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奇闻趣史评说 提供的答案:
许攸的死,其实一方面是他自己寻死。他虽然对曹操有大功,可是他临阵投敌背叛了自己的故主袁绍不说,还不遗余力的反咬了袁绍一口,如果没有许攸的贡献,曹操拿不下袁绍。
而许攸之所以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那是因为袁绍之前对他信任有加。结果呢?他却用故主对他的信任给予的东西帮敌人来反噬故主,让故主家破人亡,以达到自己被重用,从此高官厚禄的目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不管许攸走到哪里,他都是被人嘲笑、侮辱的对象。这种随时有可能因为主子对他稍微不好就背叛的人,即使他再怎么有才能,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用的。
可以说,在许攸帮曹操拿下袁绍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生就已经毁了。在那个时代,名声大于天,这一切的后果是许攸之前没料到的,等到反应过来已经迟了。
他知道曹操不会重用他了,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激怒曹操。
这样一来,他既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又表达了自己的悔恨,想世人展示出他许攸迷途知返的形象,获得人们的宽恕,挽回自己的名声,这样一来,就能用他的死为子孙后代的生存赢来宽容。
他相信,曹操会配合他的表演的。因为这正中曹操的下怀。
许攸功劳太大,不封高位不能让人信服。但是许攸背主反噬的性格又不能重用。这让曹操左右为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许攸名正言顺悄无声息的死掉,然后对他进行大量的追封,彰显大度,才知符合曹操的利益。
而许攸自己作死的行为,正符合曹操的需求。所以,许攸死了。这是曹操和许攸自己选择的结果。
由网友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提供的答案:
正史中,许攸确实是由曹操所杀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许攸是许褚所杀,其实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话说回来,像许攸这种成名已久的人物,还为曹操立下过大功的人物,许褚一个护卫怎么敢动手杀人家?不合常理!那么许攸作为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曹操为何要把他给杀了呢?仅仅是因为许攸骄傲放纵吗?事实上,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许攸的结局早已注定!荀彧早已通过一句话说出了许攸最大的缺点!
许攸
许攸这个人,聪明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当初许攸前来投靠曹操时,曹操之所以跣足出迎,除了许攸掌握很多袁绍的秘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许攸也是天下间顶级的谋士!谋略并不输于他人,有他相助,曹操就能成功一半。
很多人说起许攸,总是被他的狂傲遮蔽了双眼,认为许攸不过如此,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许攸的履历,会发现,这个人太厉害了!
许攸和袁绍、曹操年少的时候就是朋友,互相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早在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时期,许攸就已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了,而且干的还是大买卖,废立皇帝!
《三国志》: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当时的天下还没有大乱,汉灵帝虽说生活奢靡,但他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皇帝,然而此时的许攸就已经在联合众人,阴谋废立汉灵帝了,对比一下当时的曹操和袁绍,就可以看出,许攸这家伙是多么的胆大,年纪轻轻就敢去搅动风云,而且作为主谋者,最终他还能全身而退,并没有改头换面,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厉害,这要是换成普通人,估计早就被抄家灭族了,这种谋逆大罪,无论什么朝代,都是不可容忍的,可是许攸偏偏安稳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差!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祸乱朝堂,袁绍出走,许攸跟随一同离开,并力劝袁绍,拉拢曹操,一同对抗董卓,于是便有了十八路诸侯共同起兵反抗董卓的故事。之后在袁绍的争霸过程中,许攸屡次建言纳策,立下大功,地位迅速攀升,成为袁绍手下的顶尖谋士。
纵观许攸此人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从中平元年开始,他就一直是搅动风云的人物,可谓是名声在外了,如果他没有自带了一大弱点,他也许是能够成为比肩荀彧荀攸的人物。只是很可惜,许攸的一大弱点害了他,最终将他推入深渊,惨遭杀害。那么许攸的一大弱点是什么呢?其实荀彧曾一语道破!
许攸的弱点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内部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论题就是该不该和袁绍打。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又有田丰、许攸这等顶级谋臣,打不过,最好避免冲突。而荀彧针对孔融的看法,则做出了如下辩驳。
《三国志》: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从荀彧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许攸这个人虽然有谋略,但是为人太贪婪了,而这种贪婪会害了他。一旦对手利用他的这个弱点攻击他,那许攸必败,而最终他很可能叛变,所以根本不用怕许攸。要说荀彧的判断也确实是非常准确的,最终许攸也确实是因为对手攻击他贪婪这个弱点,受到袁绍的责备,才怒而投靠曹操的,而最终,其实许攸也是因为太过贪婪,得罪曹操,才被曹操下狱诛杀的!
许攸的弱点是贪婪,那我们接下来看看,他的贪婪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官渡之战,原本袁曹两军打得好好的,袁绍这边占尽优势,只要继续熬下去,那么曹操将会必败无疑。可就在关键时候,袁绍后方传来消息,说是许攸家人犯法,把许攸的妻子儿女给被抓起来了。先不说大战在即,抓捕谋士妻儿是否有问题,但就从审配将他们抓捕,而袁绍也并没说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配有充足的证据、而袁绍也对此并无异议,可见在此之前,其实许攸家人犯事已经是个常态了。
许攸家人为何会如此嚣张,屡次犯事,不就是因为许攸在背后支持吗?许攸难道不知自己的家人在背后所做的事情,怎么可能?许攸自身本来就是个贪婪之人,他认为他对袁绍作用很大,所以纵容家人贪财贪权,根本就无所顾忌,而之前的袁绍,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许攸确实有能耐。但这一次许攸家人的证据被人家审配给拿到了,袁绍总不可能当没看见吧?这种事情,只能是容后再议,先把面前的官渡之战打完,之后再回去处理。
不过许攸倒是嚣张惯了,他见袁绍对他家人被捕一事并没有表态,于是怒而转投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绍乌巢粮仓的消息,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大胜。可以说,没有许攸给曹操带去的这个重磅消息,估计曹操会被袁绍给玩死。许攸投靠曹操,除了因为家人被收押,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许攸的贪婪在袁绍处得不到满足,所以才去投靠的曹操,他希望帮助曹操打赢大战,之后曹操投桃报李,满足他的贪婪,但是许攸的这份贪婪太过分了,过分到曹操已经满足不了了。
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许攸又帮曹操打赢了袁谭、袁尚,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而随着功劳的变大,许攸的贪婪之心也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大,以至于在多次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
《魏略》: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在此之前,许攸其实并没有如此的恃才傲物,为何在攻破冀州后,许攸大变样了呢?其实这就是因为许攸越来越贪婪了!在袁绍处,许攸还未立下不世之功,所以他的贪婪还没有膨胀,官渡之战时,刚刚击败袁绍,曹操还没有统一整个北方,所以此时的许攸也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分。然而当彻底击败袁家势力后,曹操成为了天下间最强大的势力,许攸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他的心变得越来越大了。
许攸贪婪,原来他的贪的还是小财小权,但是现在,他想要贪大权!他认为曹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他许攸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很明显他认为曹操给他的权力并不够,曹操必须得多分点权力给他,这也是他为何多次主动当着众人的面说,阿瞒你要是没有我,怎么拿得下冀州?许攸虽狂,但他不傻,他之所以屡次这样说,其实就是为了暗示曹操,分给许攸的东西太少了,不够!
而曹操这边怎么想呢?作为主公,曹操自然是按照功劳来分配战果和权力的,他认为他给许攸给得够了,是许攸太过贪婪,三番五次地当着他的面要权力,这哪能纵容?都像你许攸这样,那不是日后每个将官、谋士都可以这样来邀功?我曹操就这么多权力,都分给你许攸了,其他人咋办?你总不可能让我把主公之位让给你吧?
曹操的忍让并没有换来许攸的收敛,反而是让许攸变本加厉,将自己的贪婪本色显示无疑,最终当许攸再一次表达他得到的待遇不公时,曹操出手了。
《魏略》: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有人说许攸为人不忠心,对袁绍不忠,在关键时刻出卖故主;也有人说许攸恃才傲物,分不清自己的身份,所以最终触怒曹操痛下杀手;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许攸之所以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为人太过贪婪了!以许攸的才能,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安享荣华,像贾诩一样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他的贪婪之心将他给害了,随着他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大,内心也变得也越来越贪婪,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竟然去当着曹操的面说没有我,你不会有现在的地位,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邀功,赤裸裸的要权吗?
事实上,作为老板,是最讨厌属下的这种行为的!在战前,你可以主动向老板申请,这是你的权力,很正常,老板为了激励战心,一般也是会满足你的。但是当战后老板已经划分好利益,你再觉得自己得少了,去问老板要,那你的这种行为就是贪婪了,在老板眼中,你就是贪得无厌!现代社会,老板最多把你辞退,而古代社会,那些老板是有生杀大权的,太过贪得无厌,只能落得和许攸一样的下场。所以说,适度而为,拒绝贪婪,其实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
结语
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许攸,若是没有许攸给他带去乌巢粮仓的重磅消息,曹操怎么也不可能打赢袁绍的。然而作为最大的功臣的许攸,最后却被曹操给杀了,这是为何呢?实际上荀彧的那句"许攸贪而不治"已经说明了一切,预示了许攸的最终结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由网友 浩浩和汤汤 提供的答案:
有人说许攸太了解曹操,其实不然。郭嘉等岂不比许攸更了解曹操吗?曹操没有在任何大战时杀他们。甚至即便许攸胡言乱语,以曹操度量也未必杀自己同学。只是许褚恰好撞见。许攸可能张狂不止一次了,或许哪次曹操表现出愤怒让许褚看见,起了杀心,这次碰见正好杀他。但是估计曹操即便愤怒也不至于到了杀他的地步。
荀彧是曹操战友,只是他阻止曹操称帝,被赐死。杨修最讨厌,屡次刺激曹操神经,找死的笨蛋。
由网友 9紫气東来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值得一谈,人有了成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有记载的,如整天挂在嘴上,不分场合的阿瞒,阿瞒的叫着,且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于完蛋不远了。聪明过头了,就是笨蛋。而这种人还不少,古今都有。再见!
由网友 诗词生活日记 提供的答案:
许攸的悲剧,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他的死是因为他竟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就此变得狂放傲慢,目中无人,终于踏入不归之路。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说:"你说得对啊。"但心里颇有芥蒂。
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罗贯中留下的这首诗评价的很到位:
堪笑南阳一许攸,
欲凭胸次傲王侯。
不思曹操如熊虎,
犹道吾才得冀州。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命运的一战,而决定这一战胜负的关键人物则是许攸。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与袁绍众寡悬殊,相持于官渡一带。在战役末期,曹操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幸亏许攸投降曹操,才使得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许攸在日后却死于曹操之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与他的死亡。
建安五年,袁绍投入了数倍于曹操的兵力,发动了官渡之战。在这一战役中,袁绍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将曹操主力压制在官渡一带。曹操使尽了一切解数挽救危局,连关羽都派上了战场。可是双方长期对峙,这种消耗战对曹操十分不利。当时曹操的手下有很多逃亡投降袁绍,剩下的人也有很多人与袁绍暗通消息。
曹操的粮草也即将用尽,不得不考虑撤退回许都。多亏荀彧写信鼓励,曹操也硬着头皮在官渡继续坚持。即便如此,曹操的前景也并无改观。曹操无可奈何地对给他运粮草的民夫说,再坚持十五天,我为你们击破袁绍,就不会再劳烦大家了。这句话里,曹操已经暗示了自己将要孤注一掷的心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来投降。曹操得知许攸的到来,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的投降后,泄露了袁绍军中的机密,向曹操献计偷袭袁绍屯粮重地乌巢。曹操当机立断,率军夜袭乌巢,火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袁绍因此军心大乱,在接下来的决战中遭到惨败。曹操因此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
在此后平定河北的战争中,许攸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最后却死在曹操的手中。在《三国演义》中,许攸是因为出言不逊,被曹操手下的将领许褚所杀。曹操虽然责备许褚,命令厚葬许攸,但是也没有见他对许褚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里作者暗中指出杀许攸的主使人就是曹操。
在史料《魏略》中,记载得更是十分清楚,许攸是被曹操抓捕入狱而死的。那么,许攸的死因究竟是什么?他为曹操立下了大功,曹操为什么要向他下此狠手呢?
二、许攸最直接的死因,恃功傲主。
《三国演义》中,曹操攻打河北袁绍的主要根据地冀州。许攸此时又为曹操献计,引漳河水灌城。曹操依计行事,攻下了冀州。可是就在曹操带领部下进城的时候,许攸纵马近前,用马鞭指着城门对曹操呼喊道,阿瞒,你没有得到我,怎么能够进这城门。曹操闻言大笑。而他的部下听了都各怀不平。
后来有一天,许褚走马进东门,又遇上了许攸。许攸又对许褚唤道,你们没有我,怎么能够进这城门呢。许褚闻言十分生气,说我们出生入死,身经血战,这才夺下了城池,你凭什么敢这样夸口。许攸听了骂许褚说,你们都是些匹夫,何足挂齿。这让许褚更加愤怒,他拔剑杀了许攸,并且低着头来见曹操。曹操责备了许褚,让厚葬了许攸。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可以看到许攸的性格。他自恃对曹操的胜利有功,根本就没有把曹操君臣看到眼中。在大庭广众之下,他直接呼唤曹操的小名,对曹操十分不尊重。曹操当众大笑,但是他的手下都对此愤愤不平。
而许攸的死更是蹊跷。他并不是当时就死在许褚之手,而是过了一些日子,才在东门被进城的许褚所杀。这也许是突发事件,那就是许攸偶遇许褚,向许褚挑衅,被许褚所杀。也可能是一种蓄谋已久的事件。那就是有人借许褚之手杀了许攸。如果是那样,布下这种陷阱的人就必须知道许攸平日的做派,也能够指挥得动许褚。
从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许攸在东门拦人表功是一种常态。这应该是一种自大成狂的表现。他的家属曾经被审配抓捕下狱,这一次许攸随同曹军攻下冀州,杀死审配,衣锦还乡。这对于许攸来说,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自然要多多利用。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犯了众怒。
而让许褚出手杀死许攸,也是经过考虑的。在曹军之中,对曹操最忠心的就是许褚。他负责曹操的安全,是曹操亲卫军的首领。曹操在战场上,一刻都离不开许褚的保护。而且此人脾气暴躁,做事冲动,如果他和许攸发生冲突,杀了许攸,曹操也不好责罚他。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只是批评了许褚几句,就放过了他。
从这些现象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杀许攸的人实际上就是曹操。因为许褚虽然脾气暴躁,但也不是没有分寸之人。当年曹操送别关羽的时候,许褚虽然对关羽的态度不满,出言要围攻关羽。但是曹操没有发话,他也就忍气吞声了。
这一次,他能够出手杀死许攸,并拿着他的首级来请罪,只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作为曹操最亲近的人,他知道曹操对许攸的不满。如果许褚杀了许攸,他也知道正合曹操的心愿,不会受到曹操的责罚。所以,许褚才会敢于杀死不可一世的许攸。曹操在整个事件中没有插手,他不去亲手杀死许攸,是为了免受他人的责难。但是曹操用他的纵容态度,借着许褚的手杀死了许攸。
在《魏略》中对许攸之死的记载与《三国演义》不同,他是被曹操抓捕下狱而死的。但是,许攸的死因和《三国演义》中的一样,也是因为在官渡之战和平定河北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对曹操不恭。他在大庭广众下直接喊曹操的小名,还说没有自己,曹操得不到冀州。曹操虽然当众笑着承认,但是内心十分忌讳。
后来许攸在出邺城东门的时候,对随从说,如果没有自己,曹操一家人根本不能出入这座城门。有人把这话报告了曹操,曹操就将许攸抓捕下狱处死了。从这些记载来看,许攸的死因还是自恃自己对曹操有功,对曹操十分不恭敬,甚至说出曹操不能忍受的话,最终被曹操所杀。
三、许攸之死的深层原因。
从各方面来看,许攸之死都是他咎由自取。他自恃有功,就不把自己的君主当回事,肆意嘲笑曹操。曹操即便是再礼贤下士,最终也不能忍受。因此,曹操杀死许攸似乎是无可厚非。但是,在许攸的死因中,还是包含着一些深层原因的。
首先,许攸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曹操与许攸关系并不一般,他们曾经是小时候的玩伴。这是许攸自以为可以和曹操平起平坐的资本,也因此经常喊着曹操的小名来开玩笑。但是,许攸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位高权重的曹操已经不是昔日的曹操。他对曹操的取笑,已经对曹操的威望造成了损害,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许攸在大庭广众之下开曹操的玩笑,依然把曹操当成昔日的玩伴。他的内心之中,并没有把曹操当成自己的主公。而曹操在形成自己的势力后,内心就已经发生了转变。他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将汉献帝和他的朝廷迎到许都。但是,从奉迎汉献帝的第一时间,他就为自己获得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权力和职位,将汉献帝朝廷的文武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虽然这个时候,曹操依然用匡扶汉室作为自己政治口号,但是他为自己家族的未来暗中进行着安排。由于曹操出身比较低微,他身边像许攸这样,有着一定的才能,又对自己不恭的人,也成为了曹操要铲除的对象。因此,曹操抓住许攸的狂言将他杀死,取得了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二个原因,是许攸已经失去了用处。许攸对曹操作用最大的时候,是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可以说,此时的许攸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是他将袁绍军队的机密泄露给曹操,并且给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是很难打败袁绍的。如果双方继续僵持下去,曹操不免会陷入灭顶之灾。因此,许攸说没有自己,曹操一家就不会有进出邺城城门的机会,并不是过甚之词。
在平定河北的战争中,许攸凭借着自己对河北的了解,使得曹操的军事行动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的献计献策下,曹操比较轻松地打败了袁氏势力,夺取了河北四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势力,也奠定了曹魏的立国基础。
但是,从这个时候起,许攸的作用就开始降低了。在曹操的手下,并不是只有许攸一名谋士,他拥有着各种人才。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许攸已经不是那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许攸依然看不清形势,依然我行我素,不顾曹操的感受,最终遭受了杀身之祸。
第三个原因,许攸的人品低劣,让曹操难以信任。许攸年少时,与曹操和袁绍交好,都是好朋友。但是,许攸并没有加入曹操集团,与他同甘共苦,而是投奔了人多势众的袁绍集团。从这一点来看,许攸虽然与曹操关系不错,但是他有眼无珠,并没有看到曹操的长处。
他在官渡之战中投奔曹操,这其实早就在荀彧的意料之中。早在官渡之战前,荀彧对袁绍的手下进行评价时,就指出许攸"贪而不治"。还预测说,如果袁绍出兵,派审配、逢纪留守后方。许攸的家属如果犯法,他们一定不会放过。这样一来,许攸肯定会生变。这个预测,简直和官渡之战中许攸的遭遇一模一样。
许攸因为家属犯法被抓而投奔了曹操,而且他一到曹营,就献出了火烧乌巢的毒计,让袁绍一败涂地。在史书中评价许攸此举为,他过于贪婪,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人,我们可想而知到了曹营后,一旦失去了用处,同样也必然成为曹操心中的隐患。
袁绍那样雄厚的财力尚且满足不了许攸的贪欲,曹操就更不可能满足得了他。再加上许攸这个人对自己并不忠心,还具有一定的才能,假如他被自己的敌对势力引诱,难保不会成为自己最凶狠的敌人。与其那样,还不如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结语:
许攸是袁绍、曹操小时候的玩伴,和他们的关系都很好。但是他后来投奔了袁绍,成为袁绍手下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他又投奔曹操,并献计火烧乌巢,导致了袁绍的大败。在平定河北的战争中,许攸帮助曹操,顺利平定了袁氏势力。
但是,这样一位对曹操有大功的人,却被曹操杀掉了。在表面上,是因为许攸恃功傲主,对曹操不恭造成的。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许攸此人并不把曹操当成主公,将自己的位置放在与曹操平起平坐。再加上他的作用已经消失,不再是曹操不可替代的谋士。以及他的个人人品低劣,让曹操不放心等原因,让曹操下定决心杀死了他。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由网友 净水如心 提供的答案:
许攸,原来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非常不满,因此背弃袁绍投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来,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从许攸个人来说,他抛弃袁绍而投奔曹操,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过去有一句话: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贤,子奔他乡。
但是站在一个集团的主公袁绍(或者曹操)的角度看,许攸的做法,无疑就是叛逆。叛逆者,自古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假如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看,许攸其人的人品显然不正。家人犯法,不管你是生活在什么时代,哪个阵营,被抓捕处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然而,许攸因此便不满袁绍。很显然,许攸无论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是有致命缺陷的。
至少可以说,他自私自利,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认为凭他的身份、地位,就应该当个法外之人,不管家人做了什么,袁绍当局也不应该抓捕他的家人。这种人,如果说他是个好人,我们的确抬高了他的身价。当然,这只是许攸在曹操阵营最终被杀的众多原因之一。
果然,官渡之战以后,许攸自以为有功于曹操,便在曹营中非常张狂,谁都看不上,经常出言不逊。因为是曹操的发小,曹操表面上也没和他计较。至于心里是否在意,这就无从知晓了。
当然,对于许攸被杀的经过,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出自于小说,一种说法出自于历史。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许攸是被曹操手下大将许褚所杀。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饮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主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 "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许褚一时不高兴杀了许攸,这显然不可能是真的。我们知道,许攸是曹操的儿时伙伴,又是官渡之战能够取胜的关键人物。官渡之战以后,许攸的身价在曹操阵营那是相当高的。曹操对许攸也是相当客气。
许褚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大将,假如没有曹操默许,或者没有曹操私下暗示,借许褚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杀许攸。
在正史上,许攸并不是被许褚所杀,而是让曹操杀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许攸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也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总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曹操非常高兴。许攸说:"阿瞒,没有我,你根本就得不到冀州。"
曹操内心非常生气,但表面上仍然装作很不在乎的样子,嘻嘻哈哈地说:"你说得对啊。"
又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多。
一个员工对公司贡献很大,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假如这个员工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他会得到大家的普遍敬重,也会赢得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如果一个员工居功自傲,经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自然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和领导的不高兴,他的功劳慢慢就会被抹杀了。功劳既然被抹杀了,那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普通人,只要领导稍不高兴,就得首先处理你。
这在我们的思维中叫:"胜不骄,败不馁。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许攸就是犯了这样的错。本来他对曹操扫灭袁绍集团立下了不世大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在袁绍没有完全灭掉的时候,曹操还得让他继续效力,但袁绍集团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你许攸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
再说,曹操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喜欢猜忌的人,事后,曹操会反复琢磨:你许攸原先在袁绍处,袁绍对你不错,但因为你家人犯罪,被处罚,袁绍对你一时不好,你马上就背叛了。那么,是不是将来我曹操的某些说法和做法让你稍有一点不如意,你也得背叛我?只要细想一下,曹操就会感觉很害怕。加上许攸口无遮拦,狂妄自大,什么都敢说,任由你胡为,我曹操以后还能控制得了你许攸吗?
我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岂容你许攸每天在众人面前诋毁我的清誉?
因此,我个人认为,许攸之死,谁都不怨,他就是自己找死。他死于自己的性格和人品缺陷上。
综合以上因素,许攸被杀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一是反复无常。
二是做人没有定性。
三是无情无义。
四是自私自利。
五是恃宠而骄、狂妄自大。
从许攸被杀,我们也可以得到下面几点启示:
一,做人要无愧于心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事情不济,许攸逃亡到袁绍处,袁绍给他的职务是谋士,把他当做谋主,可见袁绍并没有亏待他。但许攸只因为家人犯法,便毅然背叛袁绍,这显然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应该做的事。
另外,许攸一怒之下投了曹操,那他的那些家人怎么办呢?我没找到这方面的史料,不过想必也不会有好结果。由此可以想见,许攸是多么自私、无情无义。
二,做事要讲良心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绍开始交战。作为袁绍的谋主,许攸给袁绍出谋:"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来抵抗我军,许都由剩下的人守卫,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一定可将他击败。"
袁绍本就是一个好谋无断之人,听了许攸的主意,不同意。许攸因此很不高兴。也就在这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一怒之下,就背弃了相处十六年的袁绍,转投曹操。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这种人很多。这是一种非常自私自利的性格,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稍不满意,就会走极端。这种人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长久。
三,说话要顾及场合
我们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要讲究说话艺术。什么话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不该在什么场合说,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常识,也是做人的基本。在丧葬场合,你不应该开玩笑;在欢乐气氛中,不应该说丧气话,几乎每个人都明白。
然而,许攸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高素质人才,却根本不管这些。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个人有点狂妄自大,违背了公序良俗。
四,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知道,在袁绍集团内部,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以许攸等人组成的河南颍川派,一个是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派。这两个派别一直在明争暗斗。对于许攸家人犯法,我们不排除是审配河北派为了打击许攸颍川派的做法。但这显然并不能成为许攸背叛袁绍的理由。如果每个人心里的信仰这么容易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
曹操的战略谋士荀彧对许攸的评价是"贪而不治",可谓一语中的。许攸贪财、贪心、贪名利,但是真正要了他命的根本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那件事。许攸伙同王芬等人谋废汉灵帝。结果事情败露,才不得已投奔了袁绍。袁绍在你许攸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收留了你,你许攸却可以一不如意就背叛。对你许攸的为人,曹操会怎么想?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吗?
也就是说,许攸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一点都怨不得旁人。这世界上很多事,大多都是有因果的。纯粹偶然的事是不多的。按照荀彧给许攸的评价来看,许攸的贪心非常大,只要有人给他一个梯子,他就想上房;只要没有人能够控制他的贪欲,许攸是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当然也包括"贪天下",这或许才是许攸被杀的最直接原因。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许攸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在官渡之战前期投奔曹操之后,许攸建议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许攸又出谋划策,在曹操平定冀州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在平定冀州之后不久,许攸就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害了。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是被许褚杀害,曹操默许了许褚的行为,仅仅厚葬了许攸而已。在历史上许攸并不是许褚杀死的,而是曹操直接杀死的。许攸的死并不是曹操的问题,而是许攸自身的原因。
在曹操和袁绍对峙的时候,许攸主动的过来投诚。曹操的军队当时连粮食都快吃不上了,看到了许攸来,曹操激动得连鞋子都不穿,几乎要给许攸跪下了。曹操的目的除了想要击败袁绍,同时也想留住许攸。许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还是一个顶级谋士,是曹操极力拉拢的对象。只要许攸不是非常过分,哪怕没有功劳,曹操也能够让他荣华富贵一生。可是许攸偏偏不这样,他的功劳确实大,可是问题也比较多。
许攸的人品本来就有问题,袁术在生前评价许攸说:"这个人心术不正,是一个小人。"荀彧评价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这个人贪得无厌,肯定会和袁绍闹矛盾"。许攸确实是一个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是自己的家人贪污犯罪,许攸认为犯罪有理,还要卖主求荣。这种人确实道德败坏,可是这并不能导致曹操起杀心。性格不谈,曹操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只要人才不是非常过分,曹操不会杀掉他们。杨修是多次猜透曹操心思被杀,孔融是多次和曹操作对被杀,他们的死都是存在自身原因的。
许攸的死同样也是自身问题,曹操前期对许攸太礼貌了,许攸显得有些得意忘形。平常的时候还是称呼曹操的小名,曹操虽然没有露出不满,实际上内心早就不舒服了。许攸如果在官渡之战前期这样称呼曹操,曹操肯定不敢说什么。可是现在袁绍已经死了,冀州也平定了,许攸这时候再触怒曹操,几乎等同于是在找死。可是许攸不这么认为,他还以为曹操还是官渡之战时期的曹操。在和曹操吃饭的时候,许攸当着别人面问:"阿瞒呀!没有我的话,你能不能攻占冀州呀?"
曹操听到之后笑了笑,然后夸奖了许攸的功劳,实际上对许攸开始动了杀心。后来许攸多次问曹操同样的问题,把曹操搞得非常没有面子。许攸得意忘形的过分了,被杀只是早晚的事情。许攸最后一次犯错是他在城门口羞辱曹操。他对着过路人说:曹操一家人,没有我的帮助,根本进不来这个城。
曹操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下令把许攸抓起来审问,后来在狱中杀死了许攸。从这件事来看,许攸的性格狂妄自大,没完没了的挑衅曹操。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多次羞辱自己的人,动了杀心也不算错误。
由网友 大葱侃侃侃 提供的答案:
曹操这辈子,杀过很多人,有的是敌人,有的是自己人,应该说,三国主要领导人里面,曹操手里的血债是最多的。他这个人,能容人也能整人,捧得起人也踩得死人,尽管有着知人善任,爱才惜才的事迹,但整体来说,曹操是个不太好伺候的领导,因为一旦被他猜忌上了,大概率是会被弄死的,且不管对方多大来头,一律移除,手段狠辣利落,不留余地。
举个例子,曹操刚出道的时候,因为自己出身于宦官家庭(宦官养子的孩子),很被当时的一些名士看不起,其中有个叫边让的,就很看不上他。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形成与巩固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这些名士自己形成了一个圈子,喜欢臧否人物,互相点赞给好评,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融不进这个圈子,边让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瞧不起他的人。
那么曹操的办法是什么呢,一个字,杀。
扯这么远,无非就是想说明,曹操这个人,是有器量不假,但同时有着猜忌刻薄,心狠手辣的一面,敢摸他老虎屁股的,基本上等同于提前领取了一张通往地府的单程票。
许攸就是这么一个敢摸老虎屁股的人。
许攸这个人,背景还是有的,他年轻时就和曹操与袁绍交好,能够同时跟这两个猛人成为朋友,可见许攸自己也不白给。
后来,许攸跟随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曾力主袁绍与曹操结盟,但随着袁绍统一河北,与曹操势同水火,许攸的这一建议也就无法实现了。
官渡之战时期,许攸曾断定曹操此次一定是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建议袁绍派出奇兵袭取许都,但没有被袁绍所采纳,而许攸的家人也在此时犯了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逮捕入狱,许攸于是干脆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扭转官渡之战结局的关键性人物。
许攸献计,让曹操袭取了袁绍的粮仓乌巢,还俘获了守将淳于琼。
这里有个小插曲,许攸的人品可见一斑。
淳于琼尽管是袁绍的心腹,但和曹操袁绍也是旧相识,三人都曾是东汉末年早期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是绝对的老资格了。淳于琼因为战败被割了鼻子,这算是奇耻大辱了,曹操问他为何落到这般田地,他则说胜败自在天命。曹操本来打算留他一命,但许攸进言道,日后淳于琼看到自己的五官不整,鼻子缺失,一定会报仇雪恨。言下之意就是要求曹操杀掉淳于琼,曹操果然因此杀掉了他。
其实,许攸这一建议,可以视为防患于未然,自己刚刚跻身曹营,需要立功可以理解,但拿以前同事的人头给自己刷功劳,总归不地道,人家曹操自己的谋士都没跳出来主杀,你急吼吼地出来嚷嚷,吃相太难看。本来作为袁绍以前的心腹谋士,他的叛逃在道德上是铁定立不住脚了,还造些可有可无的孽,这人人性实在不咋地。
官渡之战最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也确实,许攸的计策是决胜的关键,袁绍最后的全军溃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军粮没了,士气涣散所致。
战后的许攸,就开始飘飘然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在袁绍那边因为内斗搞得自己一直不得志,他在曹操面前极为放肆,屡次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还说没有我许攸,你们进不了冀州城,曹操也多次配合,陪笑称是,但心里的不快,可是真真记录在史书里的。
最后,曹操果然还是杀掉了许攸,因为他的狂妄无礼。
和孔融、杨修等名士相比,许攸可谓是一把好牌打了个稀烂,凭借着官渡之战的功劳,他要是适可而止,老老实实给曹操出谋划策,捞个善终也许没问题,然而这家伙非要作妖,当众显摆,直呼领导小名,以凸显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既得罪了领导也得罪了同事,有此下场并不意外。
像其他的降将或降臣,都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就算曹操嘴上没说啥,他们在道德上毕竟还是有过污点的,老大不提就烧高香了,自己呢,少说话多干活才是王道,像徐晃、张辽和贾诩这类人都是这么混出来的,所以最后赏赐都不错。许攸算是聪明人,跟曹操认识的时间也早,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哥们的了解反而不如这些新人,也不知道他这些年在袁绍那边怎么混的。
可见,许攸的下场,还是性格决定的,他太过恃才傲物,心态又很脆弱,在极度张狂和极度脆弱之间来回摇摆,看不出一丝的从容镇定,更遑论忠诚了。这样的缺乏战略眼光,关键时刻还会坏事的二五仔,曹操就算不杀他,也不会重用。
由网友 津城沐雨 提供的答案:
可以说,许攸之死,主要还是咎由自取,是他自己作死。
许攸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曹操忘履相迎,让许攸格外感动的同时,也持宠而娇,仗着给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夸自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还在市井之间传播曹操曾经不光彩的故事。
许攸的猖狂,严重的败坏了曹操的名声,曹操在众人面前强忍着没有找他算账,其实心里早就想收拾他了,正苦无奈。
许褚路过,看见许攸在众人面前揭曹操的短,还不断挑衅,许褚看不惯一刀把许攸给劈了,曹操装作惩罚许褚,内心却想正合我意,终于解决了这个麻烦。
许攸不懂人臣之道,仗着自己的功劳诋毁自己的领导,可以说,许攸之死,咎由自取。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