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阿辉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中国,高官辞职后"告老还乡"是一种常见的退休形式。这种做法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老"被视为一种有尊严、有价值的存在。老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因此,"告老还乡"意味着高官退休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享受天伦之乐,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后人,以便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高官们在退休后往往会返回自己的故乡,这也体现了一种"卸甲归田"的思想。在中国古代,高官们通常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荣誉和责任,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终身的职业。因此,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后,就会选择放弃权力、回归家庭和自然生活,以此表达对自己的深沉反思和对社会的关爱。
在古代中国,告老还乡是一种传统的退休方式,尤其是对于高官辞官后,往往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度过余生。这种现象有着多种原因和含义。
告老还乡是对家族和亲友的回馈和尊重。在古代中国,家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一旦成为高官,就必须承担家族荣誉、声望和责任。辞官后,返回家乡,可以通过参与家族活动或者资助家族事业,来表达自己对家族的支持和贡献。同时也能让自己远离政治斗争,享受天伦之乐。
告老还乡是对地方社会的关怀和回报。高官在位期间,往往会为地方社会做出贡献,辞官后返回家乡,可以继续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高官的归来也会带来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对当地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再次,告老还乡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寄托和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官们可能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告老还乡不仅可以避免政治压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寻找到内心的慰藉和归属感。
总之,"告老还乡"是中国古代高官辞职后的一种传统做法,它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文化思想,体现了高官们对社会和自己职业责任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由网友 皂荚飘香 提供的答案:
只要知道一点,就能理解了。古代官员是不允许带老婆上任的,地方官不能娶属地的媳妇,纳妾都不行。
电视剧里演的官员下班到后衙与老婆孩子小妾的各种日常。
根本不存在,根根本本不存在。
秦朝不知道。
汉朝,对家属随官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变相的规定,必须留人在家替自己尽孝,这个‘孝"压倒一切,谁也不敢留下不孝的名声,尽孝包括祖宗扫墓,一般就是正妻和嫡子女了。
晋朝,宗室家属可以随官,不得超过三人。
隋朝,开始有明确的规定,家属十五岁以上不得随官(谁家老婆没十五?)。
唐朝,李世民‘松了松",子女十九以下可随官一人,直接漠视了嫡妻。
宋朝,老赵家好一点,官员亲属可随官员赴任,但家属不愿意去,原因嘛,‘士大夫文化成型",文人的尿性,‘一心报效皇恩",妻儿守家。
元朝,蒙古人不管,可惜时间太短,呵呵。
明朝,老朱的‘小心眼"爆炸,以前虽然有规定,还是有很多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朱绝不允许大明朝的官员带老婆上任,影响做事怎么办!?老朱农民出身,对官员的尿性太清楚了,小妾也不允许娶属地的,官员的侍妾怀孕都会送回原籍,好多正妻就在家里相夫教子,这个‘子",法理上都是她的,生理上可不一定,或者大部分就不是。
清朝,官员上任三年后家属可随官,能在一地干三年的有几个人?……无耻。
清朝的规定好像是学的宋朝,但宋朝只是讨论了一下,没执行。
清朝中后期,也慢慢放开了。
以上,官员上任带老婆,必须得皇帝的特许,任何官员都是。
皇帝特许你不尽孝~这需要很大的压力,那个皇帝也不会多事。
若私自带老婆上任,会被弹劾的,是比较严重的罪行。
对父母不尽孝、或者沉迷女色,随言官扯了。
而且,大家都是两地分居,凭什么你带老婆!?
嫉妒心发作,会被言官喷死的。
包括京官,在京师上班,也不能带老婆小妾。(可以探亲短聚,很短,一年除了过年,级别不同,有十到三十天的假期,呃~谁敢长时间离岗?道路遥远,很少有人会实现团聚)
而且一旦做官,你的老婆孩子就固定死了,别想转移户籍。
生理需求怎么解决呢?当然是侍妾,比小妾地位还低。
或者是户籍在其他地方的小妾(小妾可以带)。
说什么有的士绅给地方官送小妾,屁!送也不敢收,绝对不敢。
这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家族传承造成的。
一边要做官,一边要尽孝,你能把祖坟带着跑?
再有,就是皇权制衡、朝廷吏治采取的简单有效的办法。
地方官与士绅的联姻,从法理上就行不通。
都知道,古代皇权不下乡。
朝廷官府到了县一级,下面就没有了。
靠什么治理呢,里(乡)老~
里老就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做官致仕的官员、地主士绅。
出现了邻里纠纷和其他案件,必须里老先判罚,然后才能到县衙。
电视里的那种告御状的,几百年难得见一次,见一次的都上史书了。
越级告状,要被先判罚有罪。
官员致仕,并不是真的致仕,他还是本地的‘头头",县学或府学的名誉教授,终身为朝廷服务,不想也不行,儒家的价值观也很少有人会拒绝。
所以,为什么多数人会告老还乡?
不是多数人会,是全部,是所有。
老头只不过是回家与老婆孩子团聚而已。
没有还乡的,一定是皇帝特许的,尤其是致仕高官(其他官员无权批复,就算没有圣旨,也一定有口谕,朝廷公文会记录在案)。
衙门只有一种人可以在下班后,回家,和老婆孩子生活,那就是吏,全是本地人,多数还是世袭的,所以,真正的行政实权,一直在本地人手中。
如果是幕僚随东主上任,同样是不可以的,偷偷摸摸还行,被人发现,东主也会被骂。
古代的官,不好当!毫无人性啊!
由网友 楚邾 提供的答案:
所谓"告老还乡",并不是一定回到乡下,只是回归家乡,一般而言,他们回乡之后都是居住在府城或者县城。
其一,最根本的是,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所以无论官员还是贫民,最终都愿意落叶归根,这是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从骨子里认同的,也是社会的大趋势使然。
其二,传统社会控制人口极其严格,正常情况下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特定的人口迁徙政策另说),所以即使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然后外出为官,但是很难拖家带口,尤其是大家族,子孙都还在原籍。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官员回乡之后并不会被闲置下来,很多都在地方上发挥余热,地方上大的宗族势力也大多是因为宗族中有人曾在朝为官;部分官员回乡之后继续在当地教育子弟,其子孙多重复其科举、为官的道路。
由网友 半吊子学历史 提供的答案:
古代高官辞官致士后,多般会告老回乡。
分析其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①古代官员一般都是地主阶级,其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地租。官员致士后,告老回乡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农业生产。
②古代官员接受文化都是儒道融合文化,讲究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归影山林。官员致士后,告老回乡就是从此远离朝堂争斗,回归山林从而达到身心的真正放松。
③古代官员收入主要依靠其他税收和官俸,而官俸只占很少比例,致士后官俸就会取消或者减少,其他收入来源就会缩水,生活在京城的成本远远高于乡村成本。
④古代官员作为正真的特权阶层,每当致士后,虽然许多官员依旧能得到政治待遇上的优厚,但与真正掌权时相比,落差感还是非常巨大的,告老回乡一定程度上就能缓解这种落差,更能有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荣光。
⑤古代官员许多都是家族式的,致士后回归老家,在经营家族产业同时对家族子弟进行培养,以便再次进入官场,或者做好在外做官的子弟后盾。
⑥中国传统文化就有落叶归根的习俗,官员在外奔波一生,致士后回归故乡,就是一种落叶归根吧。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书本里,我们常看见的情节就是:一个官员告老还乡了,收拾好行囊一骑绝尘便麻溜回乡。似乎很少有退休了还留在任职地的。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作为封建小农社会,中国古代一直有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年轻时出外做官,等年纪大了退休,难免生出思乡之情,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再好的地方也比不过家乡吧。毕竟"月是故乡明"。
第二,古代交通不便,出外做官又大多远离家乡,倘若带着家人同行,那一路的伙食费,住宿费和到了任职地后的生活开销都会是一笔大费用,光凭俸禄实在有些捉襟见肘。仅靠书信往来和寥寥几次相见,思念之情只会愈发浓烈。待退休,人身得了自由,又怎么忍得住不归乡呢?
第三,官员退休后,皇帝倘若有封赏,大都是赏赐给他们在老家拥有一些土地,而这些土地会变成他们退休后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辛劳过后得以颐养天年。想想陶渊明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真是让人感叹好一幅田园风光。
第四,官员退休后,他的权力就被收回了,也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倘若他任职期间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那很好,那些被打压的地痞流氓,豪强贵族可就逮到机会报复了;倘若他在职期间是个贪婪腐朽的官吏,以权欺人,横行霸道,虎落平阳还被犬欺呢,更别说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侠义人士还能忍住不收拾他吗?这样看来,留在任地实在有些风险,还不如驾个小车抑或骑匹马,晃晃悠悠回家去。
第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京城身居高位的官员,有哪一个不是每天兢兢战战如履薄冰,好不容易捱到可以退休了,亦或是大半夜睡不着,躺床上琢磨,皇上这段时间看我的眼神不大对啊,我还是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保全性命吧。战战兢兢递了辞呈,皇帝大手一挥说爱卿劳苦功高,朕准你衣锦还乡。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第六,京城或者其他地方,越繁华,物价啊之类的嚼用花费就越大,大多数官员退休后是没有养老金的。况且官场浮沉一遭,朋友没几个,尔虞我诈,交际应酬倒是不少。就算热衷于此也会有力不从心,厌倦的一天,还不如卷包袱回家,去享享清净。
第七,从官位上退下来的官员,有些会被皇帝指派,成为自己家乡的官员,俗称"乡村贤达",管理乡村的教化,处理邻里的矛盾,这样既发挥了余热,皇帝也省了心。就算不济,回乡没官可做,那也可以自己去指导年轻的官吏,传授以经验教训,正如龚自珍写道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上种种,也许不算全面,但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官员退休后往往选择回到家乡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毕竟,落叶总要归根,再广阔的天空,终究比不过故乡土地的厚重。
由网友 凝沙学史 提供的答案:
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古代官员年迈后,向朝廷或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被批准后,官员就拖家带口回老家。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呢?
首先,在很多朝代,都明确要求退休官员回老家养老。
其实,许多朝代为了整顿史治,避免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明文要求退休官员回原籍养老。
在南宋律法明确要求,官员辞官后,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如果有当地亲人,三年之后也不许居住,违者判一年有期徒刑。
在明清,更加严格要求退休官员必须返回老家,并禁止官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如果官员在任职处置办田宅,那么买的房子和田地将全部充公。
其次,古代官员有官邸住,大多没有买房,因而退休只能回老家。
中国人的房子情结,房产在古代也是最重要资产,也决定了官员退休后在哪里居住。由于古代实行官邸制,在任官员没有住房压力及购房需求,而官邸都是由朝廷免费提供给官员居住,所以,官员不需要在就任的地方买房或租房居住。
古代的许多衙门都是前面办公,后面是生活区,也就是官员的官邸。但是,官员对官邸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旦官员年老卸任,则官邸必须清空并上交,而退休的官员则要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因为古代官员有宫邸居住,并不会考虑在当地置业,所以,官员退休后就只能回老家了。
最后,古代官员受儒家思想影响,叶落归根思想根深蒂固。
古代官员信奉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同等重要,"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世人所提倡的叶落归根,人老了回老家养老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古代官员都希望叶落归根,然后安葬在家族祖坟,最后灵位进入家族祠堂。
可见,因为许多律法要求官员归籍养老,官邸制度影响了官员买房,以及叶落归根思想影响,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后,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由网友 消失的往事 提供的答案:
古代官员在任职期满后都选择告老还乡原因。
一是根深蒂固的认祖归宗思想,无论离家多远,都希望自己晚年能够回归故里,死后葬入祖坟,外出的游子都以衣锦还乡为荣。重回故里,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受人尊敬,也是一种美满。
二是远离京城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位高权重的官员表达忠心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放弃权利,选择告老还乡,远离权力中心。不仅可以打消皇上的怀疑,解除后顾之忧,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不参与党派斗争。
三是为子孙后代铺就一条光明的道路。
由网友 柳州阿妹侃历史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这个"仕"就是当官,意思就是说读书出类拔萃,就去当官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享受普通人难以企望的荣华富贵。古代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就是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步入官场光宗耀祖。但是,当了高官之后,这些官员都会想着告老还乡。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朝廷的高官年纪大了,就会向皇帝请求辞官,只希望告老还乡。皇帝感激这些高官为朝廷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会答应他们的请求。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这些高官不生活在国家一线大城市京城,却会选择告老还乡渡过晚年呢?原因也就在于有这些:
古代农耕社会落叶归根思想所导致
实质上,"告老还乡"不是要回到乡下去,却是指回到家乡。在外漂泊的游子,无论什么时候,心理最想念都是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也不一定是指乡下,可能是县城或者府城。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农耕文明,无论是官员还是贫民,都喜欢最终回到自己出生地故乡,落叶归根。这是儒家知识分子骨髓里认同的,也是一种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高官对家乡的思念,喜欢告老还乡,都还是由历朝历代的流官制度所决定。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各个朝代都实施流官制度,就是官员都要在外地做官,一直要等到"致仕"就是做官到尽头,才能最终回家。
如历史学家严耕望就说过:
"凡中央任命之地方官,上自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边侯、司马均用非本郡人,刺史用非本州人"。
就是说古代官员的任命,无论哪一级别,都不是本州的人。
在东汉时候,这个流官制度更加严格。如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颁布了"三互法",具体内容就是
"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
简单来说,就是本地人是不能在本地区当官,就是老婆娘家的地区也不能当官,也不能允许相邻两个州郡的人在彼此之间家乡担任官职。
就是因为古代朝廷的流官制度,使得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之后,都在外地当官。再加上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当官的读书人都是在异地任官,很难有机会回到故乡。所以,唐朝大诗人贺知章才会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可以看到,古代当官的读书人,无论是京城朝廷的官员或者是地方官员,为官数十载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士大夫阶层或普通民众都有着很强的"落叶归根"思想,渴望回到自己出生地故乡。楚霸王项羽也曾经说过"富贵不归吾乡, 如衣锦夜行"。所以,读书人的官职太大,到头来都是不忘记回到自己的故乡,落叶归根。由于受这一种封建社会的宗法乡土观念影响,使得当官的读书人很难忘怀自己故乡,愿意告老怀乡。
回到故乡,退休官员可以发挥余热
高官们退休之后回到故乡,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他们可能被当地的郡守或者县令捧为德高望重的人。在管理地方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教这些退休的官员。由于退休官员为官多年,见多识广,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当地官员提供参考。高官虽然退休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指点年轻后辈如何更好的治理地方,这也算是发挥了自己的余热。
另一方面来说,古代官员作为特权阶层,虽然辞官之后可以获得政治上的优厚待遇,却与当官掌权时候的落差还是很大的。所谓"人走茶凉",辞官退休之后谁也不帮你当一回事。但是,告老还乡也能消除这一种落差感。当官员退休回到故乡的时候,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荣耀感。尤其古人都是以大家族形式存在的,当回到故乡的家族中,能经营好家族产业,更好培养家族子弟,以便子孙能够再次进入官场,或者也可以做在外当官子孙们的后盾。
躲避政敌
古代官场斗争是险恶的。在朝廷当官,多多少少由于政见的不一致,招惹一些仇敌。官员如果选择告老还乡,不在政敌面前出现和势力范围之内,政敌也不会过分为难自己,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如果在都城与政敌争夺势力,也会牵连到自己,令自己不能安享晚年,这是任何一个退休官员不希望看到的。
高官的田产在故乡,晚年退休有保障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员退休之后所得到的退休金是不多,收入主要来源在田产上。由于京城土地有限,皇帝也不可能把这些土地都赐给退休的官员。即使皇帝赐予这些退休官员封地,他们也能派人受赋税和佃租,中间还是多了一个代理的流程,不如回到自己家乡做一名富翁比较好,这也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理念是相一致的。
而且,这些官员无论在京城或者其他地方任官,每年领到的俸禄都寄往家乡购置土地。土地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官员拥有的土地越多,表达这个官员在宗族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家乡是官员一辈子积蓄的所在地,能荣华富贵,解决退休之后吃穿住的问题。
魂归故里的宗法理念
古代社会流行一个观念,那就是人死后一定要埋在故乡的土地里,如果是在祖坟附近也是最好的。古代人强调的孝道,也就是死后能见到自己的祖宗。如果死后不能进入自己家族的祖坟里,这个人就不会承认是宗族里的人,死后也不会受着家族或者宗族成员的供奉。所以,古人就认为死者为大,与其在京城而死,还不如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此外,古代官员告老还乡,可以在家乡中与自己的宗族家人团聚,与宗族成员共享天伦之后。在死后,这些官员可以葬入本家族的墓地里面,不会留下任何"不孝"之名义。在去世的时候,也能在坟墓之下见到祖宗,诉说这一辈子为家族做的贡献,是否为家族光宗耀祖,这也一种魂归故里的宗法理念。
中国古代的地域歧视理念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同地域的老乡、同乡,在家乡是大佬,在外地都是不同的人。由于这一种古代的地域歧视理念,使得高官愿意告老还乡。
古代中国也是一种同乡的"熟人社会",各地方老百姓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乡人。北宋时候,就有文人记载开封府的百姓特别喜欢欺负不是本地的外乡人,甚至还把外乡人当做"人肉包子"。同乡的人就会特别团结,外向的人就进行歧视。所以,官员也不愿意待在陌生的地方,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获得同乡人的认可与支持。
换句话来说,中国古代一直主张"皇权不下县",也就是朝廷的行政力量只能延伸在县城,乡下就靠着乡民自治了。但是,一旦自治就需要有管事情的"话事人",这个"话事人"就由当地的士绅来担任,这些地方的乡绅就是曾经担任过官职的退休官员。所以,告老还乡也使得官员在当地具有话语权,具有影响力,这些都是乡土观念使然。
古代京城住人环境差
古代的高官愿意告老还乡,还是因为京城也不是好地方。现在的京城,与我们在影视剧中辉煌壮丽的大都市是不一样的。古代的京城,虽然是一个国家的大都市,却没有完善的城市卫生系统,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一切都是"脏乱差"。
如明朝万历年间的朝廷高官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就抱怨京城一切不如意的"脏乱差":
"京师住宅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明朝崇祯皇帝的中书舍人陈龙正在著作《几亭全书》也职责京城的卫生环境差,路上都是粪便:
"北地粪秽盈路,京师尤甚……"
除了京城,其他繁华城市也好不了那里去。这是因为古代城市是没有下水道的,下水道只是铺设在皇宫一带,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古代人为了排污,只能是把污水倒在河水中,要不在阴沟里,要不建立一个渗井。这导致古代越是人口繁多的大都市,地下水污染就越严重。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人居住环境的恶劣,在现代化卫生系统和下水道系统没出现之前,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去乡下。
所以,古代高官都会选择告老还乡。在乡下自己的故乡里,有着小桥流水和宁静的田园风光,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肮脏的卫生环境,可以享受陶渊明中田园诗歌的意境,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高官愿意告老还乡的环境原因。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