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全面合围,是1948年11月25日的事情,这一天的凌晨5时,"刘陈邓"向军委发出急电,报告已经在双堆集地区完成战役合围,同时表示:"我已令各纵逐步收缩,达成全歼此敌"。次日,廖运周第110师在突围行动中,毅然战场起义,刘陈邓首长因此更为乐观,再致电军委:"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显然严重轻敌了,尽管黄维兵团损失了一个主力师(还不是全部,只是师部加两个团),但是这支"土木系"看家老本的部队,其装备的精良程度、官兵的顽固程度以及南京方面的支援力度,还是大大出乎总前委三位首长的预料。
次日起,中野全部七个纵队外加两个地方军取独立旅,连续攻击48小时,却进展很小。主要原因是中野的重火力太少,尤其是火炮和炮弹都非常匮乏,比如战斗力很强的第1纵队,仅有三门山炮。炮弹不过数十发。
而敌人的黄维兵团不仅在火炮和坦克数量占据优势,其自动武器配备比例很大,另外南京方面不停歇地空投粮弹,所以敌人的火力强度和密度,都超过中野,这个仗显然就很难打了。
战至11月28日傍晚,"刘陈邓"已知之前的判断有误,一边下令各纵队放缓节奏,要集中火力逐点攻克,一边向军委报告说:"须十天左右才能完成,原来根据敌人总突围和廖师起义的情况,估计可以迅速解决战斗,此种情况业已改变"。
也就是说,当黄维兵团不再着急突围,而是挖掘工事开始"坚守待援"以后,兵力只占微弱优势、火力反而处于劣势的中原野战军,若想在短时间内吃掉敌十二兵团,根本是不现实的。但是军情如火,中野如果不能尽快打掉黄维,整个战局有发生变数的可能。
因为战场上还有敌人另外五个兵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李延年),华野依靠自身力量,既要监视徐州的三个兵团,又要阻击从蚌埠南下的两个兵团,兵力使用明显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根据总前委新的部署,华野迅速抽调七纵、十三纵和特纵主力西来,协助中野打黄维。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华野一部的配合下,对双堆集发动总攻的时间,是1948年12月5日,两大野战军总计动用了八个野战纵队和两个独立旅。
分别是中原野战军的一纵、三纵、四纵、六纵、九纵和十一纵,而二纵正在配属华野阻击李延年,是故写作"中野主力"。参战部队另有华东野战军的七纵、十三纵、豫皖苏独立旅和陕南12旅,共分为三个突击集团,在陈赓、陈锡联、王近山的指挥下,向双堆集包围圈实施总攻击。
尽管总前委下达了"不惜以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的死命令,然而黄维所部的顽抗程度,仍然超出"刘陈邓"的预料。战至12月10日,我参战部队虽进一步压缩了包围圈,迫使敌人退守核心阵地,但还是不能解决战斗,各攻击部队伤亡较大且极度疲劳。
怎么办?只能从华野继续抽兵增援,于是陈老总亲自打电话给粟裕,一边请教打黄百韬的攻坚经验,一边以总前委的名义,要求华野再抽调一部兵力,来加强"南集团"的攻击兵力,以便尽快解决掉黄维。说明一下,南集团是王近山的作战地域,麾下只有中野六纵和华野七纵,兵力最薄。
粟裕在电话中介绍了对壕作业的经验,关于抽兵一事则经过研究,于当天下午回电:"我们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苏北兵团)及鲁中南纵队,外加一部炮兵,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
粟裕同时在电文中说明:该三个纵队可等于两个纵队的战力,这已经是华野司令部第二次根据总前委的指示,增兵双堆集战场了。所以粟裕不用亲临战场,便知中野困难肯定很大,主要是装备和火力的匮乏,中野主力转战大别山前后,确实拖得太瘦了。
因此在陈士榘参谋长受领任务出发之前,粟裕特地交待道:华野所有参战部队,在双堆集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
这里指的是全部两批增援部队,合计是五个野战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第3纵队、第11纵队和鲁中南纵队,特纵就不计入了,炮兵基本不上一线。
只有认真了解华野增援双堆集的这段战史,才能明白是何人下达的这道命令,以及为什么下达这道命令。
首先,命令一定来自于粟裕将军,因为粟裕是华东野战军代理前委书记、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淮海战役期间一直坐镇华野司令部,实际掌握指挥华野全军的权力,这是毫无争议的。
其次,陈老总虽然兼着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但是"刘陈邓"三名常委,都跟随中野司令部行动。同时陈老总身兼中野第一副司令员,至少在淮海战役期间,是不方便也不合适给华野部队直接下达作战命令的。
他只能以总前委"常委会"的名义,对粟裕和华野下达战役命令和进行战役指导,那么关于华野参战部队放弃战场缴获,全部移交给中野的具体事务,陈老总自然不好直接下命令。
也是因为他还身兼中野的职务,若真要是如此要求华野部队,在特殊时期必然影响两大野战军的团结,哪个部队缴获了美式武器,那都是宝贝都很喜欢,中野副司令员不好夺人所爱的。
至于刘邓首长,更不可能下达类似的命令,尽管他们也是总前委常委,可还是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中野拖得再瘦损失再大,也不会单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自己部队的面子总归要的!
事实上,直到淮海战后,并且是在军委的协调下,华野才又给中野转来了15000名俘虏兵和600门迫击炮,那已经是两大野战军实施休整和进行改编的时期了。
最后一点,为了照顾中野方面的情绪,这样的命令还必须是内部秘密下达的,也就是粟裕会私下交待给陈参谋长,而不可能公开下达命令,那样中野各部队将很难接受。
就这一层来说,也不可能是陈老总的命令,那样刘邓首长一定会知晓,一定会表示反对,这个道理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应该理解。
华野第二次增援以后,两大野战军又联手攻击了六天六夜,直至1948年12月16日,才把黄维兵团的四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共计10万余人全部消灭。
双堆集苦战,从完成合围到取得最后胜利,整整耗时二十二天,实际上,黄维比黄百韬要难打。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我中原野战军付出了重大代价:
其中牺牲和失踪8500余人、负伤28000余人,合计损失接近37000人,占野战军全部兵力的23%。其中尤以陈赓四纵的损失最大,战场牺牲1853人、负伤6827人,一线战斗部队损失超过40%!
因此在双堆集战后,虽然取得了了战役的最后胜利,邓政委的心情却是非常沉重,他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检讨了中野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不足之处,总结说明道:"战后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由网友 红色手电筒 提供的答案:
这种事吧,应该是只有最高领导机构才能下达的命令,而陈老总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陈老总为人豪爽,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各个野战军的补充,尤其是武器装备的补充,基本上来源于缴获,虽说消灭黄维,中野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不济,虽然能够把黄维团团围住,并且大量杀伤了黄维的有生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华野增援部队的最后一根稻草,消灭黄维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华野出了大力,那么让华野参战部队空手而归,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陈老总虽然豪爽,但是别忘了陈老总可还有一个"八面玲珑的美人主义"的典故,可见陈老总是非常会做人的,这样于情理说不过去的事,陈老总恐怕也办不出来。
中原野战军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军为主要班底,在抗战时期主要就是129师的部队,刘帅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基本上就是指挥自己的老部队,内部整合的问题较少。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是几个野战军中实力最为强大,而且在军神刘伯承的指挥之下,几乎是战无不胜。
而中野的几位领导人,虽然说是总前委的常委,但是在战场缴获的问题上反而不便于做出这种决定,毕竟这种决定,如果是刘邓做出,那么"本位主义"这个帽子,肯定是跑不了的,这样刘邓反而会有很大的顾忌。
而最高层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举动,说到底是为了补充中野在转战大别山中巨大的消耗,中原野战军在南下之前,是当时各野战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远远超过当时的华野和东野,而且在军神刘伯承的指挥下,连打胜仗,在几个野战军中最先缴获美制105榴弹炮,如果不是挺进大别山,把重武器全部扔掉,恐怕南线的国军日子更不好过。在刘邓到了大别山以后,虽然野战军只剩下了6万多人,但是刘邓大军首先是从无到有组建了中原军区,到了48年7月中原军区地方武装已有21万人之多,这些地方武装不光是从当地发展的,其中相当部分是野战军抽调的骨干,而江淮、桐柏两个军区干脆就是原来的野战军改的。
中野的人多了,但是由于装备太差,根据地太穷,打大仗的能力比原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前大大降低,考虑到淮海以后,向江南进军时,如果中野实力太弱,很可能出现被动局面,那么利用黄维兵团的缴获来加强中野的也就会是最高领导层的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而陈老总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最高领导层的命令。
况且,在各大战略区之间调剂武器装备也有过先例,在1946年夏季,就从东北解放区通过海路向关内输送了2万支步枪和2000万发子弹,这批武器中,一般留给山东,35%给了刘邓,剩下的给了晋绥。这次利用黄维来改善中原野战军的装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虽说,本位主义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到了战略区这个级别,还是能够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
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云湖洋 提供的答案:
想一想这件事不可能是陈毅下达命令。历史事实陈士渠去支援中野前,粟裕告诉陈士渠,歼灭黄维兵团所有缴获都给二野。
陈毅掛名华野司令员和政委职务,已脱离华野,就不能行华野司令员之权,否则造成华野指挥不协调。陈毅也不可能为这件事越过粟裕下达这样的命令。
由网友 焦雪林 提供的答案:
是粟裕司令员下的命令。当时二野打十二兵团,打得很艰难,又怕半熟的鸭子被三野的增援兵团拿去。只好不让三野的增援部队上一线。为了不影响下阶段战役进行,粟裕司令员下达了一件缴获不留,一个俘虏不要。全部都给二野的命令。
由网友 风趣心赵不宣 提供的答案:
命令只能是粟裕下的,当时陈毅已经调离,虽然还挂职,但已经不能对华野下达命令了,如果陈毅粟裕都能对华野下达命令,那华野就有了两个同时下达命令的人,战争年代是不可能的事情,陈毅只能跟粟裕协商,但命令只能是粟裕下达
由网友 郭广吉律师 提供的答案:
只有粟裕才能下达这样的命令,其他人不可能下达这样的命令。
中央军委如果想这样做,也得通过粟裕下发这样的命令,中央军委不可能越过粟裕下达处理战利品的命令。
不会是陈毅下发这样的命令,陈毅调中野后,就不能直接对华野发号施令了。否则,陈士榘当初攻打黄维的指挥权问题就不需要粟裕派钟期光去协调解决了。
总前委同样如此,道理同上。
这个道理不复杂。
军令政令必须统一,中央也不会允许对一个野战军存在发出两个命令的可能。
由网友 完美漂流瓶2X中国军迷 提供的答案:
是陈毅司令员下的命令,当时歼灭了黄维十二兵团以后,打扫战场时中野的部队,和华野的部队为了争夺战利品而发生了矛盾。陈毅司令员同粟裕付司令员研究后由陈毅司令员发布的命令。全部武器装备全部交给中野部队,华野部队一挺机枪都不要。得到中野部队普遍赞扬。中野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长途拔涉丢掉重武器,部队人员也遭受了严重损失也抽调部分主力部队加强地方部队,双堆集战役又面对黄维兵团号称王牌中的王牌。中野不管是人员还是武器装备都受到巨大的的损失。所以华野决定把缴获的武器装备全部移交给中野部队。
由网友 SDLJZ 提供的答案:
淮海战役中,下达命令把缴获黄维兵团的战利品,全部归中野所有的人应该是粟裕。
淮海战役前,粟裕被认命为华野代司令,那么部队的所有行动会由粟裕发出,华野各部队在没有接到另受别的野司上级领导的通知的情况下,是唯粟裕命令是从的。
华野派陈士榘去支援中野歼灭黄维兵团时,陈和中野没能协调好,刘伯承司令员亲自给粟裕打电话,粟裕了解情况后命令陈士榘多照顾中野,尽快投入战争。
大家知道,解放军很多武器装备,子弹,炮弹,粮食等都是在战斗胜利后缴获的敌方的,并且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主攻部队吃肉,辅助部队只能喝汤了。毕竟,主攻部队无论人员,还是武器装备,子弹等消耗也是很大的。
宋时轮的十纵被称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因为阻击战打的多,缴获的东西少,好几次都要求上级领导安排十纵打几场主攻的仗。当然,作为野司领导也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部队是主攻还是辅助。
华野帮助中野消灭黄维兵团后,缴获的战利品到底归哪个部队所有?首先,上级可以建议,但是不会命令战利品归哪个部队。其次,陈毅司令员虽然是名义上的华野司令,但是,毕竟自己离开了华野,肯定也不会下命令缴获的战利品到底归哪个部队了。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中央领导知道中野挺进大别山消耗很大,为了要照顾补偿中野,可能会提议建议,黄维兵团的战利品多照顾一下中野,另外,二野确实也有这方面的需求,部队穷的重武器都很少。这样陈毅会把中野的情况说给粟裕等领导,粟裕要和上下级商量好,大家都是兄弟,确实中野不容易,需要帮助。这样,各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华野做出决定,由粟裕下命令:所有黄维兵团战利品归中野所有。
正因为在党的领放下,各部队亲如兄弟,能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不计得失,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