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千万大学生,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_为什么大学培养不出高端人才

由网友 坦坦荡荡的杨云运楷 提供的答案:

创新、创造的能力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幼儿园抓起,训练动手能力;从小学抓起,训练观察能力;从中学抓起,训练质疑能力;这样进入大学,工科生就能在实验室里有所发现,文科生才能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由网友 北欧余博 提供的答案:

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

大学应该是宽进严出,而不是严进宽出!而且是越往上,越如此!硕士、博士更应该宽进严出!

2)培养(教育)方式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和探讨型教育,采用思辨式、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展示、讲解形式来考核而不是以试卷考试方式来考核。多以开卷考试为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激发学生时的创新思路!

3)要重视"偏才"、"怪才"

偏才、怪才不应参加一般性的考试,尤其是高‬考‬,不‬应该参加!而是给之以一定难度的课题,让他试着去独立完成,由专家给出考核结果。

4)重视实践、实习

大学的实习不少于三个月,硕士的实习可以论文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到企业中做课题,回学校答辩。由企业给出考核结果,而不是学校。帮企业解决了问题的论文就是好论文,哪怕没有发表什么文章。也就是说硕士论文可分为企业课题和学校的学术课题两类,让学生自己选。

5)鼓励尝试、容忍失败

学校、导师和社会对学生做论文还是创业,都要鼓励尝试、容忍失败,失败的论文也是好论文,只要讲清楚为什么失败!为今后的人指明改进的方向,少走弯路。

6)不要迷信导师和权威

发现与导师或权威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要敢于争辩、有理有据!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去证明之。导师也应该理解、引导和倾听,而不是指责、打压和嘲讽。

由网友 均是天涯沦落人 提供的答案:

创新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嘛很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才是自己主动探索出来的,一个人要想进行创新,必须早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他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面对挫折和打击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能够不断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从而让自己更加去接近成功,对于创新而言内在的素养往往很重要,因为这需要自己进行主动的付出和努力,在当下的环境中有多人能够做到这些,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去学习的,又有多少人能够长时间坚持去主动学习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创新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改变是由自己决定的,当个人的内在发生改变时,自己通过外在的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内在不改变,往往外在引导能够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很难让人长久的坚持下去并去取得相应的成绩。

由网友 我住长江头N 提供的答案:

一件事情若想做好,或者说要做到极致,没有兴趣和爱好做支撑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孩子,无论什么兴趣和爱好,都会在中考、高考的强力碾压下荡然无存。

这样的话题,本不该是咱小小百姓议论的,Html369这个地方对言论还是比较宽松的,议论议论,也算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吧!

我们都知道,在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里,不同的项目对人的身体条件是有不同的要求的,不同的体型适合不同的项目。

适合中长跑的人你让他练举重,即使练吐血也不行,同样,适合练举重的人让他去跑,也肯定跑不出成绩来。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有在某个方面超过其他人的天分,再经过培养和努力,就会比较容易做到极致。

你会看到,小学、中学开运动会的时候,会有一些体校的老师、教练亲临现场,他们就是观察,期待能发现某个项目的好苗子。

那么在其它领域里有没有好苗子呢?当然有,有的学生逻辑思维特别强,有的学生文章写的好,有的学生偏爱物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情有独钟,这些特长和爱好如果顺其发展下去,出现大的作为和创新的可能性就会大的多。

但是中考、高考会把这些全部磨平,高考面前,一枝独秀是不行的,要的是总分,所有的一切特长、爱好都要给总分让路。

我的孙女,从小就喜欢写作文,六年级时就给地方报纸投稿并被采用,而后她的兴趣更是大增,确实,她的作文写的还是不错的,上了初中,家里人就干预打压了,因为光作文好不行,你光会写文章是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必须均衡发展总分高才行。

个性特长就这样被磨灭打压了,假如换个做法,让她偏科,以语文作文为主,其它学科及格就行,是不是她将来在写文章这方面做出成绩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但是,在考高中、考大学这样的大事面前,哪个家长敢这样做呢?

倒是有个家长这样做了,那就是丁俊晖的父亲。他发现丁俊晖在台球这方面有天赋,他就有胆量让丁俊晖不上学而捅台球,结果,人家还就做出了成绩,数次斯诺克世界比赛夺冠。

个人认为,无论哪行哪业,有兴趣,有天赋,早入行,早培养,精雕细琢,走火入魔才有可能出现超越常人的成功,创新型人才的出现也不例外。

我们的大学生,经过中考、高考,早被繁重的学业磨光了棱角,就像大同小异的鹅卵石。报复性的安逸成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少理想,无方向,花前月下,毫无压力,如此这般,创新型人才何在。

由网友 千里初夏 提供的答案:

创新型人才一直存在,就像千里马常有,关键是伯乐在哪里?

每年上千万大学生,会有很多创新型人才,有些人天赋异禀,自带光环,也是妥妥的天才。

然而,有些因素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也是阻碍创新型人才施展能力的限制因素。

第一,制度因素。

每年上千万大学生,想想就知道,就算选拔任用一批创新型人才也是有的。

但是,怎么选择,如何最大化的让人才施展能力,这才是关键。

你能想象,同样是足球,同样是一个足球队,欧洲各国给予优秀运动员怎样的对待。

为什么有的俱乐部有大量球探,去世界各地寻找有潜力的球员,然后加以培养,发掘出了大量世界级的球星。

然而,有的俱乐部只知道买球星,不怎么关心寻找有潜力的球员。

就连足球俱乐部也有对人才的区别对待,更不用说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下,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区别对待了。

有些人才因为制度因素,根本不会有机会施展能力。

第二,社会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军工科技爆发,一系列复杂的高新技术被开发出来。

社会需求,导致在某一领域出现创新型人才的案例也很多,有需求就会让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导致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单一领域大量出现。

如果一个社会,基本不需要技术创新,只是一味守旧,不去创新,还限制创新,那么,就算有几百亿大学生,也很难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施展能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