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气虚、湿气重的人该怎么调理?_脾虚气虚湿气重吃什么药效果最好

由网友 妇产科医生小永 提供的答案:

脾虚、气虚、湿气重是现代人常见的身体问题,它们经常伴随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水肿等症状,对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一、饮食调理

1.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蛋白质是身体合成组织,支持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重要成分。对于脾虚、气虚、湿气重的人来说,蛋白质更是必不可少的。建议每日摄入蛋白质约1.2克/公斤体重,可通过鱼、禽类、豆制品、坚果、蛋类等食物获得。

2.多吃粗粮和蔬菜

粗粮和蔬菜富含纤维,这些纤维能帮助身体排泄废物,并降低肠道吸收脂质和糖分的速度,控制血糖和血脂。同时,蔬菜和粗粮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增强身体免疫能力,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身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3.多喝温水

对于脾虚、气虚、湿气重的人来说,肾功能一般也比较弱。因此每天喝足够的温水是非常重要的。温水能够调节肾脏、肝脏和胃肠的功能,推动体内废物排出。如果长时间不喝水,身体就会产生代谢废物,加重体内的湿气。

二、锻炼调理

1.进行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一种能够使人心肺运动起来,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强的运动方式。对于脾虚、气虚、湿气重的人来说,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气血循环、增加身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快走、游泳、跳舞等。

2.注意运动时的呼吸方式

身体的呼吸系统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气虚、脾虚等问题比较严重的人来说,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帮助体内增加氧气的供应量,充分利用氧气的同时,也能将排出的废气排出,达到达到改善身体机能的目的。建议进行运动时应该选择有足够氧气供应的环境,如室内运动场所或者运动场,控制好运动强度,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过度劳累。

三、中药调理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多数中草药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祛湿散寒等功效,特别适用于脾虚、气虚、湿气重的治疗。根据每种中药的功效和性质不同,对于不同的体质、病症,笔者推荐以下若干中药:

1.黄芪

黄芪味甘、性平,功效主要是补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黄芪含有一系列的化学成分,如黄芪皂苷、黄芪甙、黄芪多糖等,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和钙质平衡,有可能降低患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白术

白术味甘、性温,主要功效是强化脾胃和益气。它可以舒缓胃肠道,改善胃肠运动,促进消化吸收,缓解体内的湿气,对于脾虚、气虚等症状较为显著。

3.党参

党参味甘、性微温,主要功效是补益人体气血,提高身体免疫活性。党参含有党参皂甙、多糖、硫酸皂甙等成分,能够提高人体抵抗力,降低老化、慢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脾虚、气虚、湿气重是身体不健康的表现,需要我们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中药治疗等多种途径进行治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加强自己的健康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由网友 中医沈祥立 提供的答案:

脾虚、气虚、湿气重都是中医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脏肝心脾肺肾皆有气血阴阳,故五脏之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与阳虚之不同。对脾脏而言,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多见,当然还有少见的脾阴虚,一般不说脾血虚。气虚与阳虚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气虚为阳虚之轻证,阳虚为气虚之重证。

因此,当我们说气虚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是说脾气虚,还是说其他脏腑的气虚,这在治疗上是有所不同的。

当我们说脾虚的时候,我们也要搞清楚究竟是脾气虚,脾阳虚,还是脾阴虚?如果单说脾虚还是非常笼统的。

脾脏的功能与体内湿气有密切关系。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液,也就是说人体内水湿的代谢与脾脏功能有密切关系。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脾脏运化水液的功能受到影响,那么水液就会在体内聚集从而产生湿气。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应该了解了脾虚、气虚和湿气重之间的关系了吧。

那怎么调理和治疗呢?

脾气虚或脾阳虚而湿气重的人,要非常注意脾脏的保健。

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不要大荤大油;不要吃生冷的东西,包括水果,很多水果都是寒凉性质的,也不要吃甜食。

其次,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

第三,避免过度体力或脑力劳动,也要避免久坐或久卧,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脏。

治疗上针对脾气虚、脾阳虚的不同而采取的治疗有所差别。

脾气虚湿气重

  • 主要症状:少气懒言,易疲劳、犯困,食欲欠佳,腹胀,大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
  • 治疗:益气健脾祛湿。
  • 方剂: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丸。

脾阳虚的,由于阳虚则生内寒,故表现为寒湿。

  • 主要症状:平时怕冷,四肢不温,不能吃冷的东西,容易腹泻、腹冷痛,口水多,不爱喝水,或喜欢喝烫的水,舌色淡,舌苔白厚水滑。
  • 治疗:温阳健脾,散寒化湿。
  • 方剂: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关注小柴胡沈大夫,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由网友 脾胃科张大夫 提供的答案:

脾主‮湿运‬,脾虚则湿气‮越会‬发猖狂‮你,‬的"脾气"怎么样?

有人会很疑‮,惑‬夏季经常会有‮便大‬不成形的时候‮而,‬自己饮食、生活都很注‮了意‬,如果排除了湿‮在气‬作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导因‬致的呢?

长‮大期‬便不成‮即型‬便溏,加之出‮舌现‬边有‮痕齿‬等情况,就是湿‮无气‬疑。湿气重‮重严‬危害身体健康,‮万是‬病之源。在‮病致‬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淫‬气"中‮中,‬医最怕‮邪湿‬。

湿是‮容最‬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军孤‬奋战,总‮要是‬与别‮邪的‬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则‬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时的‬候,如果‮候气‬干燥‮不,‬管怎么冷,人‮还都‬是能接受的,‮如但‬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的方‬冬天比‮方北‬的冬天更令人‮受难‬,就是因为‮方南‬湿气比较重,寒‮袭湿‬人。湿气‮热遇‬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的天‬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过不‬气来,明显‮如不‬烈日当空、气‮干候‬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气湿‬遇风‮成则‬为风湿,驱风‮容很‬易,但一旦成了‮湿风‬,就往往是‮性慢‬疾病,‮时一‬半会儿‮不治‬好了。湿气‮皮在‬下,就形成‮胖肥‬,也是‮好不‬处理的健‮问康‬题。

中医‮讲里‬,脾虚则便溏,‮本其‬质原因是‮虚脾‬湿盛,其‮脾中‬虚为‮,本‬湿盛为标。显然‮大,‬便不成型真‮是的‬湿气在作‮。怪‬中医‮常经‬说"十人九湿",湿气‮旦一‬沾上了,会很‮烦麻‬的。如果湿邪‮去不‬,吃再‮的多‬补品、药‮都品‬如同隔靴搔‮。痒‬并且生‮中活‬很多人患‮了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等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有人说,各种排毒驱湿的养生食疗和运动方法我都用过了,但效果不明显,体内湿气还是很重啊,该怎么办?其实是因为你体内聚积的湿气已经太严重了,已经成了"陈年老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健脾利湿,在根本上解决难缠的湿气。

艾灸对于脾气虚弱的人,可以起到有效的生发脾气,健脾的作用。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桔杏医生超能团

由网友 于春泉教授 提供的答案:

您好,脾气、气虚、湿重这三者是有关联的,脾气可以将身体内的水液化为水精,将其吸收,运送到身体的各个脏腑。但是脾喜燥恶湿,脾气健旺,水饮的运化正常,水精疏散在身体各个部分,身体内自然没有水湿痰聚的现象。您的身体长期处于一个湿润的环境,脾被湿困,自然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广东人以做药膳出名,我推荐你可以试试这两种药膳,专门针对脾虚湿滞的患者,可以试试

1. 什锦乌龙粥 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宜脾虚湿滞证的患者。

【原料】乌龙茶5克,干荷叶5克,黑豆20克,薏米30,冬瓜仁100克。

【制法】乌龙茶和干荷叶用纱布袋单包,黑豆、薏米及冬瓜仁洗净,将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待成粥即可。

2. 冬瓜红豆汤 利小便,消水肿,解热毒,适用于脾虚湿滞证的患者。

【原料】冬瓜500克,红豆40克。

【制法】冬瓜洗净切块,红豆淘洗干净,将冬瓜块和红豆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水,煮沸后小火煨20分钟,加少许精盐调味即可。

我是坚持为大家科普医学知识的于春泉医生,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关注或点赞,也可以转发给您的家人或朋友观看此文,谢谢了!

由网友 文杰医师说健康 提供的答案:

脾虚,气虚,湿气这三个病证其实是互相影响的,也是互相联系的,首先脾虚,也叫脾气虚,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后就会出现气虚症状,如乏力,少气,懒言,神疲等。

而气虚加脾部位的症状就是脾虚,如腹胀,食少,纳呆,便溏等

那么湿气有个脾虚关系密切,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退,就会出现湿气重,表现为身重,大便黏马桶,头年泛油,口黏腻,无味,便溏。

所以脾虚,气虚,湿气重,是一个互相联系的。

脾虚会引起气虚,湿气重。

湿气重会引起脾虚,脾虚。

气虚会引起脾虚。湿气重!

所以治疗上来说,气虚以四君子丸,脾虚以人参健脾丸,湿气重二陈丸和人参健脾丸!

由网友 2020格格吉祥 提供的答案:

这三个问题是有关联的,脾虚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所以产生气虚,同时气虚会导致体内湿气排出不畅滞留体内而形成湿气重。

从你的经历看,长期心情不好,加上爱吃辣。心情不好会影响脾胃功能,中医养生理论有肝气横逆克脾土的说法。辣椒是一种耗气的食材,长期吃容易导致耗气。

造成你这体质原因是不良生活习惯和心情,所以调理应该从改善生活习惯和调理心情入手,如果只是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会很好,因为本身中药是苦寒之物,吃多了会伤脾胃。

首先改善心情,可以通过换一个环境,多交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让自己生活充实并有趣,尝试放下让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适当运动,饮食做到均衡营养,不要再吃辣椒喝浓茶了。好习惯坚持下去就会有效。关于饮食做到定时定量,多吃山药土豆小米等补气健脾的食物。也可以喝点补气健脾的茶饮。

由网友 杨哥话健康 提供的答案:

脾虚、气虚和湿气重三者虽然略有不同,但有密切关系。

脾虚是后天之本,当多食寒凉、劳累过度、暴饮暴食或者熬夜或者生活不规律时,就会影响脾的运货,造成脾虚,感觉腹部胀满,食欲下降、大便炊烂等情况。

而气虚多是因劳累过度、久病消耗或年老休弱所致,其中脾虚提供水谷精微减少,也是导致气虚的重要原因。气虚后出现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无力等症状。

而湿气重有两个原因,一是温度降低受凉,还有一个是脾虚导致,脾运化水温功能减弱,水温内停,造成水湿,湿气重会出现与脾虚气虚相似症状。

调理以上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如西瓜、山楂、苦瓜、黄瓜等,多食温燥类食物,如梗米粥、红豆、薏米等。同时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第二是合理运动,尤其是温和一些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等,促进新陈代谢。

第三是规律作息,不熬夜,心理平衡,保持轻松心态。

第四是久灸治疗,艾灸可以除湿补阳,但要找专业艾灸,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第五是中药治疗,因为中医核心是辩证,具体用药因人而异,在此不具体推荐。

希望您早日健康!

由网友 中医有奥妙 提供的答案:

气虚是指五脏之气不足,也就是五脏的生理机能低下,主要表现为语音低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体胖淡、脉象虚弱,提问者所说的大汗淋漓就是气虚见证。人体之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气的化生依赖于脾的运化。脾虚是指脾的生理机能低下,主要表现是在气虚征象的基础上伴有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四肢无力,中气虚陷者还可出现内脏下垂;脾虚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布散,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

治病求本。问题中所说气虚、脾虚、湿气重这些病理现象的本质是脾胃气虚,运化无权。只有用健脾的方法才能调理好气虚、湿气重等症状。脾胃健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仅是生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还能够滋养先天之精气,先天之精充盈反过来又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既能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滋润和濡养,又不致水液潴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会产生水湿。所以说要想调理问题中的状况,健脾是第一要务。

提问者所描述的喜浓茶、重口味、嗜辛辣、多思虑都是导致脾失健运的原因。健脾首先应从饮食上注意,保持饮食规律、食量适宜、五味调和,不偏嗜寒热和肥甘厚味,不嗜酒。要心胸开阔,及时排解各种烦闷压抑。药物调理常用的益气健脾利湿药一般有四君子丸、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附子理中丸等。

由网友 五行健康辨证 提供的答案:

"脾虚"这一概念太过模糊,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就比如说腹部肥大、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爱拉肚子、肌肉痿弱等。其实,就脾虚而言,它所表现出来的症候还有很多。就比如说,脾虚还可以导致身体发出异常的声响。

第一处:打嗝

若只是偶尔打嗝,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要是经常打嗝,一旦打嗝就无法止住,这就要考虑是否为"呃逆"。

打嗝和脾虚有关吗?

在《景岳全书 · 呃逆》中有记载:"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

大意是说,脾虚的人,就会中气不足,脾胃之气也会随之升降失常,于是就形成了呃逆。

若是有这么症候的人,打嗝很难停歇下来。尤其是在进食的时候,哪怕是吃得再少,也可能发生打嗝。而且,打嗝的声音显得较为低沉,面色发白,不思饮食,身体困倦乏力,严重一点的可能会四肢不温。要是长期得不到调治,还极容易累及肾,从而形成脾肾阳虚的局面。

要如何应对?

常用药为干姜、丁香、吴茱萸、炒白术、党参、炙甘草。

这样的搭配,可以达到行气、健脾、温阳的目的。

第二处:耳鸣

我们常说,"肾开窍于耳"。因此,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耳鸣多半和肾气不足脱不开干系。

若严格来说,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这么一种耳鸣。那就是当我们在蹲下后,在站起来的一瞬,就会耳鸣。而且,在耳鸣的同时,耳朵里似乎有空虚发凉的一种感觉。整个人的食欲差,面色发黄,容易腹胀或是便溏,身体乏力。而这就是脾虚所引起的耳鸣了。

脾虚耳鸣是如何发生的?

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本。要是脾胃之气强盛,那么气血生化充足。这就可以濡养我们的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要是此时脾气虚弱,导致脾阳不振,那么气血生化乏源,就无法濡养我们的耳窍,这就是导致耳鸣的根本原因。

就如同《素问》中记载的那样:"脾虚可以令人九窍不通"。

所以说,要是脾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往往就会伴发耳鸣。

要如何应对?

此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益气健脾。一般常用药为:党参、黄芪、甘草、干葛、升麻、蔓荆子、白芍等。

第三处:肠鸣

肠鸣也就是说,腹部会咕咕叫,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古人则将这种症状称之为"肠中雷鸣"、"肠为之苦鸣"。

肠鸣和脾虚有什么关系?

中医常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而肠道的传导和吸收,都无法离开运化这一功能的加持。一旦我们脾气虚弱,运化失常,那么我们的肠道就会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有肠鸣之声作响。

若是经常有肠鸣的人,一般多伴有脱肛、痔疮、子宫脱垂,或是少腹坠胀、少气懒言,全身倦怠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现象。

而《黄帝内经 · 灵枢》中有记载:"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不过,肠鸣也有很多种分型的。就比如说脾阳不足肠鸣,或是痰湿中阻肠鸣,或是中焦寒湿肠鸣,抑或是肠胃湿热肠鸣等。而这些,基本都和脾功能异常密不可分。

可以说,就"肠鸣"这一症候而言,十有八九基本脾虚在作怪。

具体要如何应对?

培补脾胃,大体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补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要是脾胃运化失常,那么气血就会生化乏源。所以说,一定要先把脾胃养好,也就是补脾。这就好比,在土地上种庄稼,如果土地本身不肥沃,再怎么改变庄稼的光照、驱虫。都无法让庄稼枝繁叶茂。

第二步:健脾

这就好比给土地增加肥度,去除杂草。土地肥沃了,没有了其他的外部因素打扰庄稼的生长,庄稼自然就能茁壮成长。

因此,改善脾胃是个"慢工细活"。可以说,对于脾胃问题,我们需要"三分治,七分养"。健脾、利湿、充养脾胃之气,可以选用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脐疗法。

组方:艾绒、花椒、桂圆、枸杞、酸枣仁研碎,揉制成小指甲盖大小的丸子,每晚睡觉前贴在肚脐与双脚脚底的涌泉穴上,次日醒来撕开。

只要坚持使用,湿气就能得到排除、脾胃虚的情况也渐渐消失,脾胃之气也能得以补充,睡眠质量也能有所提高。

而我们的神阙穴位于肚脐之上,总理人体诸经百脉,可以通调周身之经气,加速药物吸收。

桂圆: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补益心脾。

花椒: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能通三焦,补右肾命门。

艾绒:通经络,理气血,逐寒湿,是纯阳之物。

加味以后,方中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

用法也很是简单,只需要在睡觉前贴于肚脐处,天亮时取下即可。若是实在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

由网友 三秦医者 提供的答案:

首先,您这个配图是错误的。西医讲的"脾脏"和中医讲的"脾"完全不是一个东西。这个追溯起来,可能是民国时西学进入中国的时候翻译上就出错了。中医讲的"脾"包括西医讲的"胰腺"、"胃"、以及"肠道"的一些功能的总和。而西医讲的"脾脏"只是一个免疫器官,造血器官而已,完全不对等。

从您的描述上看,中医讲应该是"脾肾阳虚","痰湿中阻",进而导致日久伤气,也会有气虚的表现。具体调理的话最好详细了解情况系统开药,我这里不能简单从你的描述上随便说了。而且您已经吃了那么多药了,肯定有一些是辩证不一定准确的,要不然也不至于现在是这样,所以一定要系统详细辩证后开方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