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_李斯那么厉害,怎么斗不过赵高?

由网友 帅的没边LV 提供的答案:

千古丞相李斯,虽然才华横溢,但最终却败给了小小的赵高。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赵高极具权谋,更在于李斯缺乏坚定的信念。

李斯在创立秦国法制时,虽然极具创新思维,但他的法家思想却缺乏人文关怀,成为了秦朝残暴政治的重要根源。而赵高则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注重政治手段的灵活运用,更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在官场上,他善于制造谣言,打击政敌,最终成功排除异己,成为了秦王嬴政的得力助手。

然而,李斯却缺乏对于权力的正确认识,不懂得权力的制约和约束。他曾为了追求权力而背叛了自己的朋友,这让他的政治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总的来说,李斯和赵高都是极具政治才华的人物。但赵高胜出的原因在于他更加懂得如何运用权力,而李斯则缺乏对于权力的正确认识。这也给我们提醒,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是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由网友 妖火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李斯之所以会输给赵高,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的话,一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他有太大的权力,二是因为赵高代表的其实是胡亥,真正要杀李斯的也是胡亥。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他身后整个秦朝官员系统的支持。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

想要说清楚李斯败给赵高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始皇没死那会儿说起。

话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李斯作为秦朝第一号重臣,绝对是堪称权势滔天。如果只看权力大小,在整个秦朝,除了秦始皇之外,基本上就数李斯权力最大了。

哪怕是公子扶苏,单论权力的话,也不可能比李斯更大。

因为按照秦朝的官员体制,秦国高层施行三公九卿制。在这个系统当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权力最大。丞相负责直接管理百官,这里所说的百官,还不单纯只限于文官,武将也是包括的。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虽然有监察权,但却没有实际事务的管理权。而且,在秦朝短暂的历史上,御史大夫并不是只有一位,而是经常换人。

至于说太尉。理论上来说,太尉其实是要负责全国的军队。但在秦朝的历史上,太尉这个官职一直是空着的。秦朝有资格坐这个位置的武将,无外乎也就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等少数几个人而已。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做过太尉。

所以,秦朝虽然名义上是三公,但其实是‘两公"。

而在两公的体系之下,御史大夫经常换人,丞相却不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一直到秦始皇去世,这期间绝大部分的时间,秦朝都是由李斯来担任丞相的。

所以,当时李斯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称呼他一声‘站皇帝",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整个秦朝的文武百官,理论上来说,都是李斯的支持者。而李斯在管理百官的过程当中,会任由多少‘自己人",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除此之外,李斯的长子李由,还是三川郡的郡守!很多人都知道,秦朝一共有三十多个郡。而在这三十多个郡当中,三川郡是一个很特殊的郡。三川郡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郑州到洛阳这一带。

从秦朝一直到隋唐时期,整个中原大地的统治核心,其实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咸阳或者说长安地区,另一个就是洛阳地区。当时咸阳这边,李斯作为丞相,一言九鼎。而洛阳这边,则是他的长子做郡守,军政大权一把抓。

另外,李斯的其他子女,基本上也都位置不低。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斯其他的子女,到底都是做什么的。但是《史记》当中明确记载,李斯的几个儿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李斯的几个儿子,都嫁了秦朝的公子。

所以,也有人猜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正牌夫人,可能就是李斯的女儿。

这就是秦始皇去世之前,李斯以及他的整个家族的情况。

相比之下,赵高虽然也有点权力,但是赵高的那点权力,真的是完全不够看。以当时李斯的身份来说,甚至都不需要正眼看他!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很多人读秦末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赵高和后世明朝的刘瑾、魏忠贤差不多,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宦官。

这其实是错的。

赵高真正拥有较大的权力,其实已经是秦始皇去世之后的事情了。在秦始皇去世之前,他其实就是一个给秦始皇管车马的官员。因为犯了罪,受了宫刑,然后本人对秦国的律法比较熟悉,所以后来又被秦始皇给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包括给秦始皇看管玉玺,同时负责教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学法律。

如果放到后世的明朝,负责掌管玉玺的太监,确实称得上是权势滔天!但是放到秦朝,确实算不上,因为这两个朝代制度不一样。

所以,在秦始皇去世之前,赵高确实权力很大,也确实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但要和李斯比起来,他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随着那场‘沙丘之变"的发生,一切都变了。

所谓‘沙丘之变",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外出巡游的时候,身体忽然不行了,最后在返回途中去世了。因为在秦始皇生前,并没有明确立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虽然是众望所归,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秦始皇培养的接班人。但既然没有明确立太子,自然也就算不得数。

而且,当时扶苏恰好还不在咸阳,而是在北方边境。而当时在秦始皇身边,只有他的幼子胡亥。

所以,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就联合了李斯,秘不发丧,并且禁止外人探查秦始皇的动静。以当时两人在巡游队伍中的身份,再加上李斯的权力,自然可以做到密不透风。

与此同时,他们又秘密修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一边让胡亥登基,一边以秦始皇的名义下旨,赐死扶苏。

就这样,在李斯和赵高的扶持之下,原本毫无希望登上皇位的胡亥,就这么登基了。

赵高扶持胡亥上位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同时也是胡亥最信任的人。一旦胡亥成功上位,那赵高自然就瞬间翻身了。但是李斯选择帮助胡亥的原因,后世其实一直有争议。

最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李斯和公子扶苏政见不同,一旦扶苏上位,李斯极有可能瞬间失去所有的官职和权力,甚至有可能被扶苏清算。所以,李斯才会铤而走险,帮胡亥篡改遗诏。

不管真相是不是这样,总之,最后李斯还是选择了帮助胡亥。而他的这个选择,其实就做出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他不会有好结果了。

因为他和胡亥关系一般。

别看李斯对胡亥有拥立之功,但是在胡亥心里,真正拥立他上位的,还是赵高这个老师。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胡亥上位,李斯不会再像秦始皇在位时那样,成为皇帝在朝堂上的代言人。

李斯可以代表秦始皇,在朝堂上管理百官。但是到了胡亥时代,这个位置,注定只能是赵高的,而不是他的。

如果当时李斯能认清这个现状,选择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位置老老实实让给赵高,他或许还有平安落地的机会。但问题是,以李斯的性格,好像也确实不会这么选。

李斯很骄傲,从始至终,都是如此。

在他眼里,赵高始终都是那个只会管车马的宦官,要让他向赵高低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况且,至少在胡亥刚刚登基的时候,李斯其实还不用太过在意这些。

因为下面所有官员,都是他的支持者。有这些秦朝官员的支持,李斯身后其实等于是有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支撑他。就算是胡亥本人,其实也不能轻易杀他。否则的话,胡亥前脚刚下完杀李斯的命令,后脚就等着被整个咸阳城的官员跪在门口,亲身体验一下大臣逼宫的感觉了。

但是自从胡亥登基开始,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李斯亲手毁掉了他的权力基础。

为了帮胡亥坐稳皇位,同时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篡改遗诏的罪行,李斯不得不听从赵高的建议,帮助胡亥清理他的兄弟姐妹,清理那些反对胡亥的官员。

后世很多人在读李斯的故事时,很容易会忽略掉这一点。首先,《史记》当中明确记载,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儿,李斯的女儿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到底是全都如此,还是只有某一个人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李斯和秦始皇肯定是亲家,这是确定无疑的。

然后,《史记》又明确记载,胡亥登基之后,杀光了他所有的兄弟姐妹。

这两条加在一起,就证明了一个隐含事件:当时的李斯,亲手把自己的女婿或者儿媳妇,甚至有可能是他自己的儿女,送到了胡亥的屠刀之下。

这样的李斯,太可怕了。

再加上清理这些公子公主的同时,胡亥和赵高也没少清理那些朝中大臣。而这些大臣当中,很多恐怕都是李斯的门生故旧。

这样一来,这个时候所有人看李斯,都会觉得心寒:一个连自己亲人都能屠戮的丞相,值得他们追随吗?这样的李斯,值得他们集体去逼宫吗?

李斯作为丞相,权力很大,能够得到朝中官员的支持,这确实不假。但这种支持,却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一是皇帝本人信任并且重用他,或者说整个秦国的国家机器信任他,愿意给他这么大的权力。二是下面的大臣们觉得,跟着李斯混,对自己有好处。

而胡亥上台之后,李斯的这两个权力基础,显然都崩溃了。胡亥本人并不信任他,下面的大臣们也开始不信任他。

到了这个时候,李斯的权力,其实已经是空中楼阁了。

偏偏李斯自己,当时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接下来,赵高很容易就给了他致命一击。

之前李斯和赵高合伙清理那些官员,帮胡亥坐稳皇位的时候,两人没有利益冲突,赵高自然不会对李斯做什么。但是等到胡亥坐稳皇位之后,接下来,赵高再想摄取更多的权力,他很快就发现,此时挡在自己面前的,就只剩下李斯一个人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斯就不再是赵高的盟友,而是敌人。

所以接下来,赵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利用自己宫中近侍的身份,每次胡亥有时间处理政务的时候,他都挡着不让李斯过来。等到胡亥享乐的时候,他再放李斯过来。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之后,胡亥自然对李斯越来越厌烦,并且开始讨厌他。再加上赵高从旁诋毁,胡亥很快就下令,把李斯抓了起来。

如果放在一年多以前,胡亥刚登基的时候。当时胡亥如果把李斯抓了起来,恐怕第二天所有的咸阳官员,都会跪到胡亥面前,求胡亥放人。只要胡亥不放人,整个咸阳乃至整个秦国,就有可能瞬间停摆。

但经过这一年多的屠杀之后,很多人都对李斯寒心了,自然没几个人会再站出来给李斯求情。

所以,李斯被抓之后,赵高几乎没怎么费力气,就给他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然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李斯。

李斯被杀的时候,当时大泽乡起义已经爆发了,并且开始逐渐席卷天下。他的长子李由,正率领秦军主力,在前线对抗农民军。当时的李由,可以说是秦朝最重要的人,因为他正好在荥阳地区率领主力,阻挡起义军主力的进攻,双方正在展开对峙。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李斯误以为,胡亥不敢杀他。毕竟,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候,只要是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皇帝,都不可能擅自杀了前面领兵大将的父亲,而且这个人还是当朝丞相。

可是胡亥偏偏就这么做了。

说到底,李斯其实是高估了胡亥的政治智慧。在他漫长的人生当中,和他打交道的,一直是秦始皇这种千古一帝,或者可以阻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六国君主。而对于胡亥这种政治智慧明显不足的皇帝,李斯可能一时间还没转过弯来,没想过到底应该怎么和这种皇帝相处。

所以,真正干掉李斯的,与其说是赵高,倒不如说是李斯本人了。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其主要原因是李斯没有真正地看清赵高,二世也昏庸。李斯身为丞相,国家二号人物,权利很大,不可能看得起赵高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宦官,可这个权利是秦始皇给的,现在秦始皇死了,秦始皇给他的权利,就打问号了,如果还有秦始皇在世那样的权利,那就要看秦二世给他多少权利了。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突然驾崩,李斯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竞然听信二世、赵高的话,密谋篡改遗诏,杀死扶苏,立二世为帝,误国误民。李斯上了二世、赵高的当,棋错一步,就满盘皆输了。李斯的丞相的位子保住了,可是,秦二世不能像秦始皇那样信任李斯,不给李斯什么权利,是个空架子的丞相。赵高虽是宦官,可是他是二世的老师,师生关系不错,又加上赵高篡改遗诏有功,二世非常信任他,并给他加官晋级。以前李斯看不起赵高,现在赵高得势,就不把李斯放在眼里了,赵高在二世面前不断地说李斯的坏话,强加罪名,二世信以为真。虽然李斯官大,可是实权不如赵高,朝中的官员,见风使舵,逐渐倒向赵高,这样一来,李斯的这个丞相也就陷于孤立了。

正是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才出现腰斩的悲惨结局。在李斯看来,自己还是丞相,一定有丞相的权利,赵高不会出他的手心。清人有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始皇朝了,而是二世朝了,皇帝变了,臣子也变了。赵高的小人之心,李斯没有看清,若看清的话,就不会篡改遗诏了。扶苏是李斯的学生,非常信任李斯,扶苏做了皇帝,李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二世年轻幼稚,给了赵高很大的权利,其结果连自己的命也丢了。

由网友 榆枋轩 提供的答案:

李斯斗不过,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出身:法家和宗族内宦官。

李斯出身法家,法家的追求是以法治国,法家人的特点严法,人情味就少了,同时法家人的权利都是帝王给的,失去帝王他们什么都不是。李斯是扶苏的岳丈,在沙丘最后才支持胡亥的。胡亥对他的信任不可能高,朝中没有盟友更是寸步难行。赵高本身是赢氏宗族远支,出身低微底下,他很懂得察言观色,又是宦官,可以经常见到秦二世,在胡亥年期的时候,也当过他老师,一直坚定支持胡亥,这个先天的优势。

个人能力上,李斯是个大才,他是荀子学生,对法家的理论知识是很清楚的,帮助秦始皇建立了秦国的的郡县架构等等,但是他个人嫉妒心重,并不善于经营自己,这或许也是法家人特性,遇到明君可以发挥,遇到普通君王就很容易被冷落。权力欲很重但是不能很好驾驭权利。赵高首先精通法律,会识字,这个是他当官的基础要求,出身低微,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时候学会察言观色,会讨人喜好,口才好。

政治架构上,秦朝的政治架构是高度集权,相权还没有后世打。这个时期政治权利在原有公族结构向帝权和相权结合转变,相权相对很弱,只是执行皇帝命令并沟通上下和监督下级为主。这时候内府和外朝权利也没分开,内府接进皇帝和公族,中车府令和郎中令都是实权的地位,权利其实不小,同时署官很多,分管又大。

由网友 湘水微波 提供的答案:

不能小看中车府令,官虽不大,权力不小。他是专门为秦始皇管理车辆,并随时侍驾出行的人;常年伴君左右,随时能对皇上进言的人;也是很多官员争相交结的人。而赵高这个中车府令更有不同,他的长处不仅仅是驾车,他还精于律法,并兼着另一项工作,就是教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学律法判案断狱。在老皇上面前鞍前马后,在小皇子面前伴读执教,加上自己聪明怜俐,赵高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了。

当然,和李斯这类大人物,国家柱梁,朝廷重臣相比,那又只能是小人物了。赵高虽为近臣,也只是待侯人而已,何况一太监,怎能入得了丞相法眼。估计早些年李斯就没有正眼瞧过他,更不会把他当作自己将来的对手。可是最后结果是堂堂大丞相栽倒在小小的中车令府手中,落了个腰斩于市的悲惨下场。

李斯(来自网络)

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得势于矫诏。伪造两道诏书,奠定了赵高横空出世,一道诏书胡亥上位,二道诏书扶苏赐死。反而一个大丞相居然服从了小小中车令府,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于是,什么时候埋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胡亥变成了秦二世,拥戴之功当然是赵高,没有李斯什么事了。

李斯傻啊,也不。才干非凡的他也有软肋,想李斯本布衣出身,又并非秦国人,凭一本《谏逐客书》开始立足秦国朝堂,几十年忠心谋国,为秦国之掘起,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自己也成为全天下之丞相。秦始皇一死,新的主子会如何待他?还能象过去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这种担忧只能在心里,不可与人说。

赵高(图片来自网络)

当秦始皇死,赵高与胡亥密谋矫诏,没有丞相李斯认可一切为白费。胡亥看李斯似一个巨大的障碍,但在赵高眼中如同无物,他能抓到李斯的软肋。

他只对李斯问一句:如果扶苏即位,你在扶苏心目中比蒙恬如何?李斯立马焉了。蒙恬秦国老牌贵族,握重兵守长城,扶苏为监军,两人朝夕在一起,论与扶苏私人感情和秦国传统贵族地位,自己非秦人且布衣出身确有不如。相比赵高身份低下,将来好控制得多。于是一切都按赵高的即定方针办了。

胡亥(图片来自网络)

李斯聪明吗?也不。与君子相争即便失败失去的只有身份地位,与小人相斗则不同,小人阴暗手段却杀人于无形。

从此胡亥成了秦二世,不问国事只沉湎声色犬马,赵高成了郎中令只取悦于胡亥,李斯贵为丞相却难见皇上一面。

李斯不但斗不过赵高,甚至被赵高当狗虐,他想见皇帝赵高会"好心"帮他,每当秦二世玩女人正高兴,李斯跑进来汇报工作,睡觉正香时,李斯进来谈国事,类似事件多了秦二世如何不恨,赵高再通过熟知的律法,开始罗织李斯谋反罪名,李斯终于走到了尽头。

李斯死前仍在喊寃,他自己挖的坑,或许早忘了。赵高提醒了他:你有什么寃屈到地下找秦始皇去说吧!他哑口无言了,他还有脸见秦始皇吗?

由网友 牛在看你 提供的答案:

说道丞相,其实,秦国历代的丞相都没什么好下场,看看商鞅,看看张仪。

所以李斯做丞相做的中规中矩,丝毫不敢做僭越皇帝的事情。

那么,还是一句话,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还是皇帝说话算数。

为什么这么讲呢?看看吕不韦的下场就知道了。

吕不韦对秦始皇干涉太多,被弄死了。试问李斯会不会是下一个呢?

秦始皇是什么脾气?

所以,听过吕不韦有门客3000的,却没听过李斯有多少门客。被二世杀的时候,也没多少势力。

赵高就不同了,他是二世的老师,古代也将尊师重道。况且,二世不怎么会做皇帝,什么都得问一下老资格的赵高,为什么问赵高呢?这就涉及到恋父情节。

秦始皇做的太牛了,二世当然想学父亲,可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基本上是见不到皇帝的,同样的问题,秦始皇父亲遇到,会怎么做呢?

不过,赵高就不同了,他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常伴秦始皇左右,看过秦始皇做事,知道他遇到什么事会下什么样的决定。

所以,二世一定会重用赵高,而且二世的即位本来名不正言不顺,宫闱里赵高肯定下了不少,李斯是外朝官,压根很少见到皇帝。

文/牛在看你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在一般人眼中,丞相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赵高只是一个小小的宦官,无论从权力还是威望上讲,赵高都无法与李斯相提并论,因而产生困惑:大丞相怎么就被小宦官弄死了呢?

由于历史的误传,让人们放大了李斯的"大",缩小了赵高的"小",也忽视了权利斗争的基础——政治势力这个问题。

李斯之所以不是赵高的对手,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从职位上看,李斯的丞相,不比赵高的郎中令有实权;从个人能力上看,赵高左右皇权的条件和能力,远非李斯可比;从政治架构上看,法家体系下的秦朝,李斯没有撑腰的政治势力。

朝堂职位:李斯与赵高,到底谁手上的权柄重?

李斯官居左丞相,赵高是中车府令兼郎中令,车府令即西汉的太仆,郎中令即后来的光禄勋,都是九卿之官,归丞相统管。从职务高低看,李斯是赵高的顶头上司,是不是意味着李斯可以分分钟捏死赵高呢?

1.秦法架构下的朝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秦朝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法家思想为统治工具的帝制王朝,在这种结构下,皇帝是唯一的决策者,所有的官僚体系都围绕秦法运转。秦法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包括丞相在内,都是法律的执行人。

所以,秦朝是典型的吏治结构,基层吏员按照秦法办事,高层官员按照秦法实施监督权,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上。李斯和赵高本质上一样,都是法律的看门狗,职务上有差别,都没有实际权力,无所谓权力大小。

这种情况下,对皇帝个人素质要求极高,所以秦始皇很累: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他老人家每天审阅120斤重的竹简公文,不分白天黑夜,一捆一捆送到他的案前。看完还得做出批示,工作量非常大,还得有非常强的决策能力。丞相和九卿,无非是提点意见,然后遵照皇帝的批示去执行。

这种结构,李斯和赵高的所谓权力,也就是半斤对八两。

2.李斯的丞相,不等于"外朝一把手"

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从客卿被提拔为廷尉。廷尉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的九卿之一。因为拥立之功,被秦二世提拔为左丞相,右丞相是冯去疾,位在李斯之上。

西汉的三公九卿制,朝政的决策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为首,上报皇帝批准,再交由九卿执行。但是秦朝显然不是这样,丞相有左右,九卿制还不完备。

李斯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皇帝与基层的沟通渠道,统筹九卿工作落实和反馈;二是决策参谋,给皇帝提提个人意见,不能自行决策。没有垂直的决策指挥权,丞相只是监管领域比赵高大了些,不等于权力大。

3.赵高的郎中令,更接近权力核心

赵高一人身兼两职,车府令和郎中令,车府令掌管皇家车马仪仗,兼战备后勤物资供应,后来由赵高的弟弟赵成接任。郎中令的职责特别庞杂,官员设置数量也很庞大。

它的职能有:皇宫内院的安保、皇帝的朝政决策顾问班子和秘书团、预备官员管理、祭祀、典籍管理、官员选拔、军事行动参与等等。比如羽林军就归郎中令统属,中郎将就是郎中令的直接下属。谏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博士、郎官等文官集团,统归郎中令直属。大臣与皇帝的沟通,也必须通过郎中令下属的谒者。

名义上,李斯是赵高的领导,但是赵高的很多工作直接对皇帝负责,李斯无法插手。比如皇宫宿卫,中郎将、羽林卫的调遣,谒者工作指派等等。

通俗讲,李斯是"县官",赵高是"现管",李斯是没有决策权的"县官",赵高却是有指挥权的"现管",到底谁的实际权力大,一眼见分晓。

个人能力:李斯与赵高,谁更能操控皇权?

秦朝的政权结构,决定了谁更接近皇权,谁就可能拥有皇帝授予的实际权力。很明显,赵高具有李斯无法相比的优势条件和"个人素质"。

1.赵高操控皇权的条件和手段

①赵高的工作性质

有人说赵高是宦官,其实没有任何证据,他应该是正常的男人,只不过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皇帝的近臣。东汉之后,才由宦官掌皇宫内院的规定。

毫无疑问,赵高的身份,决定了他具备左右皇帝决策的条件。李斯所有的奏章,要通过赵高的手才能到达秦二世,赵高可以过滤掉他不希望秦二世看到的内容:

"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即便能传递到秦二世手上,解释权也在赵高手上: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于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三言两语,赵高就把李斯对他的指控,说成了李斯个人效法田常擅权。胡亥耽于享乐,与外臣隔绝,客观上给赵高操控皇权创造了条件。

②赵高的个人条件

赵高能玩弄秦二世于鼓掌,表明赵高个人的能力非常强。赵高跟秦始皇同宗,同属嬴姓赵氏,他能走向权力中枢,绝非奉迎二字能概括。据《史记》记载,赵高精通法律,书法造诣水准极高。

秦国对官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懂法律,赵高精通法律,所以秦始皇让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秦朝统一文字,出了三本标准字库,其中《爰历篇》就是赵高的作品。秦始皇在世时,赵高就很受宠幸,官居秘书长,经常随他出巡。

可见,按照当时对人才的标准,赵高绝对是专家级人才,跟李斯相比,虽不及其思想深度,但是能力未见得比李斯差。

③赵高的政治手腕

赵高的政治手腕,却远比李斯强百倍,他玩死李斯的步骤非常清晰:

第一步,隔离皇权。打着为胡亥尽忠的旗号,激发胡亥最本能的需求,让他与外朝隔绝,为自己操控皇权奠定基础;

第二步,操控皇权。利用身份优势,对外培植党羽,对内巧言令色,闭塞言路,成为皇权代言人。

第三步,打击异己。赵高针对的不仅是李斯,而是所有反对派。他的手段之巧妙,让人胆寒。比如唆使李斯进谏,专挑胡亥玩乐兴头的时候,给他找霉头。又比如,他不动声色的火上浇油。

第四部,架空皇权。当外朝党羽遍布,内廷防务落入自己手中后,赵高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凶残。

2.李斯不懂权术

相对于李斯,他既不具备接近皇权的条件,也没有出色的政治手腕,个人的贪欲还被赵高牢牢撰在手中。

法家三把刀:势、术、法,李斯只懂法,赵高更擅长于势和术。恰恰是势和术,才是政客们打击异己,巩固权势的有效手段。李斯"单纯"得一度对赵高非常信任,希望通过赵高,来劝谏秦二世。

可见,李斯这个法家弟子,是顶层设计专家,对权术的运用一窍不通,也不懂人性的险恶之处。所以,跟赵高火并,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李斯,实则不堪一击。

政治结构:李斯之殇,映衬了法家体系的缺陷

赵高一句话,干掉了两位丞相和一位御史大夫: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一次进谏,三位帝国最高领导集体被干掉,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这在任何一朝都不可思议。秦帝国的文官集团,怎么就那么水?

1.帝制结构下权力分配法则

政治是势力集团之间的权力分配,均衡是相对理想的状态。但是,秦朝不行,因为秦朝没有政治势力。

秦朝以前,是王权与宗室势力的动态平衡;西汉以后,是皇权与士族集团(门阀集团、士族地主阶级)之间的权力动态平衡。唯独秦朝,商鞅变法后,宗族被铲除,士族未成形,皇权成了唯一的政治势力。所以,秦帝是完全的独裁。

所以,秦朝的政治斗争,是朝臣之间,以及朝臣与皇权的单打独斗。

2.秦法破坏了权力结构的均衡

皇帝的绝对独裁,失去了势力的掣肘,这种政治结构就是一种极度不稳定状态。受到政治势力左右的皇权,虽然会表现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常常会影响决策效率,逐步走向僵化,但是它的稳定性所能发挥的均衡作用,却不能忽视。

秦法却摧毁了这种结构,试图靠法律的"机械运转",代替政治关系。事实证明,秦法不具备这个能力,失去均衡的秦帝国政权结构,在皇帝的独裁领导下,迅速偏坠,又没有政治势力帮它纠偏。

由此二世而亡!

3.李斯的孤单与赵高的狐假虎威

从秦朝政治结构的缺陷,我们再来审视李斯与赵高的斗法。

表面上看,李斯与赵高,是拳击台上的两名运动员。其实不然,李斯代表个人,赵高代表的却是皇权,他狐假虎威!以个人对独裁的皇权,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赛,李斯毫无胜机。

但是,如果将他们放进士族集团与皇权制衡的年代,给李斯背后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赵高还能左右皇权吗?他还能"指鹿为马"吗?士族集团的奏章就可以淹死他!

商鞅变法摧毁了政治势力,士族还未发育成熟,像李斯这一类,以客卿身份在秦国起家的政治家,既无家族势力可言,也无政治根基的累世沉淀,失败不也是必然吗?

当时只有一个明白人——叔孙通,叔孙通一顿奉承拍马,下了朝面对儒生们的指责,说的最紧要一句话就是:"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然后马不停蹄逃出咸阳,而指责他的儒生们,显然没看穿危机,留下来等着挨刀!

叔孙通看穿了什么?皇权势力无所顾忌的独裁呐,就像老虎随时吃人!李斯但凡看明白这一点,他应该明白,自己跟赵高的对决,其实就是跟皇权打擂台,不用登台,他就已经输了!

由网友 掌上人间 提供的答案:

其实,很简单,因为李斯是文人。

不错,李斯的确厉害,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推陈出新,鹤立鸡群。

但是,他忘了,他的对手是什么人。

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因为,他们不管对象如何,总是按自己的常理出牌,不够圆滑,不够实际,不够策略,不够厚黑。

一句话,原则性太强,灵活性不足,不能从政治手腕上处理问题。

而赵高是什么人呢?

小人一枚。

小人是什么人呢?

就是有奶就是妈,就是没有原则,就是无底线,就是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而他的目的,又不高尚,没有什么道德原则。

故从长期看,邪不压正,君子是主体,但是从局部看,

很多时候,君子败于小人,死于小人。

死于天真,死于原则,死于不能够不择手段。

由网友 九品左侍郎 提供的答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斯的下场,是由于他的贪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大秦制定并执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同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可畏称得上千古一相。然而这样的一个能臣,却被一个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死于腰斩。

常言道:有因必有果。堂堂丞相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这还得从"沙丘之变"说起。

引言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天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在临死之前,秦始皇叫来掌管御玺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让扶苏把军务托付给大将蒙恬,赶紧回咸阳主持丧事。

诏书拟好后,始皇吩咐赵高赶紧拿给使者,不料赵高此时动了弯心思,决定先压下遗诏,密而不发。因始皇驾崩于宫外,还没有确立太子,始皇儿子众多,恐引起内乱,丞相李斯封锁了始皇驾崩的消息。

此时跟随始皇一起巡游的皇子只有胡亥,而赵高在胡亥小时候就叫他习文识字,也算是胡亥的老师。

沙丘之变

一天夜里,赵高拿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说其登基为帝。胡亥长年跟随始皇身边,体会到了高高在上的皇权,早就垂涎于皇帝的威仪。只是碍于忠孝礼仪,故作推辞:"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

赵高接着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答应。

赵高和李斯同朝多年,摸透了他心理弱点,见到李斯先套他的口气:"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将怎么办呢?"

此时李斯还挺硬气的,回道:"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

赵高话锋一转,抓住李斯软肋反问:"以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

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

赵高见李斯已态度已软,接着道:"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只有告老还乡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李斯听后,吓出一身冷汉。为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及荣华富贵,同意了赵高之谋,改立胡亥为太子。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史记》第八十七卷。

赵高持政

"沙丘之变"胡亥成功上位,登基之后却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大修宫殿,劳民伤财。同时把朝廷政务全部交由宦官赵高决断,赵高把持朝政后,为了排出异己,要除掉的主要人物就是曾经合谋改诏的丞相李斯。

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赵高一方面在李斯面前装出为国忧心的样子,让李斯去向皇上进言,催促让朝廷派兵前往清剿陈胜、吴广起义部队;一边却向二世不断进贡美酒美女,让他只沉湎于享乐,不理政事。

李斯之死

这时候,赵高玩弄李斯于股掌之中。他总是选择在二世玩得正开心时候,让李斯去进言,这样三番两次就惹恼了二世。

就在此时,赵高趁机向二世进言:"陛下,那守三川的将军是李丞相的儿子李由呀!可是为什么剿灭不了陈胜、吴广就那么几个蟊贼。肯定是他儿子不出力,这分明是别有用心。"

秦二世大怒,把李斯抓下大狱,赵高又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腰斩而死。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史记》

结语

要论治国韬略,赵高不是李斯的对手,但若论耍阴谋诡计,十个李斯也斗不过一个赵高。李斯最后的下场,也是因为自己私心太重,贪欲太强,已经位及人臣的他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

为了保住权位,他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甚至逆天而行,配合赵高篡改遗诏,残害同僚! 不料一代名相的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反被聪明误,篡改遗诏酿下的苦果还是由自己吞食,最后被腰斩而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