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撒姆黑林 提供的答案:
满清入主中原,其实充满了偶然性。
站在历史的角度,也是落后文化偶然打败了先进文化。落后的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已经取得了政权。如果不是因为目光短浅,后面昏招频出。也不会造成吴三桂降清。并且成为清兵扫清天下的排头兵。没有三藩的汉兵,单凭数量稀少的八旗军。想统一偌大的中原,简直就是做梦。
所以如果吴三桂坚守大门!满清入主中原永远只是个梦想。
这和抗战时期某个纨绔少帅放弃国门一样的结果。
由网友 第一军情(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要了解当时的明末格局。在当时,明朝崇祯皇帝已经被李自成逼得自缢煤山,明朝皇族纷纷南下,占据大片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南明政权。而在黄河以北,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在西南张献忠自立为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东北关外的后金最为强大,势力如日中天。可以说,天下存在着四个政权,而吴三桂则夹在后金和大顺之间。
尽管当时的吴三桂拥有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战斗力非同凡响。但其赖以生存的明政权被推翻后,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投降后金,则意味着拥有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投降大顺也会获得相当高的政治待遇。但由于农民政权的狭隘性,导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最终打开城门,迎接满洲八旗,选择与后金一起战斗,为后来的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很多人就此认为,吴三桂是不折不扣的大汉奸,这一点暂且不论。从当时的历史大趋势看,满清处于上升阶段,君臣连心,军政通达,最具备一统中国的实力。即便满清不选择从山海关入主中原,也可以从内蒙从河北进犯中原,事实上,在吴三桂投降之前,满清就一度绕开山海关进军中原,劫掠无数财宝和百姓。
坦白说,吴三桂并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就算吴三桂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当时的李自成也不会重用他,而他在失去李自成的依靠后,也会像明朝其他军阀一样反复倒戈,最终被满清所镇压。(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由网友 这些历史要读 提供的答案:
分享一篇小编之前的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事实上,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为山海关是清军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碍,更是一座清军无法攻破的要塞!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时候,清军还是能绕开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关口杀进关内,直接到京畿附近抢掠,甚至还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们也能从辽东渡海,直接劫掠山东地区。所以,他们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关。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清军要想入主中原,不可能不攻下山海关。要知道,劫掠归劫掠,这和入主中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军的八旗强项是骑兵,他们在野战中实力确实很强悍。即便是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在野战中勉强与其打个平手而已。因此,他们一旦绕过山海关等要塞进入关内后,几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到处攻杀。而明军只能龟缩在大城池内,被动防守。
但清军只能抢掠而已,却无法长期逗留在关内,更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原因就在山海关身上!这座明军始终牢牢把握的要塞,不仅屯驻了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关宁铁骑,还集中了明朝最完备的防御工事,进可攻,退可守。
善野战而不善攻城的清军,在这座可怕的巨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终架在清军的咽喉。对于大后方都在关外的清军而言,他们虽然能在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却难以在关内维持粮食和军需。如果长时间逗留,粮道一旦被明朝的长城守军给截断,再来个关门打狗,就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这实在太危险了。
所以,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会北返,从来不敢在关内久留。也正是因为这样,清与明虽然耗了几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军,多次杀入关内,但自始至终都无法在关内建立稳固的立足之地。这一点,其实双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焕和吴三桂等军事将帅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军也还是很少敢去抄清军的后路。这除了明军自己明白野战打不过清军外,还在于明朝的病态官场风气。
要知道,以清军的凶残和彪悍,如果明军在野战中被清军击败,基本上都会全军覆没。那么为首的指挥官要么就殉国,拿个烈士荣誉;要么回京,也很可能是难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师,皇帝急了,大家都会选择目送清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军明知道清军在自己的国土内大肆抢掠,劫杀百姓,却不会去驱赶或者断其粮道。而这正是清军得以多次入关抢掠的原因所在。
再说,从清军在明朝最后那几年频繁内侵的时间,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他们的战略目标并非灭明,而在于疲明而已。所谓"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么倒霉,也不是清军能随便撼动的。因为,汉人的明朝对于关外的满人而言,始终是个庞然大物。如果不是汉人自己内斗,他们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军很清楚自己是没能力灭明的,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办法。所以,他们的军事行动主要在于疲明,在于不断削弱明军有生力量,逐步积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畴降清后,熟悉明朝情况的他,也还是给清帝提出疲明为主,在关外静观中原变数的建议。
因此,那时清军虽然经常在京城附近武装示威,但始终无法给明朝致命一击。他们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激怒明朝当局,促使明军主动出兵与之决战。尤其是关内剿灭农民军的关键时刻,清军总会跑来插上一脚,也就是想干扰和打乱明军的军事部署,为自己制造有利局面罢了。如果明朝当时能沉住气,龟缩不出,清军别说攻下山海关,估计最终还很可能耗不过明朝!
但悲剧的是,崇祯总能中清军的计,总是沉不住气。所以,不管是关内剿匪,还是关外抗清,最终的致命惨败,其实都是由于崇祯的促战所造成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大明还是大顺,只要能稳守山海关一线,坚守不出,再与清军耗个几年或者十几年,他们的攻势和雄心必然会降下来。要知道,清廷其实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顺好过。身旁的蒙古势力随时会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边还有个朝鲜(虽然朝军战五渣,但怎么说也是个不安稳的因素)。可以说,在关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敌的,时间越拖得久,局势对他们越不利。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给人们开玩笑。清朝比他们的祖先金国幸运太多了。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送给他们一个吴三桂和一座山海关。吴三桂的投降,不仅为清军入关扫除了唯一的障碍,还把明朝经营多年的精锐边军——关宁铁骑,也一并赠送给清军。那时的清军真可谓是如虎添翼,如是多尔衮果断抓住了历史给予清朝的机会,把清廷积累多年的全副家当——20万满汉蒙大军都压进关内。
山海关啊,山海关!可惜了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来是一座清军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作用!
由网友 行在蓝天白云间 提供的答案:
俗话说,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都是按照这个规律来践行的。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贪腐成风,官场内耗严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最终李自成攻占北京,做了"大顺"皇帝。导致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然后明朝在南方成立了南明政权。张献忠在西南也建立了政权。
当时的清朝,也在中国的长城以北的地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按照当时几个政权的实力来说,清朝的实力是最强的。清朝铁骑实力强劲,骁勇善战。清朝的统治阶层也是能力出众,上下同心,有很深的谋略。
所以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虽然他所率领的关宁铁骑也是能征善战,但是面对强大的清朝军队,他也是无能为力。可以说是孤木难支,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采取守势。正在吴三桂举棋不定的时候,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虽然打败了明朝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农民起义军的眼光还是比较短浅的,没有远期的规划。在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的事情上处理不当,导致了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投降了满清政权。
所以 吴三桂后来投降了满清政权,打开了 山海关,导致满清军队入驻中原,并迅速向全国进攻,陆续占领了全国的领土,逐渐取得了全国的政权。入住北京。当时满清的政权,在当时几个政权中,是实力最强的。当时满清军队战斗力强悍,统治集团内部也比较同心协力,谋略上很高明,看的也比较远。正因为如此,满清的政权代表了历史的趋势,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生产力。所以满清政权最后取得全国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满清政权最具有统治全国,最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建立的西南政权,再和满清的对阵中没有得到便宜,逐渐落于下风,最后导致失败。而腐败的南明政权,也没有办法和满清对抗,最后也走向失败。
所以满清政权,在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以后,在以后的时间内逐步的消灭了各地的政权,最后统一了全国。所以满清政权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历史所趋。即使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清政权也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来获得山海关。或者采取别的渠道,绕道山海关,入住中原。比如从内蒙或者河北等地,进攻中原。然后内外夹击山海关,最终是守不住的。
所以吴三桂即使不打开山海关,依照当时清朝的战斗力和综合实力来说,它是几个政权中实力最强的,是最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所以最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吴三桂打开了 山海关,满清政权可以比较顺利的入主中原,开启了统一全国的步伐。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他也没有别的太多的办法,只能采取固守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会有许多的手段来找到突破口。虽然统一全国的过程会比较周折一些。但最终清朝会逐步的入驻中原,取得天下。这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网友 历史密探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这个人,其实也是个悲剧人物。在明朝,本也是个征战沙场的良将,无奈被逼迫的家破人亡。崇祯梅山自缢以后,他其实内心有过一阵举棋不定。面对李自成。他肯定是没办法。
这时,他选择了满清,因为明朝再死磕下去,真的毫无前途了。于是,吴三桂在山海关,对着城墙下跃跃欲试摩肩擦踵的清军说:"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然后满清八旗军愉快的接受了这个邀请,长驱直入。
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去思考,那么吴三桂肯定不应该放清军入关。但是,你能想象,一个对腐朽的朝廷,抓狂的末世皇帝彻底失望的将军。就像末日片里,城内是咬人的僵尸,城外是还未被感染的外人,吴三桂这么做,恰好有这样的苦衷。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城门,那么明朝的后果依然不会太好,因为正如我所说,晚明的后期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像是行尸走肉,不被灭亡,也将自己灭亡。
由网友 打开心灵锁 提供的答案:
明朝气数己尽灭亡是早晚的事。沒有吴三桂,李自成的大顺朝也可能不是四十三天的极乐……。但狭隘的农民起义,既使夺得了江山,治理天下乃是他们的短板,格局太小。滿清八旗雄心勃勃,势如破竹,人才济济,以汉制汉的策略,成就他们嬴得天下也就理所当然了……。
由网友 与天下试手 提供的答案:
明朝溃败问题的核心不是吴三桂开关,而是皇帝没了。国祚无存,才给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动机。如果以下任何一条成立,清军就算打进山海关也得退出去,更别提取得天下。
1,崇祯及时撤离,或者让太子撤到南京。国祚犹在,明末的各方反清势力尚可以汇聚,有主心骨。就算陈圆圆被抢十遍,吴三桂也不敢反。
2,崇祯不瞎指挥,让明末诸将领充分发挥军事主导。孙承宗不归隐,孙传庭自主,袁崇焕不杀,吴三桂反了也没用。
3,算上吴三桂的军队,加各地来不及勤王的军队,明末的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应该可以把满清阻挡在关宁铁骑固守的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即使做战略撤退,将来也绝对是有反击的机会。
4,明朝灭亡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小冰河天灾瘟疫,加内忧外患。吴三桂引清入关其看上去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真正的原因是皇帝死了,中央没了。所以在所有的原因中,最可惜的就是明庭没有战略撤退部署的这一重大失误。和明朝当时腐败无关。
由网友 石海钓沉 提供的答案:
理论上讲,吴三桂献不献山海关,对清军是否可以进入关内都影响不大。在长达几十年的明清战争后期,满清一不高兴就绕过山海关,走古北口或其他地区破关而入,从北到南,最远甚至可达山东黄河流域,一番杀掠后全师而退。沿途明军几乎不敢正面交锋,只能远远"护送",顺势截杀俩掉队的冲冲战功而已。甚至猛如袁崇焕这样的优秀将领,也不能在关内阻遏住清军侵掠如火的势头。所以,山海关更大的意义是象征性的政治意义而非军事价值。
而造成1644年的甲申之变的原因,吴三桂献关只能算一个催化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政权摧毁了明军关内的防御体系,造成了权力真空,使得清军入关后可以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杀掠一番就得赶紧撤退,否则就要被逐渐聚集起来的各路明军消耗掉,而是可以好整以暇,以替崇祯皇帝复仇剿灭流寇的名义留驻下来,甚至窃取到政权。
实际上,整个1644年的后半年到1645年前半年,大半年的时间里入关的清军都在忙着消化新占领的领土,无暇去光顾仓促建立起来的南京宏光小朝廷。偌大一个山东,清军凭借一个汉奸老儒一个青衣童子和一头驴,就兵不血刃轻松搞定。
所以,说吴三桂献关才葬送大明的说法,并不足信。实际上,大明是被自己的皇帝臣民百官一起折腾死的,和满清和吴三桂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一个宗室穷奢极欲、百官党同伐异、皇权刚愎自用、外族武装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的大明,大家击鼓传花,谁都不知道会死在谁手里,然后只听咣当一下,鼓漏了,花束也爆炸了,每人手里都有残花败叶零枝冷香,你说,该算谁的呢?
由网友 关东侠客 提供的答案:
入主中原,夺取大明天下是皇太极时期既定国策,假如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仍然会入关,在此之前十三年间,清军已四次入关劫掠了。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城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以身殉国,死的非常英勇,值得人们尊敬。
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对内不敌大顺军,对外难挡多尔衮,他一方面表示投降大顺军,又和关外的多尔衮取得联糸。
四月份,当吴三桂听说家人和财产被大顺军扣押后,迅速叛归山海关,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清军,史称冲冠一怒为江颜。
李自成率六万大军讨伐山海关,李自成完全没有想到清军会介入,在一片石下被打得大败,回到北京举行登基仪式后,退往西安,从此一蹶不振,多尔衮从洞开的山海关入主中原,逐步取得天下。
其实,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听到中原巨变后,仍然会从长城其他关口入关,只不过时间会晚些而矣。
事实上,清军从1629到1642年,13年间,己4次入关掠掠,道路非常熟悉。
第一次入关。1629年9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沿西辽河而上,从西刺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入滦河南下,攻破龙井关(迁西县龙井关村),大安口(遵化市大安口村),洪心口(遵化市东北25公里)等关口攻入关內。
清军连克遵化,三河,顺义,通州,兵锋直指北京城下。
清军只有一个月时间攻入北京城下,明朝有些措手不及,连忙任命孙承宗坐镇指挥各地勤王之师。
大同总兵满桂,宣化总兵候世禄,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勤王。
皇太极指挥清军攻打得胜门和广渠门。袁崇焕等明军誓死保卫北京城,皇太极无耐撒军,次年,从冷口(迁安东北32公里)出关返回了辽东。
清军这次入关,明军损失惨重,总兵满桂等人阵亡,孙承宗罢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令明军士卒寒心。
第二次入关是在六年后。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阿巴泰率军从居庸关(昌平县城车北20公里),三个月内,克昌平,顺义等12城,劫掠人育十八万多。
清军第三次入关是两年之后。1638年9月,皇太极派多尔衮,豪格,阿巴泰和杜度兵分两路入关。
左路军从青山关(迁西县西北40公里)关囗以西破墙而λ。右路军从古北口(密云区东北古北古镇),黑峪关(密云区花园村),墙子岭(密云区东80公里),将军石(平谷区县城东关镇东北),兵分四路入关,合兵通州。
然后,清军八方劫掠,西至山西地界,南至山东济南,方园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连陷七十余城,明朝总督守备以上官员战死一百多人,卢象升全军覆灭。此役,清军劫走五十多万人口,黄金四千多两,白银近百万两。
第四次入关劫掠是在两年之后。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图尔格再次入寇。
这次,清军兵分两路。左军从界岭口(抚宁县北32公里)入关,右军从黄崖口(密云区东大黄崖口)入关,克蓟州,然后兵锋南下克曹,濮山东诸县,从怀柔关口返回辽东。
清军四次入关,克八十八城,劫掠人财物数十万计,只所以采用打下即抢,抢了就走的办法,是因为辽西走廊防线还在明军手里,怕被关门打狗。
清军想入主中原,只是等待时机而矣。崇祯十七年,多尔衮为征南大将军,时刻准备入关。
这时传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内院大学士范文程立刻给多尔衮上书: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必与流寇夺也。
清军能打过流寇,但民心不行,今后入关必须严禁劫掠,秋亳无犯,以收揽军心,民心。
多尔衮入关后,制定了一糸列安抚政策,迅速平定了北方,逐步夺取了天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