋友许的找工作啊, 怀孕生孩子啊都实现了。
你来雍和宫许过愿吗?有没有特别神奇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由网友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提供的答案:
建雍和宫(雍亲王府)那片地方在明代叫北居贤坊,在北城墙内,正对着地坛(北郊)。
明代这片区域西侧是国子监和孔庙,东侧有一座寺庙,叫柏林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京城八大寺之一,后来衰败。
一百年后,也就是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的前两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柏林寺得到重建,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庆祝康熙60寿辰,可巧的是,这个工程由胤禛主持,估计是离家门口儿近吧,几乎是雍王府东墙靠着柏林寺西墙。
说个题外话,再往东一点,是明朝炼铜制造、储存火炮和回收废炮的地方,因为炼铜,成为铜厂胡同,旁边称炮(不加儿化音)厂胡同,住的全是工匠和铁匠。
顺治帝进北京后,将八旗驻防于城内,挨着北京东北城墙安定门的"雍和宫"一带属于镶白旗管辖。
清初把这一片区域内还是做炮厂,把东四旗的四个炮队安排在这里,称为炮(不加儿化音)局胡同,分别为炮局Html369、二条、三条、四条。
民国时期这里改成"北平陆军监狱",又叫炮儿局监狱,所以北京有句老话"进炮儿局"成了进监狱的代名词。
言归正传,清朝康熙三十年,爱新觉罗.胤禛十三岁,康熙皇帝将内大臣步军统领云骑尉费扬古之女乌喇纳喇氏指婚给了胤禛。
根据《清会典》、《会典》记载,皇子年至十五岁由宗人府奏请授爵、赐婚。
皇子成人结婚生孩子,不能继续在宫里居住(胤礽居毓庆宫除外),就要入旗分府另居。
皇子分府后,可以得到一大笔"安家费"和大量的赏赐物品,六年内府里的开销由宫里支付,还可以得到庄田、旗份儿的收入。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为即将十六岁的四儿子胤禛选择在柏林寺之西,国子监之东这个区域内建府。随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的长女出生(生母宋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一次大封诸子,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多罗贝勒,府邸也成为了贝勒府(传名禛贝勒府),根据后世洵贝勒府规制,胤禛的贝勒府本应为左中右三路建筑,朱门、红柱、灰瓦,面积约三千平方米。
但胤禛的贝勒府是逾制的,《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䄉……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
一些网上的"专家"根据这个就杜撰出胤禛的贝勒府(雍和宫)是原明朝太监住的官房改建的,把皇十四子允(胤)祯当成了皇四子胤禛,挺可笑的。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大封诸子,胤禛受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扩建为雍亲王府,王府前修阿斯门,横七竖九的门钉、扩建单檐歇山顶银安殿,覆绿琉璃瓦……等等,面积约六万多平方米。
今天看到的雍和宫实际上要比原雍亲王府面积要小不少,因为雍和宫现存主要是中路建筑,东西两路都不存在了。
康熙驾崩后,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并改名为雍和宫。
因雍和宫是潜龙邸,不再赏赐给皇子宗室为府,所以将中路和西路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
雍正十三年,胤禛驾崩,乾隆将灵柩停放在主殿(原雍王府银安殿),并将主要殿宇覆瓦升格为黄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为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东路作为皇帝礼佛的行宫继续使用,但后来因失火而焚毁。
乾隆将"老宅"雍和宫交给弟弟弘昼管理,实际上等于将原来的"家产"全都留给了弟弟,据说后来和亲王弘昼经常从和亲王府(后段祺瑞执政府)溜溜达达前往雍和宫,回忆小时候的岁月。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网友 读点三国 提供的答案:
雍和宫,清朝著名的"龙潜福地",出国两位清朝皇帝。开始为明朝太监宫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并赐予雍亲王。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停放灵柩在雍和宫,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乾隆皇帝诞生在这里,所以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被称为"龙潜福地"。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雍和宫成为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解放后,1950年、1952年、1979年,都进行过修整,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
由网友 夏至未至未来已来 提供的答案:
北京的雍和宫最早是建于雍正年间,作为雍亲王的宅邸。雍正六年(1728年),雍亲王离世后,其子福晋即位,继续在雍和宫居住,并且将它扩建成一个寺庙,供奉藏传佛教的明教教主印度阿底峡尊者,成为了北京的著名古迹和寺庙之一。雍和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汉、蒙古等多种文化元素,被誉为"北方的拉萨",是北京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宫殿式藏传佛教寺庙。
由网友 文藻巧翁 提供的答案:
雍和官在北京市安定门内东北,原为清雍正帝胤禛即位前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名雍和宫,成为影堂,供奉清室祖先。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雍和宫建筑宏伟,共有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法轮殿、永佑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万福阁最为突出。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前后出抱厦,上覆黄琉璃瓦,殿顶有小阁五座,阁内均有小型喇嘛塔。万福阁为三层歇山顶建筑,上覆黄琉璃瓦,三层房檐,四角上跷,凌空欲飞,雄伟壮观。内部有檀香木弥勒佛立像,高二十六米,头部伸至三楼。阁左右两侧有永康阁与延绥阁,有悬空阁道将三阁联成一体,布局别致。雍和宫整个建筑前部空矿开阔,后部宻集交错,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