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了意味着永远消失了,世界跟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了。你恐惧吗?

由网友 饭后茶余闲谈 提供的答案:

经历了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去世,现在的我对死亡看得很淡,没有丝毫恐惧。

今年手术未确诊前,磁共振报告上赫然写着:不排除恶性病变,医生也告诉我可能不好。我淡淡的问医生:如果确诊我能生存多久?不是我怕死,万一~,我需要时间安排后事。

我不牵挂老公和儿子,老公不算太老,又能挣钱,肯定会再找;儿子已长大,我也没有牵挂。我唯一遗憾的是我老妈,不能给她养老送终,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怕她受不了。

我想得很明白,人终有一死,早死晚死都要遭受一番痛苦,如果没有健康做基础,那种病痛的折磨是生不如死,我宁愿速死。

还好我逃过了一劫,肿瘤良性。虽然我不惧怕死亡,但老天既给了我生的机会,我一定好好珍惜,珍惜平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珍惜身边的人,成就更好的自己,让余生更有价值。

其实,死亡没什么可恐惧的,没有什么能阻挡死亡的来临,古代帝王无不想长寿再长寿,又有谁能做到?

怕的是生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到死时才发现一生虚度,该珍惜的人没有珍惜,想做的事没有做,留下无尽的遗憾。

由网友 烹一壶月光下酒 提供的答案:

看你的心态了,我有一个同事对生死就很淡然。

我以前有个女同事,个子不高,人很朴素,活着的时候特别的节俭,而且会过日子。

我们所在的单位,工资不高,双职工加起来也就4000元出头。

别人取工资,一次都是取一个人的工资,做生活费,她不,她一次只取500元。

同事好奇的问她,你一次多取点吧,取500元又不够,还要一趟趟的跑银行,(她不在支付宝,和微信上存钱,她觉得不安全)。

每当这时,她总是笑着说够了,够了。

够不够,谁也不知道?

反正认识她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她去菜市场买菜,总是晚上见她去路边买菜。

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人,有一阵子觉得自己的胃,特别不舒服,吃什么都想吐,看见饭就发恶心,还一阵一阵的疼。

她受不了了,一个人跑到医院检查,医生看了她的胃镜单,对她说让你家属进来。

她也是个聪明人,一听医生这样说,就说,我一个人来的,你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没事。

医生看她态度坚决,只好指着她的检查报告对她说,你这情况不好,是癌症,晚期了,要赶快做手术。

她听医生这样说,也没吭气,拿起检查单就走了,走出医院大门,她把检查单塞到了提包里,给家里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说。

照样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天天上班,一天假都不请,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也不知道,只是看她脸色怎么越来越差,人看着越来越萎靡不振。

到最后,她疼的实在撑不住了,她老公急急忙忙的把她送到医院,再次检查癌细胞都扩散到全身了。

家里人被气坏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她自己反而还淡然,给老公说,检查的时候都是晚期了,这癌症能治好吗?别花那冤枉钱了。

快走的那几天,她住在医院里,和几个关系好的同事,朋友,在电话视频里一一作了告别。

别人在视频的另一头哭的昏天黑地,她却依旧淡然,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她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喜欢,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由网友 心灯如是 提供的答案:

深山一位神秘老和尚,和我说死亡的奥秘。

我家隔壁邻居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得了咽喉癌,他每天都是不停烟,隔三差五喝大酒,因为他是厂子里的销售,所以局多,应酬多,但是这个人那种视死如归啊,让我印象深刻。

当时他咽喉不舒服,就去检查,查出来是癌症,也没有认真去省里治疗。就在我们那小地方随便治疗。要不了多久就进入晚期,喉咙那做完手术后,烂了一个洞,用纱布包着,隔着五米能闻到臭味,但是他并不害怕。

觉得死不算个事,还邀人天天打麻将,用那个沙哑的声音和人笑着,因为已经说不出话了。亲戚朋友陆续来看他,其实是和他见最后一面。他都表现出极其潇洒的样子。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他家很多人,进去一看,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因为他的要求就是死在家里绝不死在医院里。

没几天后,他就走了。不能算安详因为很疼,不断挣扎,但是也不能算太大的折磨,毕竟没有拖太久。

我现在还记得他坐在麻将桌上,一边和来看望他的人打招呼,一边笑着摸牌,那个脖子上包扎着一大圈纱布。那个形象我无法忘记。

我一度思考,他为何临死不惧。后来我明白,他只不过是接受现实了。人一旦彻底接受了现实,便不再留恋生,勇敢去赴死。

上个星期我在手机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男人和老婆吵架后爬上屋顶,站在屋顶生无可恋的样子,准备了一阵,二话没说飞身跳下,他跳楼的样子是张开双手像鸟一样去飞的样子。

我想,他一定在极度的痛苦里无法忍受才这样决绝。

我奶奶讲过她的一个朋友的事情给我听,那老两口是很老实的人,在乡下住着一辈子,老了,儿子却总不听话,在外面惹是生非,调皮犯法,老汉受气太久,有一天老伴在厨房做菜,老汉进来对老伴说了一句:XX,我先走一步啊。

老伴还骂:你走哪去,马上要吃饭了。

做好饭菜一看,老汉已经吃了老鼠药躺床上断气了。

这个世界上,人有时候求死不得,有时候求生而不能,有时候好好地却要去寻死。让人不甚唏嘘。

我常常听我的母亲念叨我父亲要注意保养,养养生。他却总是回一句:你要活慢慢活,我差不多了,要走就走。


有一次,我在山里庙子里遇到一位老和尚,我和他谈起生死问题。我问:死亡了意味着永远消失了,世界跟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了吗?

他说:当人觉得死亡了就是消失了,这是一种断灭见解。为什么这是一个断灭见解呢,因为他只能看得到生和灭的局限一端。比如看到生,就贪恋生总觉得不会死,拥有的觉得不会失去,当做实际拥有,死掉的以为从此消失,失去的认为永远失去了。

这都是执着那一个端点而形成的执着思维。

生灭法,是持续不断的,永远在生灭,也永远在轮回。

生是上一个死延续来的,或者说,你只看到这是生,可是人家能看到死,你只看到那是死,别人可以看到生。

比如古人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便是死里面看到生。

有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也都懂得,世界万物只不过是阴阳平衡的总体里面的一种能量流动,我们看到的生死,不过是这个流动的表面现象。

而且,生和死也有各种定义,有些人走了,可是他的血脉生在世界上,有些人不在了,他说的话还留在世界上。有些人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

生死哪里有这么决绝和简单呢?

我说:可是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人死不在了啊。一切都带不走啊,留不住啊。

他说:是啊,人死不在,是不在哪里?是不在你的眼前而已,他去了哪里你是不能够知道的。其实你也不必要知道,因为你追不上,所谓轮回,其实是以业因业果为速度和方向去滚的,

一个人的业因业果,滚起来,你哪里能够知晓和追得到。而你只认为你眼前你身边才是唯一的生存之处,那当然你就悲戚不尽了。

等到你自己也要死,你也会舍不得,因为你只认定你这个空间,你这个世界,你只认你这一亩三分地。

死便是生,这里死,彼处一定有生,那彼处到底是十八层地狱、还是富贵人家、还是他方化外之地,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说:那最主要害怕的是世界跟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了啊?

他说:你要什么关系?什么关系是永远长久的。你和你家的沙发是多久的关系,你和你的存款是多久的关系?你和你的伴侣父母孩子的关系,到底多久你才舍得?

因为你依赖关系来活着,你觉得关系在,你才存在,你如果从你和世界的关系里抽离出来,跳出关系看关系,你会发现,这些关系都是因缘。暂时的聚散而已。没有一份关系是固定永久的。

不必害怕你和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了,你害怕是因为你贪恋关系,把这个贪恋减弱,你将会重新看待人生和死亡。

真正智慧对待关系,就是珍惜每一段关系,不刻意求索一段关系、接纳每一段消失的关系,面对关系享受关系,失去关系并不遗憾不舍关系,于是每一段关系都有质量,这就叫做: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人,绝对不会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也是当下,也可以去活。


我问:这句话啥意思,死亡也是可以活的?

他说:当然啊,死亡也是你生命当中一个当下,它和你所有的其他当下是一样,并且你所有的当下,都可以回溯到一个原点上,好像时间线一起消失无影,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节点统统都失去了我们平日所认定的意义。

所以你说到底有没有死亡呢?

我沉思不语。

他继续说:因为我们对我们生命里每一个节点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们知道这一刻是少年那一段时间是青年,那一刻是结婚,那一刻是升职,那一刻存款多了一百万,那一刻病魔带走了某某某,直到节点去到死亡的那一刻。

我们定义出这样的节点,并且根深蒂固地认定它们,紧紧不放它们,坚信它们的存在,我们认为它们组成了我们的人生,于是,我们才会贪生怕死,才会充满纠结烦恼、喜怒哀乐而不自拔。

实实在在地说,我们从未从这样的作茧自缚中挣扎出来过,假若你有机会变成飞蛾飞出来,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在一个大茧里面糊里糊涂的过着日子。

故我说,死亡也是可以活的,死亡看起来是呼吸停止,六根随之散失作用,神识离体的一个过程,可是这也是一个一个的因缘在平常发生着。与平时毫无二致。

我们以活因缘的心态活死亡,便可以随缘而死,随缘活到死。

缘嘛,就是用来随的啊。

所以古大德们,视死如归,为何视死可以如归,这个归其实并不是归家,而是回归本源的意思,死和生一样,都是可以回归生命的本源的。


禅宗三祖僧璨有一天讲经说法的时候,问下面人:你们知道人都是怎么死的?

下面人回答:一般都是躺着死的。

他说:你们听过坐着死的吗?

回答说也有

僧璨说:有没有听过站着死的呢?

他们说:这个就没有听过,哪有人死了还能站着?

僧璨说:我给你们表演一个站着死吧。说完站起来合十静默,一下走掉了。

这便是坐脱立亡,民国时期一位高僧金山活佛也是站着走的。

站着走不是为了好看,是告诉世人,你只要自在了,真正了脱了生死,你就能随意活这个死,随缘活这个死,摆脱死对自己的束缚,这个束缚包括意义上的和形式上的。

只有活得宁静充实,才不会害怕死。

其实啊,人要不怕死,不必非要修佛修道,哪怕是个普通农民,山里人,也能做到。你只需要活得宁静和充实,就行了。

我问:宁静和充实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老和尚说:宁静,则可观缘平等,充实,便好惜缘无执,在一切缘来缘去里毫无分别心,样样缘都恒顺随之,用心待之,过而不留,来而不拒,一丝不挂、一丝不舍。

这样的人生,一分钟都没有白过,过了一分钟等于过了几十年,所以说,光阴似箭,我心根本不参与光阴的顽皮游戏,这就是自在;万事纷纷,我心自有笃定清净,观纷纷而解纷纷,出入纷纷而不扰,这便是了脱。

于此,生死何惧?

由网友 我谁与从 提供的答案:

没出生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时候,你和世界也没有任何联系。那时候你是高兴呢,还是恐惧呢?既然那个时候你没有意识,什么都不知道,当你从世界上消失的时候,就又重新回到了那种状态,这样你还恐惧吗?

我们地球上曾经走过数不清的过客,这些先辈们,他们都一代一代的从我们的前边走过去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可能和我们一样,对待死亡,有的人是淡定的,有的人是恐惧的,有的人是向往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一样,所以大家的感觉也不一样。

既然那么多人都走了,这条路又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且没有一点选择的余地,你就是害怕也好,喜欢也好,最后都得走。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害怕呢?就跟我们每天要睡觉,每天要吃饭一样,你每天吃饭和睡觉害怕吗?如果不害怕吃饭,也不害怕睡觉,也应该不害怕死亡。

有人说吃饭天天都吃,睡觉每天都睡,那应该是一种享受。可是死亡只有一次,而且从此以后不再回来,你不感到恐惧吗?

的确是这样,死亡只有一次,出生也只有一次,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出生的时候,父母没有和我们商量,我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等我们死亡的时候,上帝也不会和我们商量的,到了那一天,我们自然而然的也就死亡了,这一切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既然这样,你还怕什么呢?

原来地球上并没有我们,是父母把我们带过来的,他们让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期限就要到了,我们又要回到原来的地方。让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原来的状态,你害怕什么呢?难道你出一次远门就再也不想回家了吗?

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就是我们开始到地球上旅行的第一天。等到有一天我们的旅行结束了,我们就应该回去了。可能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太久了,我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其实这里只是我们的旅店,我们是这里的过客。可能在这里做客做久了,我们想让自己当主人了。不行啊!客人终归是客人,早晚还是要回去的,所以死亡也就是我们旅行的结束。

我们旅途的终点站到了,我们要下车了,可是,有些人感觉沿途的风光太好了,他恋恋不舍,不想走。不想走也不行啊,最后还得要回自己的家。

反正我是不怕死的,老伴儿去世以前,我觉得我们的生命还有很长很长,当时没想到自己已经这么大年龄了,死亡已经接近了,当时只想着我们的好日子好像才刚刚开始。可没想到,老伴忽然病了,病了以后一病不起,接着就离开了我们。从老伴去世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我的日子也进入倒计时了。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心理准备,我现在就是争取尽早的把我能处理好的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在这个基础上,每天过好我在人世间的日子。尽量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的好,过的精彩,过的快乐。而且还要把身体锻炼好,尽量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好,尽量让自己自理能力延长一些,只要能自理,就好好活着,继续在这里旅行,等到不能自理了,就赶快离开。

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由网友 土生土长的武汉伢 提供的答案:

每个人最终的结局必然是隐入尘烟,化为乌有。中国人缺乏死亡教育,谈死色变,以至于对死亡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

年轻时的时候追求成功,拼命地挣钱,买豪宅,买别墅,买汽车,买飞机,说什么九九六是福报。生命在于奋斗,要成龙成凤,光宗耀祖。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祖宗八辈?我连自己的爷爷都不记得了,我一出生他就去世了,这么多年,家里没人提起他。

等到年纪大了,只剩下半条命了,才发现再多的钱也不如一个好身体,老了能够生活自理,无疾而终才是最幸福的。

虽然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脑梗心梗糖尿病高血压各种各样的顽疾,都能让你生不如死。

死亡是什么呢,是终止,是游戏结束。呼吸和心跳骤停,注销户口,办死亡证,火化,入土为安。不是世界末日,地球照转不误。

我的姑姑上个月去世了,六十六岁。她偏瘫十几年了,最后几个月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临终前,她拒绝去医院治疗,药也不吃了,一心求死……其实,她是特别怕死的,奶奶去世的时候,太平间她都不敢进。

死亡于她而言,是一种解脱。她走的时候,像是进入了梦乡,很安祥。

视死如归吧,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我们都会成为过去,被思念,被遗忘,被吹散在风里……

由网友 历史可乐 提供的答案: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小吴,是一名肿瘤科医生。

小吴毕业于某个985的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上海的一家三甲医院规培。

规培快1 年了,小吴轮转于临床各个科室,5月,小吴回到了肿瘤科。小吴的工作还比较轻松,每周照例跟老师出一次门诊。他的导师对待小吴也非常好,时不时的请小吴到家里做客。

那是一个初春的上午,阳光很好,虽然是在肿瘤科,可是大家的心情似乎都还不错。

此时诊室忽然走进来一个小女生,穿着碎花裙子,上身还披着一个外套,脸上戴着一个粉色的口罩,显得十分可爱"医生,可以帮我看看病历吗?"说完她就坐了下来。

动作很轻、声音很细、目光有点怯。小吴缓缓地翻看病历资料,这个女生的名字竟有些熟悉。一时间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小吴就继续接着看这个姑娘的病情,乙肝肝硬化失代偿,弥漫巨块型肝癌,这些文字在告诉小吴,眼前的这个姑娘已经被宣判了死刑,根本无药可救

而当这个姑娘把自己的口罩摘下来时,小吴震惊了, 这个人是他硕士同班同学,只是因 为各自轮科,所以两个人不是很熟悉,摘下口罩后,小吴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一个多余的字都说不出 口。这个姑娘似乎也认出了他,眉宇之间透露着笑意。

"医生,我也是学医的,我们是不是同学?"姑娘问道,"是的,我们是一个导师的徒弟。"简单的邂逅,让小吴更加无法直视这个姑娘。

后来,小吴从导师那里得知,这个姑娘姓赵,是导师最得意的门生之一,硕士还没毕业,就已经在医学顶级期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

得知这件事的小吴,内心更是增加了些许惋惜。每次来诊,小吴都不敢直视赵姑娘的眼睛,因为小吴很担心赵姑娘察觉到自己眼中的同情和心疼。

赵姑娘的家庭不是很好,她来自云南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那个小镇上的医生,虽然他的父亲劝她不要当医生,因为当医生实在太幸苦了。可是赵姑娘从小耳濡目染,内心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而且加之赵姑娘的成绩一直很好,加上一些倾斜,高考完了,她如愿开始了自己学医之路。

可是就在她刚上大学不久,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去世的原因是肝癌,和赵姑娘现在的病一样。

所以赵姑娘对于自己病情,心里也明白个八九不离十,所以住院以后,她会时常来到小吴的办公室聊天,一是二人年龄相仿,二是两人是同学,也有很多可以聊的。小吴也非常清楚,癌症病人的情绪不能低落,每次小吴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陪赵姑娘做到阳台上,聊一聊学校的往事、聊一聊未来、理想和爱情。

而对于赵姑娘的病情,小吴则很少提及,虽然赵姑娘会试探性的问小吴,小吴也知道那些专业的名词没法糊弄赵姑娘,所以小吴每次都含含糊糊的绕开这个话题。每次赵姑娘也是会心一笑。因为小吴心里明白,她的生存期无法衡量。

后来,二人开始互相分享日记。 也许正是因为文字的赤裸裸, 才让小吴看见了她内心的煎熬和恐惧。

她自己生病以后,同学、家人根本就不知情。她害怕自己突然去世,想到自己去世后,自己的母亲、弟弟会抱着自己哭的死去活来。所以她选择远离自己的家庭,这其实也是她逃避死亡的一种方式。

她害怕自己的病情进展,她在日记里写道:"我总是想到自己的父亲,他好像要来接她离开。"她害怕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因为现在的自己苍白的皮肤,只有两只发黄的眼珠还透露着一点生气,和那个照片里阳光的女孩判若两人。

体检单显示甲胎蛋白不停的翻倍,她又找不到合适的临床实验,她恐惧着一 切。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找 到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尽可能 阻止病情进展。

小吴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不是拯救她的生命,而是安抚她的灵魂。于是小吴带她去科里的人文书柜,给他推荐《此生未完成》《死亡如此多情》《最好的告别》等书籍,跟她讲康复俱乐部里各个病友的故事, 想让她慢慢地理解死亡、坦然地接受生命的陨落,减少恐惧,活在当下。

可是有一天,赵姑娘突然问他:你这是在对我进行临终 关怀吗?你要我放弃生的希望吗?

确实,谁也不想放弃生的希望,在死亡面前,没有一个人是不害怕的。她自己也是一个医生,她比其他患者都了解自己所得的疾病是不治之症。

虽然我们都知道,医学发展到今天,内容越发丰富,体系逐渐庞大。但是患者从被告知坏消息 到自己真正离开这个世界,患者必须要知道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接受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并不是一瞬间的顿悟。死亡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和你没关系了。

恐惧时没办法避免的,这也正是医学人文中一个深刻的话题——死亡教育。

但是接受死亡教育会出现一个悖论,一个是接受死亡教育意味着,你必须接受自己必死的事实,以为着你要放弃希望,而打败恐惧的必杀技就是时刻拥有希望,而且今天医学的发展及其迅速。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新药不停地 在刷新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肿瘤科医生应该把医学前 沿及时告知患者,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癌症已经不是绝症,在十年前,WHO 就已经将其定义为慢性病。所以,死亡教育也许不再需要刻意强调 其在癌症患者中的特殊性。

最重要的时,要让他们保持生的希望,这也是维持癌症病人情绪的良药。

而就在不久前,赵姑娘发微信告诉小吴:"我去了另一个城市治疗,我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你觉得我这样做对吗?"

而小吴这样说道:"你是对的,希望之火不灭!"

由网友 萍聊人生 提供的答案:

死亡意味着永远消失,世界跟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你恐惧吗?你恐不恐惧死亡都会来临?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法则,谁也违背不了?对死亡,如果说不恐惧,那是假话,谁都知道活着好?但是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只能让自己尽量不恐惧,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人的一生,活着挺辛苦的,也挺坎坷的,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都希望好好活着,因为生活尽管有很多磨难和不如意,但是美好的生活还是那么诱人,还是让人恋恋不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道不尽的人生甜酸苦辣,人生的璀璨,让每个人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当美好的一切都成为过往。你不甘心也得接受,大自然一年有更换,人也应该有新老交替,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就不会有动力,只有不断的更新社才会不断的前进,死亡就预示着新的生命的诞生。对死亡谁都恐惧。

由网友 勇敢的芒果T 提供的答案:

一,死亡就意味着消失,这个世界跟你没有关系,你又到另一个世界。二,面对生老病死,面对生与死的选择,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也许对任何人是公平的。三,所谓的恐惧感,还想在这个世界多停留一会,有遗憾,再看看自已的子孙后代。四,死亡了,就什么烦恼,什么使命,什么责任都没有了,都化为零,更没有恐惧感,只有保佑子孙后代一切平安安康。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