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总是被追着打,为什么不发明后射武器?_战斗机为什么不能向后射击

由网友 乐观的淡泊的风铃 提供的答案:

战斗机没有后撤装置的主要原因是机载武器的设计和使用原则。机载武器(包括空对空导弹、空地导弹、机炮等)都是用来打击前方目标的,因此设计上更加侧重前面目标的攻击和拦截,而不是后面目标的攻击。另外,一旦装备了后撤装置,飞机就会排出大量废气和热量,这些废气和热量可能会被敌方雷达捕捉到,增加战机被敌方追踪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机载武器的威力。此外,后撤装置还会增加战斗机的重量和复杂性,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适用范围要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战斗机都适用。

当然,对于一些存在后方攻击需求的任务,例如反舰、反雷达、反辐射等任务,一些专门的武器系统可以被用在此种情况下。此类武器系统通过反向发射、反转飞行等方式,实现后撤攻击。不过这类武器系统主要用在特定任务上,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使用。

由网友 狼烟火燎 提供的答案:

这是个探讨已久的问题,即战斗机为什么不能加装后射空空导弹?

其实俄罗斯已经进行过向后发射导弹试验,并准备将其付诸实施。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俄罗斯就曾用苏34原型机(好像是这款,不太确认了),利用苏34尾部的一个大的整流罩,安装了一个向后跟踪或截获目标的雷达,并向后发射了一枚R73空空导弹攻击目标。对于这个试验公开资料很少,也没有实物展出,只是通过一些零碎资料被外界流传开了,至于实战效果如何并不得而知。

而后来这项技术被应用到了S-37金雕验证机上,我们可以看到S-37尾部发动机两侧长短不一的突出物,其中左边是一个向后雷达,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咬住尾巴的战机的;而右边的则是降落时的减速伞包!这款战机当年在中国拥有相当的人气,而且差一点被俄罗斯空军定位下一代战机而正式命名为苏47,只是后来经过评估,俄罗斯还是觉得F22更适合未来空战而被放弃了!当然同时被放弃的还有后视雷达了!

据说俄罗斯当年试验向后发射空空导弹,采用的是一种旋转挂架,这种挂架虽然解决了导弹向后发射问题,旋转挂架不仅需要额外的构建组成,还会占用宝贵的翼下空间,以R-73的长度来算的话,苏-27加装旋转挂架之后翼下基本上要清空,保证旋转挂架上的导弹自由转动,于是只能保留翼尖、机腹和进气道下的挂点,挂载能力将大打折扣,实在是得不偿失。而目前发展的第4代格斗导弹也都强调离轴反射,也就是所谓的"越肩攻击",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器瞄准身后敌机,指挥导弹发射后完成180度掉头,然后由导弹自身 红外引导头锁定目标后,直奔身后目标而去!

当然越肩攻击同样要解决后视目标才行,只有发现了目标才能发动攻击,而俄罗斯的苏57不再采用后视雷达,而是采用机头相控阵雷达+2个机头侧面相控阵雷达+2个机翼前缘L波段相控阵雷达以达到360度的探视范围,再加上IRST红外系统的辅助,以此来解决越肩攻击的后视问题!

当然不管是旋转挂架向后发射导弹、还是转180°离轴的越肩攻击方式,他们都将面临一大难题:由于战斗机是向前飞的,向后发射需要额外的动力将导弹速度减少至零然后再推进到一个不错的初速度,能力损耗很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导弹的姿态不受影响?而越肩攻击虽然速度和转弯都是连续的,不过同样面临极大的能量损耗,两种方式对导弹的射程和后续机动性影响都相当的大。

而且追尾的战斗机的机头雷达功率远大于后视雷达,发现距离也远大于后视雷达,因此后视雷达也许更多看到的是屁股后面追来的空空导弹,而非战斗机本身,要想率先发动机攻击基本不可能。那么这时候进行大机动飞行+撒点红外诱饵或箔条是不是更靠谱一点呢?

目前来看导弹向后发射基本是一个累赘,至于越肩攻击还得经过实战的检验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个人觉得多半没有卵用,你们认为呢?

由网友 战备雄风 提供的答案:

你所想到的其实别人早就想到了,目前我国的最先进的"歼-20"战斗机已经具备了"越肩发射"空空导弹打击后面目标的能力!

在空战中一旦被敌人完成追尾,就很容易被敌机的雷达锁定,所以你就不得不连续做机动动作摆脱敌机,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有人可能会提出有没有可能将空空导弹进行往后打,其实在一些早期的轰炸机上的尾部都装备有机炮,就是为了对付咬尾的战斗机,而且还有人提出把空空导弹挂架设置为可旋转的,不过后来由于系统太过于复杂,且会增加战斗机的重量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而取消了!

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一种更适应于战场环境的"越肩发射"导弹技术应运而生,我国中航工业空空导弹总设计师梁晓庚在出席"中国正在说"节目中讲到:我国的空空导弹已经具备"越肩发射"的能力。

战斗机具备的"越肩发射"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战斗机必须拥有全向探测能力,第二就是空空导弹的机动过载要大,目前我国装备的"歼-20"已经具备360度范围内的探测能力,其搭载的"霹雳-10E"红外格斗弹最大机动载荷超过60G,完全具备"越肩发射"攻击后面目标分能力!

由网友 梁老师说事 提供的答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战斗机发起进攻的方式,大部分人了解的情况都是,两架飞机在追逐中,往往都是由后方发起攻击,而前方的飞机只有逃跑的份,一点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如果飞在前边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向后发射导弹的话,不仅可以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保不齐还一举将咬住自己的飞机给打下来。

那么这件事不仅题主想到了,多年前有些脑洞大开的军工们也想到了。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军就曾经提出让飞机具有向后发射导弹的能力。

可是十来年下来,这个构想就一直存在于美国人的构想和概念中,年年吆喝年年说,它就是没有付诸行动。

结果到了1993年的时候,爆出一条消息,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具备了向后攻击目标的消息。

就这条消息一爆出来,西方媒体直接就炸锅了,多少年的构想,居然让俄罗斯抢先一步,就为这件事,当时吵吵了很长时间。

这顿宣传还没过去,美国人就坐不住了,后来美国就宣布他们的下一代导弹也要具备向后射击的能力,这就是美国人的AADRM计划。

这个计划由美国的莱特实验室负责实施,为此美国人还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的任务目标,叫什么先进吸气式双射程导弹,这名字听着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说到底就是导弹具有后射能力。

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导弹向后发射是如何进行的,然后再来介绍一下导弹向后发射会出现什么样的难题。

导弹向后发射是如何进行的?

怎么说呢?如今的导弹发展得很快,已经具备了向侧面发射的能力。

那么导弹向后发射,这其实是导弹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很多科学家其实在这个领域中都有过探讨和尝试。

最终确定,导弹向后发射有两个途径可以实现。

第一个途径,导弹向前发射,然后导弹在飞出去之后调个头,直扑身后的敌机,这种方法被人们叫做前射——越肩发射。

要想实现这种发射方式,导弹必须是特制的,使用中距复合制导才行。

那么这种发射模式的过程,通常被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飞行员按下按钮,导弹脱离战斗机开始往前飞,在这个过程中,战斗机的火控系统要至始至终地控着导弹,必须让导弹按照指令飞行。

毕竟前边是没有目标的,一个搞不好说不定就把自己给打了。

这一步完成之后,就进入到第二步,导弹开始转弯。

那么在这一步还有一个麻烦,坐在战斗机里的飞行员会有一种,这枚向后发射的导弹,攻击目标是自己的错觉。

飞行员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能变动飞机的飞行轨迹,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导弹执行的是指令加惯性制导,它并不会攻击自身战斗机,而是要进行越肩(翻过战斗机肩膀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同时还要做两件事,一个是使用战斗机的武器系统操控雷达控制导弹飞行,另一个就是使用战斗机后向探测器搜索和锁定目标。

这两个动作不能有一点失误。

那么当导弹越肩完成之后,第二步就会结束。

导弹就进入到了第三步的攻击模式,使用红外制导或者主动雷达制导向敌机轰过去。

这三步听完之后,会给人一个错觉,感觉最危险的就是第二步,飞行员不冷静变动轨迹把自己给打下来。

其实不然,飞行员要做到冷静,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得到纠正的。

这种发射模式最危险的步骤是前两步,因为这种前射越肩发射模式,它并不是发射后就不管的模式,导弹发射出去的前两步,飞行员要一直照看着导弹,指令要一直照顾着导弹,不然很可能就把自己打了。

只有导弹越肩后脱离了战斗机,飞行员才能放心地离开。

换句话说,在进行前两步的时候,飞行员是不能有其他多余的动作,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工作。

这种情况之下,就会给后面追击的敌机可趁之机,如果后方战斗机进行攻击的话,飞行员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相当于他受到了前后的夹击。

尤其是在第二步的时候,如果后射导弹找不到攻击目标,它很有可能就把自身的战斗机当作攻击目标,给予摧毁,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当然这个过程很短,快的话几秒钟,慢的话十来秒就会完成。

可战场上的事情,发生变化往往一秒就可以决定胜负,所以这种方法是很危险的。

所以这种向前越肩发射模式的技术难度是最大的,对机载设备要求也是最高的,空战灵活性也是最差的,目视格斗效果也是超级不理想的。

那么面对这么多缺点,但它有一个很好的优点,那就是它的攻击效果是最好的。

据说美国人研究的先进吸气式双射程导弹,就是采用这种攻击模式的。

接下来就是第二种攻击模式。

这种模式被叫做后射—越肩发射,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导弹向后直接发射而已。

那么俄罗斯的苏35采用的就是这种发射模式,这种导弹同样是特制的,普通的导弹是无法完成这种发射模式。

在苏35上装备的这款空空导弹型号是R—73R,北约代号射手。

当时美国人为了搞清楚苏35的发射模式,绞尽脑子地想了好多办法,最后搞清楚了,再后来俄罗斯的温贝尔导弹设计局,公布出来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这种发射模式就方便了很多,它属于发射后就不管的导弹,只要导弹从飞机上离开,战斗机爱做什么做什么,发射出去的导弹就可以自己完成任务扑向目标了。

所以这种发射模式对于飞行员没有太高的限制,但它必须掌握两个关键性的技术才行。

第一个是空空导弹的推力矢量技术,必须搞定。

为什么是必须呢?

原因很简单,虽然向后发射导弹的头是向后的,但导弹没有脱离战斗机之前,是随着飞机向前飞行的。

当导弹脱离飞机之后,它要攻击后方的目标,必然向后飞行,由于惯性导弹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向前的速度。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导弹的速度从最大开始变小,直到变成零,然后再变大,直扑敌机,好吧中间有一段时间导弹居然失速了,这就会导致导弹发生下坠的现象。

这会让导弹的攻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最严重的情况,会让导弹选错了攻击目标。

那么这就需要推力矢量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推力矢量技术就是为了让导弹进入到零速度的时候,产生下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升力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让导弹尽快地度过这个关口,还必须给导弹装上助推火箭才行。

第二个技术就是发射架在空中的转向技术。

传统的战斗机发射架,导弹的弹头都是前置的,所以当导弹需要向后发射的时候,这就需要导弹的发射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扭转方向,将导弹头调过来向后瞄准。

说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很多人认为,导弹发射架转向技术既然有麻烦,哪就干脆装导弹的时候,直接将导弹装成弹头向后的不就解决了问题?

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要知道在一场空战中,是不能保证飞机一定会有向后发射导弹的机会。

战斗机上装多少枚导弹,其实都是经过复杂的作战效能计算出来的结果,每一枚导弹是不能浪费的。

所以这就需要增加后射导弹的灵活性,让它具备既可以向前发射,也可以向后发射的能力。

也就是说发射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必须的。

接着来看看发射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

首先一点要让发射架进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在机腹和机翼下进行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这里的空间就那么大,后射导弹的发射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其他导弹怎么办?就算是凉拌也来不了啊!

所以这就需要将旋转发射架挂在战斗机的外边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把飞机的气动布局置于何地?

要知道飞机的壳子是在风洞里不知道吹了多少时间吹出来的,就是为了让飞机获得一个好的气动布局。

结果弄这么一个发射架的话,这布局就会被破坏掉,如果战斗机是一款隐身飞机,这麻烦就更多了。

当然了,装上这种旋转发射架,同样可以在风洞里吹,吹出一个合适的气动布局,但问题是旋转发射架在旋转的那一刻,一定会破坏这种气动布局的,不管怎么去弄,这个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接下来看看后射导弹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后视传感器的问题。

越肩式发射导弹,不管是前射还是后射,都必须通过后视传感器来捕捉追在身后的飞机信息。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传感器的角度和精度了。

而目前的能够被战斗机利用起来的后视传感器,其实就是装在战斗机尾部的导弹告警器,这东西的精度其实一向都是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只能判断一下导弹攻击过来的大致方向而已,它是给不出来袭目标的距离信息的。

后来美国人想了一个办法,它使用另一架战斗机探测出来的情况,给与被追击战斗机提供一个具体的数据链,被追击的战斗机接受到这个数据链,然后发射导弹进行攻击。

好吧,这个方法很扯。

所以后视传感器算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有待于这个装置的性能提升,或者机载雷达发展出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探测能力了。

那么后视传感器就算是解决了精度等等设备上的问题,它还要面对一个干扰问题。

怎么回事呢?后视传感器是装在飞机的尾部的,而战斗机的尾部最晃眼的一部分就是发动机喷出的尾焰。

这股尾焰别看就是一团火,但它的干扰性是特别的强,无论是激光还是雷达都会被这团火干扰到的,所以一个小小的后视传感器就自不必说了。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要延长一下尾椎了,但尾椎的延长必然要影响到飞机的起降和气动能力。

但不论怎么改吧,战斗机的尾焰只要存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后视传感器,这个仅仅是干扰大小的问题,而不是全部清除的问题了。

最终就会导致后视传感器出现盲区。

一说盲区这就麻烦了,一旦追过来的敌机进入盲区,越肩式导弹就没法锁定了。

所以就又有了将后视传感器以吊舱的形式装在机翼的翼尖上的方法,让传感器远离战斗机尾焰。

这个好是好,但又会影响到飞机的气动性能和平衡问题。

总之问题还是很大的。

其实战斗机尾焰带来的麻烦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毛病,还有导弹在发射的时候,导弹锁定后边敌机,那么战斗机的尾焰必然会影响导弹的锁定,这是一个必然的问题。

除此之外,战斗机的尾焰还有一个大麻烦。

就是发动机吃烟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不仅战斗机因为发动机的原因会喷出火焰,导弹在发射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发动机的,同样也会喷出火焰。

导弹的火焰和战斗机的火焰是对喷的,这就会影响到战斗机周身的气流场,导致战斗机的飞行状态变得不稳定。

这其实还不算太严重的,最为严重的是,导弹的尾焰喷出的烟气会被战斗机的进气道给吞进去。

进气道是用来进空气的,这进了烟气,会有什么影响,这就不用介绍了吧。

那么反过来,导弹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导弹的发动机也会吞进战斗机的尾焰烟气。

所以向后发射导弹攻击对手,听起来不错,但实施起来却是先当麻烦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由网友 赤焰哒哒哒 提供的答案:

先上图,▼这是俄罗斯米格-29战斗机挂载的R-73,北约代号AA-11"射手"空空导弹,它就是一款题主所说的一款可以实现向后发射的空空导弹。上个世纪末,俄罗斯提出第四代空空导弹计划,锦旗设计局携带K-14空空导弹项目与闪电设计局的K-73项目竞标。K-14是锦旗设计局设计的一款比较常规的空空导弹,由已经服役的R-13导弹升级改进而来,性能和美国AIM-9空空导弹类似。K-14十分优秀,但是很不幸它遇上了性能可怕的R-73,最终落选。

闪电设计局的K-73
采用全新设计,全新理念,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矢量喷口与控制舵面相结合的飞行控制系统。并且将俄罗斯当时先进的"灯塔"全向红外寻的引导头塞上了导弹,使得整个导弹的发射重量高达105公斤,这个体格在当时同级空空导弹之间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不过体重大并不代表笨重,在强有力的矢量发动机和气动控制舵面的双向加持之下,R-73导弹具备优秀机动性能的同时,射程超出同级导弹一截,被西方认为是超出时代整整十年的先进空空导弹。
R-73LE,外贸型号

R-73空空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实现向后发射的空空导弹。不过有关它的试验资料不多,哒哒哒手头比较全的是苏-27战斗机挂载R-73导弹实现向后发射的资料,所以和大家仔细分享一下那次试验。当时测试的是R-73的一个修改型号,反向挂载在苏-27战斗机主翼下方的发射轨上。反向挂载虽然方便向后发射,但是却给飞机的气动带来了影响,会影响飞机飞行,所以设计师在导弹发动机尾喷口位置加装了一个整流罩,以保证载机的飞行性能。除此之外,这款后射型的R-73装备有两台发动机,助推发动机用于克服载机负速度,主发动机用于克服负速度之后的加速飞行。

其发射过程是这样的:战斗机飞行员首先启动导弹引导头的冷却装置,然后给导弹接电。接下来根据后视雷达将身后目标锁定,然后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助推发动机点火。助推发动机喷出的尾焰将装在尾喷口的整流罩推掉,然后给导弹带来巨大推力,克服惯性带来的负速度。然后主发动机点火,导弹再一次持续加速,朝目标飞去。然后在灯塔全向红外引导头的引导下,自行引导导弹攻击目标。

R-73作为超出时代水平十年的先进空空导弹,在飞行员头盔瞄准系统的指引下甚至实现了"可视即可发射",性能非常先进。但是在向后发射时,性能损失非常大,射程下降到10-12千米,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且机动能力损失也非常大,成功率大幅下降,让想实现向后发射的俄罗斯工程师非常恼火。所以他们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种可以实现导弹向后发射的方法上。
大离轴角发射

另外一种向后发射的方法是大离轴角发射,即导弹在发射时可以与机身轴线保持较大角度,从而实现了不用机头雷达指向目标就可以发射空空导弹,甚至实现向后越肩发射。这种发射方法和上一种类似,要实现向后发射,导弹在发射时需要消耗大部分燃料克服战机的向前的惯性,然后来一个180°大掉头,朝后飞去。这种向后发射同样会导致导弹性能损耗,射程和机动性下降。这种大离轴角发射目前是世界主流的空空导弹发射方式,不过不是为了向后发射,而是为了增大战斗机导弹发射的覆盖范围。

使用这种后射方法的是R-73M2导弹,是R-73导弹的一种改进型,其特点是有一个中途制导数据链。之所以有这个东西,是因为导弹在掉头的时候,需要依靠战斗机雷达对导弹进行指引,需要时刻将信息传输给导弹。但这个时候导弹已经离开,这个数据链就是在掉头瞬间导弹接收载机雷达的核心设备。不得不说俄罗斯人真的挺厉害的,导弹掉头在瞬间就完成了,数据传输要比掉头更快,才能保证导弹认识目标,从而在掉头之后依靠红外引导头攻击目标。其实导弹后射除了性能损耗之外,还要解决的一个困难就是前面所说的后视问题,要能够发现并锁定身后目标,才有可能有机会使用雷达或者导弹引导头锁定目标,飞行员才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发射导弹,发射的导弹打的是什么目标。苏-27为了补偿尾部低压区设置了一个尾椎▲,平时里面放置的是干扰器抛撒装置和减速伞。于是在试验向后发射空空导弹时,工程师把这些都拆了,在里面安装了一部后视雷达,从而实现了后视。现如今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已经基本实现了360°环视战场,由机头的相控阵雷达负责正面搜索,后视雷达负责后方目标搜索,还有一个环视红外系统,用于补全前后两套雷达的空缺之处。有了这个系统的苏-35战斗机基本上具备了向后发射的能力,只不过向后发射时R-73射程非常有限,所以基本上只能近距离作战。随着五代机的出现,360°环视能力已经成为了基本上配置,但是真正使用向后发射的目前只有俄罗斯,中美都更倾向于使用大离轴角发射技术+出色的机动性能来扩大导弹发射角覆盖范围。

由网友 蛋科夫斯基 提供的答案:

首先,有人发明了向后发射的导弹,但并不实用。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要需要这款向后发射的武器,以及这样的武器能否满足我们的初衷,到目前为什么我们没有装备这样的武器?

后射导弹

向后发射武器,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攻击追击我方的敌机,以达到消除该威胁的目的。导弹使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款空对空武器。

那么导弹,要攻击后方的目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捕捉目标,往飞机后边装个雷达吗?好的,没问题,我们把战斗机的威胁警告系统拆了,装个雷达看看。

这样虽然看上去别扭一些,屁股上多出来一块,但是这无伤大雅。最终我们以牺牲了超音速巡航以及部分战场感知设备的代价,安装上了一个后视雷达。我们的战斗机获得了向后探测空中目标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再稍微升级一下导弹的程序,就可以让导弹发射之后依靠雷达的指引去攻击后方的目标。

但是注意了,此时的这款战机,除了能向后攻击目标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无是处了。后方的巨大雷达严重影响了飞机的结构,在应对正面目标的时候,即使再使用向前发射的导弹,也会因为自身速度不足影响到导弹的射程。

那么看来,屁股上装雷达不好使,这个方案不可取。

但方法总是有的,我们还有空对空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导弹上自己带雷达,我们不用单独装一个雷达嘛。同理,空对空红外导弹,也可以自主寻找目标。

比如R-77主动制导导弹,人家自己带着雷达。稍微魔改一下,之后起飞的时候还要倒着挂载,就是导弹指向屁股后边。毕竟刚才说了后视雷达太占地方,我们只能利用导弹自身的雷达,而导弹自身的雷达只能看前边,这就只能倒着挂了。

所以挂在这种特殊导弹的飞机,目标只能在后边。

"洞两,洞幺雷达已经识别敌机,现在准备调转航向发射主动弹。"

"洞幺,洞两收到,但为什么我们要掉转航向呢?"

"因为可爱的设计师为了考虑我们的安全,让我们的导弹可以向后发射了,所以只有在敌机追击我们的时候,才可以击落它们。"

玩笑归玩笑,向后发射导弹曾经真的有一定的用处。那就是追击方没有携带导弹,是一款老掉牙的喷气机。这种情况下,在无法摆脱敌机的情况下,就有一定的必要了。所以曾经诞生过一款向后射的导弹,那就是魔改版的R-73后射型。当然了,这款导弹并没有派上什么大用场,还是普通的R-73红外格斗弹最好使。后射型的适用条件太极端太罕见了。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后射导弹,这个稍后再提及。

后射机炮

脑洞既然打开了,就先别关上,既然导弹不好使,能不能考虑一下后射机炮呢?

好的,没问题,甲方有要求咱们就敢做。机炮和导弹不同,机炮用的是炮弹,炮弹发射之后几乎无法改变方向,炮弹弹头也无法塞进去功率足够大的雷达。所以,后射机炮必须有雷达的指引。

我们可以参考舰船的近防炮,这样不仅敌机能给他干下来,甚至敌人发射的导弹也能给他干下来。设计非常的简单,我们只需要给它安装上强大的后视雷达,供弹系统……以及一个非常精确且灵敏的炮塔即可。

如下图所示。

飞不飞得起来我们暂时不考虑。(因为没法考虑)

激光

这个激光很是炫酷,看上去也可行,毕竟不需要供弹系统,也不需要沉重的炮管。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这样的,激光也需要精确地引导,也就是说,激光也需要一个巨大的雷达。要准确无误地击落敌机或者来袭导弹,也需要那么大的一台设备装上去,和近防炮差不了多少。还有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激光武器需要大一些的供电系统,飞机上也装不下。

当然了,这是受制于现代技术的限制,也许在下一代战斗机上,咳咳,就会存在小型化的激光武器,可以利用较小的红外雷达引导击毁来袭的导弹呢。

展望

总而言之,后射武器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受制于现代的技术,无法到达在满足飞机主要性能的情况下,再无其他损耗地情况下加装后射系统。所以为了保证飞机的主要功能,后射武器在短期内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依靠当今的技术,可以利用预警机或者僚机的雷达引导,战斗机发射导弹,依靠预警机或僚机数据链搜索攻击目标。这样战斗机在没有任何硬件升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完成向后攻击目标。

红外雷达的体积很小,加装在战斗机尾部比较容易实现,只是有些一下限制条件,比如存在战斗机尾部本身的红外干扰就比较大,红外雷达的可视距离短等等问题。

所以方法总是有的。

由网友 东方闰土养木 提供的答案:

最早期的战斗机都是后射的,就是那种两个翅膀,前面一个开飞机,后面一个操作一挺重机枪向后发射那种。后来飞机先进了要装的东西越来越多,只能把后面的人取消了,改成全部向前,让飞行员一个人全搞完了就算了,后来发现更先进了以后,飞行员一个人都忙不过来了,加了后座帮着飞行员一起向前都忙得不得了。其它的装备全放不下了。要想到处能发射的只能是早期的轰炸机和现代的炮艇机那么大的飞机了。

由网友 海事先锋 提供的答案:

现代战斗机确实很少有后射武器,但是过去的战斗机、轰炸机其实有很多机型都有后射武器,只不过这些后射武器都是在机炮空战的时代,在现代空战中,后射武器逐渐被淘汰了。

图为图-16轰炸机的尾炮,他就是一种后射武器。

二战中,一些攻击机、战斗机,比如日本的97式、德国的斯图卡、苏联的伊尔-2等都有向后发射的机炮、机枪,就是对付那些咬住自己尾部的敌方战斗机,所以在当时,就算是尾追敌人,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其实,一直到导弹武器时代,还有一些军用飞机有后射武器,比如苏联的图-16轰炸机,在机尾有一个双联装的机炮吊舱,我国的轰-6一开始也保留了这个设计。

图为伊尔-2攻击机,二战很多飞机都有后射武器。

但是后来这样的设计就基本上绝迹了,倒不是说空战用不上后射武器,其实能向后攻击总是一个防御的办法,只不过现在的技术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现代空战依靠导弹,有人说,总可以让导弹向后发射吧?或许可以,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导弹要命中尾部目标靠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向后发射,而是飞机的雷达如何能够锁定尾部的敌机。

图为现代空空导弹,不论如何,他们都需要锁定目标才能攻击。

导弹需要依靠战机的火控雷达装定目标参数,然后在接近目标后,开启自己的探头对目标进行主动搜索攻击,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战机的雷达要能够发现并获取目标的三坐标参数,包括速度等信息。然而,现代战斗机的设计布局很难在尾部布置一部雷达,而且完全无此必要,因为这样增加战斗机的重量,破坏飞机的气动外形,得不偿失。

图为我国开发的三面式相控阵雷达,让战斗机的攻击角度大大增加。

何况,现代空中交战距离很大,近程空空导弹射程都有20公里,中距离空战已经成为主流,中距离空战(BVR)阶段,战斗机之间相距超过30公里,谁也不能在目视距离内看到对方,都是依靠雷达和导弹,打击距离更远一些的导弹,射程可达100公里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就完成了对目标的锁定和攻击,胜负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要知道现代先进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都有30公里,所以说,根本很难有机会把尾巴漏给敌人攻击。

图为苏-57战斗机的三面式相控阵雷达,虽然不是一个整体,但是也具备大角度攻击能力。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大军事强国也开始研究如何扩大空空导弹的打击角度,现在的第五代战斗机已经开始装备三面式相控阵雷达, 战机前方180°范围内都是攻击角度,机头不一定指向敌机方向,只要相控阵雷达电扫锁定敌机,就可以随时发射导弹攻击,这大大简化了攻击流程,也降低了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要求。

图为阵风战斗机的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世界上孔径最小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再先进也只能向前搜索攻击。

更有甚者,美国等国还开展了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能力,也就是发射后从飞机机翼上方越过,打击后方目标,并且开展了相关测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一天,空空导弹自己就能发射出去,并且打击尾部目标,也许是因为导弹自身的雷达探测能力增强,也许是因为AI智能技术让导弹变得聪明起来,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友军对目标进行照射,把目标参数发送给了打击飞机,还有可能是因为战斗机和无人机的搭配,让战斗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更强了。

图为战斗机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能力示意图。

总之,战斗机向尾部发射导弹,并非是不可实现的鸿沟,而且也已经是正在开发的能力,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就可以了。

由网友 血染战旗红 提供的答案:

记得前几年,华为遭受制裁时,曾经放出过这样一张宣传画:

画中这架伤痕累累的飞机,就是苏联的伊尔2强击机。大家从画中可以看到,它的后座上就安装有两挺后卫机枪。

而前几年,有部《决战中途岛》的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美军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后卫机枪。

咱们的轰6之前机尾处也有两门后卫机炮:

所以,向后打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探讨过。起码在以前双方用机载机枪和机炮近距格斗的年代,有些双座型战斗机是安装有后卫机枪的。只不过这种机型比较少。绝大多数的战斗机都是单座型,个头小,所以呢,它们都只装备向前发射的武器。

那要是敌人从后面偷袭怎么办?放心,当时飞机出击都是采取机群模式,不会只派一架战斗机孤零零的出战的。它们一般是两架战机为一组,分为主机和僚机。主机负责进攻,僚机负责掩护,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敌人想从后面偷袭是很难的,除非是主机和僚机被冲散了,或者说它们配合不好落单了,陷入单机作战状态。

进入导弹时代后,向后发射技术还是有人探讨过的。俄罗斯就曾经在苏30战机上做过实验。

苏30的机尾比较大,俄罗斯在两个发动机喷口中间装了部向后监视雷达,用以为后射导弹提供火控。但怎么向后发射导弹就比较头疼了。一开始,俄罗斯弄了个可以180度旋转的导弹挂架。当需要向后射击的时候,飞行员一按摁扭,导弹挂架旋转180度,本来向前射的导弹就变成向后射了。想法是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很麻烦。你想想,战斗机在空中高速飞行,特别是双方战机交战的时候,说不定速度飙到超音速,这时候你去按导弹挂架的旋转摁钮,那导弹一转,就扰乱了战机的气动模式。在高速飞行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气动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战斗机失控,甚至是机毁人亡。再说了,战斗机上挂的导弹和炸弹又不止一枚,万一在旋转过程中它把其它的弹药磕着或碰着了,引起爆炸不就更惨?

这一招不行,后来干脆把导弹反着挂。这样是不用180度旋转导弹挂架了,但还是不行,它还是干扰飞机的气动布局。再说了,把导弹反着挂,万一在空战中它没有打出去,带着它返航着陆时,万一把飞机的角度拉得高一点,它跟地面擦着碰着了也一样危险。所以,无论是导弹反着挂还是弄个180度旋转的导弹挂架都不行。

当然了,现在大家也不用担心被敌机咬尾攻击了。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近距格斗导弹普遍都具备大离轴越肩发射的能力了。战机的机身、机尾都装备有雷达预警系统、红外预警系统、光电预警系统,它们能将周边的态势成像显示在驾驶舱的显示屏或者头盔显示仪上。当飞行员发现敌机从后面靠近时,只需要通过看就能将敌机锁定,然后选择近距格斗导弹,再轻轻松松的按一下发射摁钮,那导弹就会发射出去,然后再来个大转弯,掉头去攻击后面的敌机了。

由网友 战情速递 提供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在格斗空战中,咬尾攻击的一方通常更具优势。但是如果被追击的一方能够向后发射导弹的话,那无疑会改变现有的空战模式。这种导弹向后发射的方式被称为越肩发射,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开展这种后射武器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越肩发射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用自身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控制空空导弹攻击尾随敌机的一种空战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前射方式和后射方式。所谓前射方式就是将空空导弹向前发射,在空中自行控制飞行姿态和方向,攻击尾随的敌机。而后射方式与之相反,就是导弹直接向后发射,直接攻击尾随的敌机。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前射方式,以AIM-9X和ASRAAM为代表。俄罗斯主要采用的是后射方式,以R-73R为代表。

(R-73空空导弹)

(AIM-9X空空导弹)

前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的前视雷达和后视雷达跟踪和锁定目标。前视雷达主要是对导弹进行跟踪,提供导弹参数。后视雷达则主要负责跟踪并提供目标信息。导弹在发射前就要接收目标的数据,并会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接收雷达的参数信息,调整飞行姿态和飞行方向以完成攻击。在这个过程中,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制导尤为关键,需要战机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与导弹密切配合。同时对导弹的机动能力也需要比较高的要求,矢量发动机和大边条翼构型是目前主流先进空空导弹的主要设计。

(前射方式攻击尾随敌机)

后射方式则主要依靠后视雷达跟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后射方式通常是将导弹转向后方进行发射,俄罗斯的苏35就曾采取过这样的发射方式。不过,这对导弹挂架和发射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战机自身尾焰也会对导弹的红外制导产生影响。不过,这种发射方式不需要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为其提供制导,所以在实战中有着一定的优势。

(苏35战斗机)

不过,不管是哪种发射方式,越肩发射都会面临一个固有的问题。飞机载着导弹向前飞行,导弹会有一个向前的初速度,要想实现越肩发射,就得先将向前初速度减至0,再向后加速。这会浪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稍有不慎就会错失目标,所以越肩发射的实战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

(越肩发射往往会影响导弹的机动能力)

目前来看,后射方式不成熟,而前射方式虽然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但它还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在近距格斗中,越肩发射的确更具优势,不过与提升近距格斗能力相比,发展超视距作战能力似乎更为有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