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_慈禧 死后

由网友 敷衍了史 提供的答案:

慈禧死后,清朝的权力当然是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慈禧在临终前最后做出了三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定: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组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载沣主政之后,总的来说只干了一件事——巩固皇权。

他很清楚想要巩固皇权就得掌控兵权,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罢免了袁世凯,收回了北洋新军的兵权,随后又换掉了兵部尚书铁良,试图将兵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说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鉴了德国皇家近卫军,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训练了一支人员编制在1.2万人的禁卫军。

这支花了3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禁卫军,也可以说载沣掌权三年的时间中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是,禁卫军刚刚训练好,他也刚刚意气风发地去检阅万禁卫军,武昌城里就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载沣可谓是又悲催又无奈。

载沣虽然看似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可他对闹得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党却束手无策,对回家钓鱼的袁世凯更加束手无策。

汪兆铭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银锭桥下埋炸药想要炸死载沣,载沣很生气,想要杀了汪兆铭,可是被善耆一劝,他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敢杀了,只能判汪一个永远监禁。

为什么呢?

因为局势太动荡了,清朝已经支离破碎了,载沣根本不敢冒险去激怒革命党,所以为了稳定革命党,他只能关着汪,不敢动手。

武昌的枪声一响,载沣赶紧让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显然没有,所以载沣虽然收回了兵权,可却没有一个可堪一用的将领,这样一来,收不收兵权又有什么用?

载沣只能去求袁世凯了,袁大爷呀,你可赶紧出来帮帮我吧!

袁世凯出不出山呢?当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载沣讨价还价,最后载沣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一手掌控军政。

同时,又因为载沣镇压起义军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选择引咎辞职。

1911年12月6日,载沣这边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辞职申请,隆裕太后那边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辞职。

于是,清朝的权力又从载沣的手上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掌控了清朝的话语权,她能够力挽狂澜吗?

显然不能。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载沣更加不堪,载沣尚且不能力挽狂澜,隆裕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载沣的退休,隆裕的掌权,只会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绝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情况。

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了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个承诺之后,赶紧北上忽悠隆裕,怎么忽悠呢?他说革命党已经成势,遍地是革命党,他也挡不住了,但是他帮溥仪和皇室争取到了一个优待条件。

只有让溥仪逊位,将政权交给革命党,才能得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然的话,不仅得不到优待,还会被赶尽杀绝。

隆裕一听,瞬间花容失色,情况竟然已经这么糟糕了吗?好吧好吧,哀家也无能为力了。

于是,隆裕被吓唬得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让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地移交给革命党。

溥仪的退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

虽然后来紫禁城里还有个所谓的"小朝廷",但终究不足一谈。

由网友 玄坤文史 提供的答案:

慈禧在死前干了这么几件事,先毒死光绪皇帝,避免死后遭到清算,让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任命醇亲王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所以在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病逝后,爱新觉罗·载沣成为清朝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载沣

摄政王载沣,炙手可热到临危受命

八国联军侵华后,德国政府要求清政府派人前往德国,就德国公使在中国被杀一事道歉,载沣被委派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他到了德国后,拒绝给德皇下跪,圆满完成了这次屈辱的外交任务,回国后载沣得到慈禧太后器重。

两年后,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慈禧太后将健锐营和正红旗都交给了载沣管理,不过这个时期载沣并未参与处理军政要务。慈禧太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不得不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如果自己死了,光绪皇帝再度掌权,那么自己肯定会被清算,所以得把光绪皇帝一起带走。

慈禧太后

皇室年轻的这一代,也就载沣还有点本事,和自己关系也要近一些,并且人还好控制,可以让他来历练一番,光绪三十三年,载沣被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开始参与处理军国大事,而这之后慈禧太后对载沣的一系列封赏,都表明了慈禧太后准备将清朝权力移交给载沣,光绪三十四年初,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召见了载沣,张之洞,世续,病危的慈禧让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并将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次日慈禧太后病逝,载沣接手掌管了内忧外患的清帝国。

载沣和年幼的溥仪

执政三年,载沣黯然退场是能力平庸,还是顺应天时

载沣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巩固统治,他和隆裕太后联手,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了道诏书,大意是以后由载沣主持国政,除三岁的溥仪外,其他人都要服从命令,如果有违反政令的人,将以国法处置,绝不姑息。这道诏书主要是给皇室宗亲,像溥伟这一类心怀不轨的人看的。

接着他就准备搞袁世凯,自从袁世凯出卖光绪皇帝后,载沣就想为光绪皇帝报仇。现在好不容易掌握了权力,但载沣最后却没有立刻处死袁世凯,这并非是懦弱无能,相反这是一个政治家最理性的做法,当时皇室成员虽然都主张杀袁,但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汉臣则是力保袁世凯。

袁世凯

而袁世凯手中的北洋六镇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袁世凯有难,军队突发变故,本来就风雨缥缈的清政府才真是欲哭无泪,但是也正因为载沣没有彻底拔出袁世凯势力的实力,这也才给后来的清政府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载沣不只是会集权,他也知道分享权力,在前往德国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德皇告诉他,皇帝要有大量军队,并且要自己亲自掌握,所以载沣上台后,自己亲自担任陆海军大元帅,让载涛管陆军,载洵管空军,载润管学堂,还组建旗人禁卫军,一群二十多岁的青年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载沣和宣布退位时的溥仪

载沣唯独对搞宪政不感兴趣,十八个督抚奏请开国会,载沣想尽一切方法来敷衍,反而让守旧派的势力死灰复燃,所以随着资本阶级势力的崛起,载沣只能再次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交出手中的权力,最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网友 歷史微書 提供的答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15日,手握晚清最高权柄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在西苑仪鸾殿病逝,终年74岁。此时距离光绪皇帝驾崩不过20多个小时的时间,一日之内,清王朝两位最高统治者相继离世,一时之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纷纷议论。

由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相继离世,清王朝的朝政大权曾短暂出现了真空。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病逝前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大限将至但仍自我感觉良好的慈禧太后匆忙之中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立为皇帝。随后的几个小时之内,慈禧太后病情恶化,由于当时的新皇帝溥仪仅三岁,根本无法临朝理政,因此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为了防止出现清朝初年多尔衮专权欺凌幼主的情况,慈禧太后又将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权赋予了已经升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的叶赫那拉氏。

监国摄政王载沣:

慈禧太后选立溥仪为新皇帝,实际上是想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进而继续把持清朝最高权力,这实际上是同治十三年册立光绪皇帝的故伎重演。但是令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溥仪被立为新皇帝的十多个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便一命归西了。在慈禧太后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小时里,这个自感不久于人世的精明老太太才想起来将日后清朝的权力归属问题。然而此时慈禧环顾皇族宗室之内,能够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中肩挑重担的寥寥无几。最终经过权衡,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命其在皇帝年幼期间,代行皇帝职权。载沣也因此成为清王朝仅有的两位摄政王之一。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虽然将最高权力交于摄政王载沣,但是深知载沣为人和能力的慈禧为了防止载沣倚仗皇帝生父的身份专权秉政,因此在将朝政事务处理的权力交由载沣的同时,还规定了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仍需要请示皇太后(即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还确告知载沣:"摄政王是臣,皇太后是君,君臣之间的法度不可废。"慈禧此举实际上是将摄政王定位于朝政事务的具体施行者的身份,而将皇太后作为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者。说白了,载沣只是负责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而隆裕太后则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末代皇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十五年通过选秀(慈禧内定)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得到广泛承认的皇后,这位一生不得光绪皇帝宠爱的皇后,没想到在慈禧太后死后,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最高裁决者。然而慈禧太后临终前的这个权力布局,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布局,一方面,以载沣为首的满洲宗室贵族不愿在看到女主临朝,垂帘听政的局面,而另一方面,政治才华和能力远逊于慈禧太后的隆裕太后却凭着慈禧太后的政治遗言而干预朝政,因此与载沣等宗室集团产生了矛盾。隆裕太后虽然有干预朝政之心,但是无奈其手段和资历远不及载沣等人,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阴影之下的隆裕太后多年以来都没能学会慈禧太后的手段和谋略,因次在与载沣试探性的较量了几次之后便败下阵来。

慈禧太后死后的宣统一朝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的始终是摄政王载沣,而隆裕太后仍然像光绪年间一样,幽居深宫之中,载沣只会在一些重大事务的决定中,才会礼节性的告知一下隆裕太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摄政王载沣迫于压力,辞去了摄政王一职,此时的清帝国已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仅对北方部分省份保有控制力,载沣此时辞职,将这个烂摊子丢给了毫无政治经验的隆裕皇后,面对外有革命党威胁,内有袁世凯逼迫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历时296年的大清帝国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和平谢幕,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慈禧太后临终前遗命的清廷最高权力掌握者,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真正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对于隆裕太后个人而言,和平退位虽然保全了孤儿寡母和皇家尊严,但是丢了祖宗江山的隆裕太后却经历了千古伤心之事,列祖列宗血染关山造就的大清帝国终结在了丢在了她的手里,她的自责可想而知。

我们绝不能将清王朝的灭亡简单地归咎于隆裕太后,清朝灭亡如同历朝历代一样,都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隆裕太后这位深宫妇人只是在特定时期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她这位清朝最高权力最短掌握者在不经意间扮演了慈禧太后编导的一幕悲剧中的悲剧角色。

由网友 老猪的碎碎念 提供的答案:

112年前,统治了大清朝48年无冕女皇慈禧恋恋不舍的闭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后来终于清楚了,光绪死于大量的砒霜中毒,这事儿很容易推断,肯定是慈禧觉得身体不行了,决定把光绪带走,带走光绪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曾经想政变杀掉慈禧,结果失败了,所以光绪肯定会在慈禧时候做出种种对慈禧不利的举动)以慈禧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绪,还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儿,那便是重新立了溥仪为宣统皇帝,授权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与溥仪的父亲載沣来统治这个帝国,但是事实证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这事儿咱下面慢慢说。

当載沣带着三岁的溥仪到紫禁城荣登大宝后,載沣便成为了大清帝国实际的摄政王,按照慈禧的设计,摄政王没有全权统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决定毕竟经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执行,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垂帘听政,不知谁都可以像慈禧那样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还没干几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说,在大清朝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摄政王載沣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后来大清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便是后话了。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慈禧虽是清朝"卓越"的女领导人之一,一生颇不善高瞻远瞩,贵在快刀斩乱麻敢想敢做的任性豪迈劲儿,话虽如此,关于身后权力交接问题,倒也在自己生前就做了安排,将大清的航舵交给了载沣手上,载沣也不负慈禧重托,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关于慈禧的政治水平,曾国藩曾有过评论:"两宫才地平常",两位太后智商一般般;"见面无一要语",见了面尽是扯闲篇,没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什么点子?治国之策呗。

慈禧当然不会治国之策,但要论起"治人之策",没人比她还精,治住这些臣子,让他们帮忙治国,也是极好的。对她来说,"治人"才是真正的大权。

慈禧那么英明,怎么会等到死后让权力"落"在谁手里?

作为清廷的掌舵人,慈禧不可能不明白,接班人的问题,是大清的首要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旗民的幸福,也关乎大清能不能沿着慈禧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所以慈禧她老人家早就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早已胸有成竹,对此做出周密的安排。

慈禧做出的安排就是选定了溥仪为表面接班人,让溥仪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辅政做实质接班人,让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为摄政王随时纠偏(就像她自己当年垂帘听政那样),看起来类似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架构。然而实际上溥仪那一架并不存在,隆裕那一驾比自己当年那一驾成色减半不止,所以也就是载沣和隆裕双黄连担当,合起来马马虎虎算一驾半。

不过下面的大臣和马屁精对老人家的决定不太理解,尤其是清廷的忠实汉臣张之洞。

张之洞是慈禧最忠实的汉臣,对大清的忠诚甚至超过了那些满人王爷,一听说慈禧要让三岁的娃娃接班,老张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立马吩咐手下备轿去见慈禧。

张之洞声泪俱下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不能让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小娃娃,这会导致"年富力强"的隆裕太后专权,架空小皇帝,会毁掉祖宗基业的。

张之洞情急之下,竟然说祖宗基业,把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

不过慈禧并没有责怪,毕竟这个老臣是为了大清嘛。于是她挥挥手,让人把老张扶起,和颜悦色对他说:老身心里有数,不会让江山变色大权旁落的。

慈禧说,溥仪登基后短期内就是个名义皇帝,我已经安排载沣摄政,载沣是个久经考验的亲戚,一定会实现按照我制定的方针走下去的。

张之洞抬起头,迷茫地问慈禧: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宣布载沣为接班人呢?

慈禧哈哈大笑,看着有点天真的张之洞说:"老身何尝不想啊,可是咱大清同治时期是兄终弟及,光绪是从哥哥手里接过重担的,如果再让载沣从他哥哥手里接班,怕外人说咱大清闲话,怕列强看中国笑话,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面子问题很重要。

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绪的弟弟,还是慈禧的亲外甥。

光绪十六年,载沣就世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当时才七岁。

载沣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是个根正苗红的接班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载沣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才华,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有魄力,在重大事件面前冷静沉着,显示出领导才能。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被迫跟八国联军签订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也道歉了也赔款了;可是但德国方面得寸进尺,非要大清派人到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当面向德国道歉。

这件事表面上说是小事一桩,其实却非常棘手。

德国是欧洲大国,傲慢无比,而且人家公使被杀,正在气头上。怎样既平复德国的怒火,又维护大清的国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18岁的载沣自告奋勇,前去德国履行使命。

到了德国,德皇欺负载沣是个毛头小伙,就想戏耍他,提出要他跪拜自己。

但少年载沣不卑不亢,临危不惧,在德皇面前口若悬河、据理力争、说得德皇理屈词穷,被迫取消跪拜。

载沣德国之行,圆满完成使命还扬我大清国威,大局保全,国体无伤,受到海内外盛赞,一举成名。

此后,慈禧对载沣更加重用,刚满二十岁就提拔他为随扈大臣,不久又提拔他为军机大臣,彼时载沣才25岁。

光绪驾崩这年,载沣刚刚就任军机大臣,可谓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让载沣接班,那是大清之福,是众望所归,国民幸甚。

同时载沣性格温和,比较顾全大局,对慈禧言听计从,一直维护慈禧的权威,对她绝对忠诚。

这样既有工作能力,有非常听话的孩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所以慈禧让载沣接班,自己还可以当"太上皇",实在是两全其美。不过为了大清面子问题,不能连续性兄终弟及,只能牺牲载沣,现在让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载沣也能得到权力报偿,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当皇帝都是个形式,就像我慈禧老佛爷一样,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不是照样掌握国家大权,何必在乎这个形式呢?

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就立即下旨,宣布溥仪为帝 ,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

之后,慈禧也随之而去、一命归西。老人家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欣慰的,因为大清江山有了合适接班人,自己后顾无忧,能确保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不会变色了。

可是慈禧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老人家还是看走了眼。

载沣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好接班人,搞政治不会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

1911年,载沣面对四面楚歌的大清,不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急流勇退选择了辞职,一推二五六,不管三七二十一。

1912年,溥仪在袁世凯与民党的合力之逼迫下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灭亡。

载沣面对大清的灭亡,没有像其它满族王爷那样痛不欲生,反而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好了,终于自由了。

这就是"英明伟大"的慈禧老人家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难道除了载沣,慈禧还有更加合适倚仗的接班人?

由网友 风姿卓越晚风mD 提供的答案:

谢邀。

#Html369创作挑战#好内容我来评#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驾崩。经慈禧太后任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第二天(十五日)未正三刻(17点),本想继续操控清政府大权的慈禧太后,因病情急转恶化,从此撒手人寰。

虽然生前做出任命载沣为摄政王的决定,但为了限制他的绝对权力,慈禧太后有先见之明地给载沣安上了一个"紧箍咒",将玉玺留给了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太后掌管。

对于隆裕皇太后来说,拥有玉玺就拥有了朝政大事的最后决定权,就拥有了与载沣不相上下的权力。

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不到三岁,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载沣和隆裕的手中。

对载沣而言,儿子溥仪是皇帝,一上任就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齐抓自己儿子的皇权。

他首先革除袁世凯的职务,掌控了北洋新兵,接着罢免了兵尚书,这两项连续的动作说明了他完全掌控住了清政府的最高的军权。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自己大权在握,但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为了请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军,载沣将自己辛苦经营了三年的军政大权 ,全部拱手让给了袁世凯,从此退出了清王朝的历史舞台。

对隆裕皇太后而言 ,虽然拥有了与载沣不相上下的权力,但因自己性格的温柔,在国事上很难与载沣达成共识,这样朝中权力被把控在载沣手中。

隆裕太后掌权前从未真正参与政事,即便宫中日久年深耳濡目染 ,对政事略知一二,也很难胜任形势需要。

面对革命风暴的严峻形势,载沣卸下手中大权仅仅一年,隆裕太后不得不以自己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 ,袁世凯作为下一任掌权者,只因他当着民国总统,做着皇帝美梦,倒行逆施,野心勃勃,注定了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

网图,侵删。

由网友 流星划过银河 提供的答案:

1908年11月份,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清王朝的最高当政者——慈禧太后结束了她祸国殃民的一生。

慈禧去世前一日,光绪帝己驾崩。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儿子,病危中的西太后遗言: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

表面上看清朝统治大权落在摄政王载沣手上,其实载沣己被庆亲王奕劻、袁世凯这批权臣架空,其中袁世凯的势力非常大,清廷最精锐的六镇北洋新军都是袁世凯一手创办的,其部下将领只知有袁世凯不知大清朝。可见袁世凯对军队的掌控多厉害。朝中军机处核心权力成员都被他收买,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只听袁世凯的,其它军机大臣徐世昌又是他的心腹,那桐与他关系至深,而且外国列强还支持袁世凯。所以载沣能行使的权力很有限。

摄政王载沣缺乏政治手段,眼光很短视,急于夺取朝廷所有大权,得罪了众多权臣,最后弄的离心离德,没人辅助他了。

还有一部分权力分摊到地方督抚大员的手中了,清朝末年,清廷早己无力约束地方督抚,这些封疆大吏对朝廷不再唯命是从了。他们掌握一省或数省军政、财政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些地方官僚与权臣勾结不服朝廷管束,以至于辛亥革命时,纷纷脱离朝廷宣布独立。清廷的摄政王载沣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实无论清王朝权力落在谁手中,腐朽的封建王朝必会走向灭亡,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是谁都能阻止的。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_慈禧 死后

由网友 清闲的苹果K3 提供的答案:

际上的最高权力者。不过,慈禧太后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打造非常奢华的陵墓,这不禁让人感到诧异。据说,慈禧太后的陵墓建造耗资非常巨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清政府年度预算。同时,可供燃烧的香则达数万件之多,体现了其极度奢侈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慈禧太后到庙会游玩,看到一个卖糖画的小贩画得非常漂亮,于是就向他下单要一幅糖画。小贩将一副精美的糖画送到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但是却被糖画的甜味所诱惑,于是一口气将糖画吃了下去。这搞得小贩非常不满,但是慈禧太后却不以为意,觉得自己作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这个故事展现出了慈禧太后的霸气和不羁。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这个历史人物非常有争议性,她有光辉的一面,还有瑕疵的一面。作为一个资深的短视频创作者,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究这个历史人物,展现出她的不同面貌,并让观众自己来判断她的历史地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