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清爽春风qxr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长让社员出工,一不用喊,二不用叫。在一个村子里,各个生产队长集合社员出工都有各自的办法。
一个村子里,有好几个生产队,我们村子里就有十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长在集合社员出工的时候,都是以敲鐘为传递信号。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固定的集合地点。在集合地点上,有一个鐘挂在树上,有的是拽绳式的古鐘,有的是用铁道道轨挂在树上,有的是用耕地犁上的犁鏟做鐘,总之,只要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就行。每天早晨天一放亮,队长首先去敲鐘,鐘声就是号角,就是命令。有的社员在队长安排完活络再到场,就要受到批评,有事要请假,旷工扣工分。各个队的社员都有辩别自己生产队鐘声的能力。只要是听到自己生产队的鐘声一响,既便是没有吃完饭,也要准时到集合地点,听从队长安排。
生产队的队长,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官,他必须熟悉各块地近几天的活络,还要掌握全队的劳动力安排。他一天要敲三次鐘,甚至晚上开会要敲鐘,晚上打夜班也要敲鐘。记得七五年抓革命促生产时期,正赶上秋收,全村各个生产队的队长,安照上边的精神,早晨三点敲鐘集合,社员们睡的正香,听到响亮的敲鐘声,赶快穿好衣服,来到集合地点。队长安排的工作是下地割豆子,社员马上回家拿着镰刀下地。十七八个人,就着月亮地,割到天亮,八九亩地的豆子割了一多半,再回头看看,满地里都是漏掉的豆颗,俗话说:再好的月亮地,不如全阴天。吃完了早晨饭,队长又派了六个人拾了一个上午,算起用工量,还不如白天割的快,割的干净。
麦收和秋收期间,各种粮食作物都进入大场,时常会碰到夜间下雨的现象。队长是第一个察觉要下雨的人,首先去敲鐘,无须集合,社员们听到鐘声,本能地就知道是要干什么,直接跑到大场里,堆的堆,苫盖的苫盖,加固的加固,抢在下雨之前,一切防雨防风工作都做完做好。这项工作,如果是时间短,多数不记工分,参加劳动的社员,不会去计较这点个人得失,都是抱着以集体利益为上,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干的。
深秋季节,水稻都运到大场里,稻谷脱粒是一项坚巨的任务。这段时间,社员们白天干了一天的活,都有些疲惫,吃过晚饭,队长还要敲鐘集合社员,去场里脱粒稻谷。晚上干到十点左右,队长让妇女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大场里。社员们收拾好脱粒的后序工作,吃完了饭,才收工回家。这段时间的工作很艰苦,大约有七八天的时间。
生产队时期,队长肩负着全队的生产布属工作。敲鐘,是行使权力的象征。生产队的大鐘,不是随便乱敲的,它代表着权力,代表着命令。社员们听惯了自己的鐘声,习惯了每天的集合,它伴随着社员们走过了风风雨雨,社员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由网友 用户香山之声 提供的答案:
过去的生产队长都是由社员大会推选出来的,相对来说是在那个生产队群众基础好,威信高,有号召能力,群众信得过而且非常知季节、懂种植技术的人。一个玍产队搞得好与不好,人心团不团结,产量高与不高,社员收入好不好,甚至是国家公粮能不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等等,队长是关键。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社员就看干部,几十百把号人的眼睛都盯着队长,队长就是那个队的灵魂。而身为队长,不仅是生产的带头人,实干家,领头羊,并且还得事事起得亏,处处受得气;利益面前,该让社员先得的必须让,社员的牢骚话该忍的还得忍,社员之间的矛盾该解决的还得主动上门去化解;经常有上级下队来指导工作,该供饭的还得像招待自家客人一样花血本招待,收到的最多是三两粮票一毛钱。
生产队的任何事务必须由队长计划安排,拍板决定,全体社员必须服从安排,在每天的出工中,基本上是按历史"约定俗成"的规律,早上社员们都早起,吃了早饭后把该做的家务忙一阵后,基本上都是陆陆续续地按队长头天收工时所安排的劳动项目和地点去上工,一般只有早到很少有迟到的,并且先去的就先开始干,不会在地里等着到齐了才干。
每天早上和下午的出工,队长都是习惯性的口头喊一喊:走哦,上坡哦!当然有的队是靠吹哨子,不可能一家一户去叫。因为社员们长期形成了自觉性,队长在这方面也不太费精神,反正前面有人走,后面的人就接着来。队长只是在工作安排上要考虑细致周全,以免调配分工的不合理而造成窝工。但有一条,队长叫干啥社员们就干啥,几点出工,几点收工,中途凣点休息,今天干不干活等,队长心中早就有数,因此由队长说了算。
在生产队时期,生产队长功不可磨,绝大多数的队长都是好样的,横行霸道像土皇帝似的队长只在少数,如今有些人不但否定了生产队的成绩,就连绝大多数劳苦功高身为普通社员的一个小小队长也要给与否定一番,给他们泼尽了脏水,我认为这些人未免也太过分了。
由网友 华夏梅花拳 提供的答案:
我们这儿是冀南平原,生产队时期队长头天晚上政治学习时就安排了,那个地块干啥,需要几个人,谁带工,如何做大都详细布置好了。后来生产队渐渐地也有了钟,也就是和电影地道战敲钟的大小形状一样,也有的用别的铁器当钟敲的。我们村有八个生产队,都是购买的铁钟,还别说那个生产队钟敲响的声音各有不同,每个社员分别的很清,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自己生产队的上工钟声。
由网友 1蓝天1 提供的答案:
或是提问者未经历过那个吋期,凭想象出了这么个题目。
首先,我国不是无政府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组织机构,有法律法规,各部门各单位有纪律制度。
其次,生产队是农村最基层的一个集体经营组织。全生产队的社员群众是这个集体的主人,集体主义是这个组织道德原则,有一整套的的组织管理制度,队长是群众选出的信得过的当家人,也是为群众的服务人。队长有副手(如副队长、会计、妇女委员等)协助,有贫协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群众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生产队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大家庭,出工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应有责任和义务,也是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必须劳动。生产队集体有,各家各户才有。社员出工,不是为队长干的,包括队长,都是集体中一员,为集体干也是为自己干,绝大多数人自觉出工。
各家各人,"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要生活也得出工。
所以无论自觉不自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会出工。
三是我没见过生产队长、哪怕劳动组长,除特殊情况,如临时决定的突击劳动、任务或需上门去喊,正常按规定出工,虽无钟表、手机、电话,但也有信号,有升旗、有广播、有互相招呼,迟到也扣工分的。
以上,就是正常的生产劳动秩序。至于个別的,有比这还好,如大赛、华西,当然也有比这差的。
由网友 风雨同舟LAOTIAN 提供的答案:
谢邀: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长是怎么让社员出工的?一家一家的喊吗?
很荣幸得到你的邀请,对这个问题本人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在生产队末期1976—1981年间一直担任生产队长。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生产队长是怎么让社员出工的,我们当地多年行成了习惯,上工时会根据季节变幻,有一个固定时间,早晨几点,上午几点,下午几点。就和现在学生上课,工人上班一样,社员们都有心里准备。到点前几分钟,生产队的饲养员就会把挂在树上的大钟敲响,社员们听到钟声就准时赶到集合点听从队长安排。
每个生产队根据规模大小有两三名付队长,队长派工以后,付队长各带一支队伍去各块农田生产劳动。各地大同小异,基本上队长就是这样让社员出工的。
有人说在大集体时养懒汉,都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都一样,这种说法很片面,各别人偷工取巧,耍奸蹭滑也是有的,说全都混日子纯粹是瞎子吃饼胡咧咧。
社员出工以后,生产队由一名记工员追随每个生产小组去记工,如果你迟到赶不上记工,就挣不了工分了。
那个年代也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年底分粮分红也是根据你出工多少,挣的工分多少来挂勾的。虽然一个男劳力一天只给10分工,折合人民币也就三五毛钱,但那时候钱是钱,谁也不愿意无故旷工。
那个年代政治挂帅,有争当模范的气氛,年终评比被选上五好社员,模范家庭就感到无尚光荣。当然对各别在劳动中出工不出力的滑头会及时给于批评。对农活做的极差的人也会招集社员去开现场会。对偷拿集体粮食的惯偷一旦发现,大队会给予重罚或做义务工住学习班,在群众会上做检查等。所以说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社员都会积极参加劳动。
当然那时候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没有高端化肥种子和机械,生产效率较低,全小队共种植420亩小麦,到七六年七七年才能收小麦十六七万斤,平均亩仅产400多斤。当时还得交很多公粮,村提留,队提留,种子和牲口饲料。分到社员手里也就寥寥无几了。
每年春秋两季,每个生产队都要抽十余名壮劳力去根治海河,修铁路修水库修灌区。遇到冬天还要把冬闲变冬忙,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水渠平整土地,社员们吃的都很差,干的活确很艰苦,说实话那个年代的社员们真的吃了很多苦。
由网友 云樵海翁 提供的答案:
我在老家当知青时,出工号令是敲工字钢,声音清越而悠远。如今老了,偶尔在睡梦中还能听到那又讨厌、又亲切的声音。
那里是大巴山深处。相对于丘陵平坝地区,那里山高人稀,一个生产队通常只有十来户人家。由于山高坡陡,零零碎碎的小水田块,合起来不到20亩,剩下的只有在陡坡上挖出来的旱地。所以,在那里想吃一碗净米饭是不可能的,每次煮饭必须掺入大量的土豆或红苕块,那叫一个难吃,但不吃或少吃,你根本扛不住。
每天出工两次。一次是早晨八点多,干到约十二点收工。一次是下午两点多,干到天擦黑。吃饭也就只吃午、晚两顿。由于山高壑深,狭长崎岖,出工收工路途倒也不远,就是上山腿软,下山腿闪。直到我父亲去世,报纸上登的讣告中,我才知道那里的地名叫范家沟,而不是我们平时叫的几大队几队。令我奇怪的是,那里远远近近没有一个姓范的。
一天傍晚,生产队长家的胖姑娘下到半山来,说她爹喊我去吃饭。我喜出望外,有腌肉吃了。队长家在山顶的再生松林中,过了山顶就是另一个生产队的地界。房子是只能依山势建成木匠用的角尺型,一个90度的拐弯,住着队长老两口,两个壮劳力女儿,儿子是赤脚医生,和儿媳另起炉灶。他们是幸运地在计划生育之前出生的,子女多,家境相对殷实。屋前是一块难得的铺了石板的平地,用来晾晒粮食腌菜辣椒等等。
院子的一角是陡崖,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有一棵歪脖子树,树上吊了一小截工字钢,应该是铁轨。为了证明我的判断,我凑近了看,果然,工字钢上端有圆孔,竹篾绳子穿过圆孔把它吊在树上。那圆孔就是铁轨连接处用夹板固定两根铁轨相连接的镙栓孔。
这是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时,留给山民们的馈赠。我拾起地下的柴刀,想敲敲这截天天催我出工的铁轨,队长的孙子忙大叫,敲不得敲不得,敲了别个以为晩上要开会!
端起大碗来喝酒时,我问须发皆白的队长,在有这截工字钢以前,你怎么叫全队的人出工?老人呵呵一笑说,过喊(靠喊),他老伴激动地补充道,喉笼都喊出血!我说,那也太费劲了,他们全家人异口同声地说,那不是吔!
后来,我就是沿着襄渝铁路的铁轨,走到一个小小的火车站,登上东去的列车,当上铁道兵所属单位的一名工人的。
由网友 用户于宝奎 提供的答案:
我来回到这个问题,我是六十年代末出生在农村的。生产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散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大队(村)有大队长,书记,大队会计,大队又分三个生产小队。小队有生产队长,会计,饲养员等。村东为第一生产队 ,村西为第二生产队,村南为第三生产队。耕地也是这样分配,便于管理。
生产队出工:每个生产小队都有一口钟,挂在小队中心位置的树叉上,社员(劳动力)出工以钟声为准 ,一般都是生产队长敲钟。早晨出工以天亮为准,时间随季节变化而变,夏季早, 冬季晚,早晨钟响以后一般二十来分钟社员就会到齐来晚的要扣公分。中午吃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钟声又会响起,出下午工。钟在生产队是神圣的,再淘气的小孩也不敢瞎敲钟 ,钟响必见人,什么开会啊,分东西等都敲钟,如果钟声又急又响那就是谁家着火了,回到完毕。
由网友 文公1980 提供的答案:
人民公社时期,因为基本核算单位是以生产小队,简称生产队。生产队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以工业、手工业、养殖业为副;所有土地、生产队建的建筑物,购置的交通工具、农耕工具、农工副工具设备及财产归生产队所有;分配形式为: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粮食、菜、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用品按照除交纳公粮和应付性保障粮外,按全队总人口平均分配。生产队的收入资金来源是卖给国家公粮的收入、工业副业收入和在允许卖的农林产品收入。生产队的生产运作形式,凡是生产社员具备劳动能力的,按照农业、队办工业、林牧副业的需要,统一调配从事生产劳动。计配方式是:一般情况下以壮劳力满工满勤为10个工公为标准,不同人从事一般性的生产劳动都有生产队给每个人制定的相对固定的计工分标准,比如一个壮年妇女,出一天勤的固定工分是8分。除此之外,对一些特定人员和特定生产项目釆取特定的计工分方法,如按量计工分。"分、分、分,社员的命根",这话一点不假。每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全靠年底工分总量,来计算收入状况,而工分的价值是根据生产队各方面收入总值而转换来的,即一个工分折合人民币多少。对于劳力少的社员户,到年底合算后欠生产队若干钱,称为欠帐户或贫困户。
以上就是生产队的基本概貌,下边针对本问做出回答。
生产队生产由固定性生产项目和不固定性的生产项目,生产队一般由一正几副队长和队委员组成领导班子,这些成员都是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会根据生产需要分工负责。对固定生产项目由一名领导负责,一般无需通知。对机动生产项目则是采取头天下午收工前临时开会按排,由某一领导具体负责。每天出工前生产队都是以某一地方悬挂钟的钟声为号,聚齐后统一出发。有条条件的生产队用高声喇叭通知。对于无故不参加劳动,或拒绝、不听指挥的人员,经生产队领导班子研究,开社员大会讨论或公布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严重违犯生产纪律,对抗领导,破坏生产的人员,队领导班子上报生产大队或人民公社做出行政或司法处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