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重生DR 提供的答案:
古代行政管理,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知府有权管理知县。过去有句话叫:官大一级压死人。特别是山高皇帝远偏僻边远的地方,更显得官大一级的权力。因为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越衙告状,只能县衙问案,结案上逞,巡府查看。所以,百姓饥苦冤案,只有喊县太爷。
由网友 国家人文历史 提供的答案:
知府知县这样的官职设置与古代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讲知县可以理解为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就是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知府在古代也称作太守。在唐代以前有州的设置,与美国的州不同,行政范围较小,州的最高长官可以称之为州牧或者是太守。到了唐宋时期正式设立了地方长官"知府事"。到了元朝,废掉了府的设置,直到明朝时期重新设置。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负责宣布国家的政令,治理一方百姓,考核管辖内的属吏,征收赋税等等大小事务的总揽。
知县呢,级别要比知府小,但是作为官职名存留在历史中的时间要久远的多。因为县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最稳定的地方行政规划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县,后来才逐渐推行到了内地,直到秦始皇时期开始推行郡县制,才正式设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知县可以说是很贴近基层的干部了,一般也是管理一个县的行政、司法与经济。如果刚好遇到当地有驻兵的情况,也要兼职管理军事。明清时期,知县设置为正七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七品芝麻官"。但是,明清时期,军事与行政基本上就分开了。
由网友 楚邾 提供的答案:
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
明清每府辖若干县,有的府还会下辖若干州,府衙所在县一般也成为"首县",首县不仅有府衙,也有县衙。如明代河南汝宁府下辖二州(信阳州、光州)、十二县(汝阳、上蔡、确山、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首县为汝阳县,其中信阳州无附廓县,光州则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四县,其余则均属汝宁府管辖。据此,府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是中国存在久远的行政区划,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20世纪末,温铁军曾提出"皇权不下县"的理论,认为古代王朝权力只达到县一级,县以下以自治为主。"皇权不下县"理论提出以后,有学者同意,但也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这里不讨论这一理论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县是地方社会和王朝国家权力相连接的地方。
县衙(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府衙
知府品级也比知县高很多,明制,知府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见《明史·职官志》);知县仅为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知府和知县,最直观的区别是知府官大,知县官小。我明朝为例,简单说一说这个问题。
府,是行政区名,也是官署名。明朝的府,是在元朝路的基础上改置而来的。全国除了顺天、应天两京府外,共有159个府。洪武时期,按照税粮的多寡把府分上中下三等:20万石以上为上府,从三品衙门;20万石一下为中府,正四品衙门;10万石以下为下府,从四品衙门。
上图电视剧《十五贯》中梁冠华扮演的知府
明朝除了南北四个京县(大兴、宛平、江宁、上元)外,共有1171个县。县和府之间还设置有州,全国共234个州。知府是知县的上级领导,府之下必有县。诸县中有些是直属于府,有些是属于府下之州,还有些是属于省下的直隶州。以正德九年(1514)之后的北直隶为例,一省中共有8个府,2个直隶州,府下的属州17个,县116个。
上图海瑞,曾担任淳安知县
顾名思义,知府即知(主持)一府之事。一名太府,又依古官名被尊称为太守、郡守。
明人吕坤在《实政录.知府之职》中说:"府,非州非县,而州、县之政,无一不与相干。府官非知州、知县,而知州、知县之事,无一不与相同。是知府一身,州、县之领袖,而知州、知县之总督也。"
上图河南省南阳知府衙门
知县,知一县之政,又称县主、县尹、大尹,与知府、知州同为牧民官、亲民官和父母官。
每个县设正官知县一人,正七品。其主要职事是负责户籍和贡赋。由于知县是国家最基层官府首脑,"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类、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亲躬厥职而勤慎焉"。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装戏中百姓告状要先去县衙敲鼓的历史依据。
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俯瞰
明代前期和中期,非常重视府、县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太祖曾说:"代天理民者,君也;代君养民者,守令也。"宣宗曾说:"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守即知府,令即知县。《明史》在论述明朝前期的吏治时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人,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余年。"
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大门
明朝后期,轻视府州县官,造成很多守令在任时,孜孜以求的,一是结交要路,取誉上官,二是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地方官员已经不再是安定民生和稳定社会的工具,而是演变成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天启二年(1622),明末农民战争就是由饥民冲入陕西省澄城县杀死知县张斗耀而拉开了序幕。
由网友 美美爷 提供的答案:
州和府都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古时候是一府管三州,一州管三县。知府的官自然是知县的上级了,八府巡按的官职比知府更大了。[玫瑰][玫瑰][玫瑰][赞][赞][赞][心][笑][笑][笑][祈祷][祈祷][祈祷]🍒🍒🍓🍓🍇🍇🍑🍑🍎🍎
由网友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提供的答案:
县,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早设立的地方行政单位。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晋,秦,楚等诸候大国,不断通过战争,掠取领土。在新夺得地方,设置县以便加强管理。后来,在边疆地区占有的地方很大,但人口稀少,就设置郡来管理。那时,郡和县互不统属。随着生产的发展,边疆地区人口越来越多,就在郡内设县,这样,郡就成了县的上级机构了。历经两三千年,至明清时期,郡演变为府,县仍是府的下属单位。
开始时,郡的衙暑叫府,长官称守。县级长官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知府,知县的称谓源于宗代。宋鉴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王朝短命的教训,在地方州(由郡演化而来),县,不设固定的长官,而由中央官员带本职去州,县理民亊,称为知州亊,知县市,并在重要的州设府,派员知府事。这些官员不常驻地方,三年一轮换。这就是知府,知县的由来。
至明,清时期,地方是省,府,县三级,县归府管,知县是知府的下属。从品级看,知府是正五品至从四品,知县是从七品至正七品。这时的知府,知县都是地方官,不同于宋代的差遣。
由网友 民国年间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若细细推究,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不妥,题目中的古代指的是哪个朝代?中国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代州县官员的称呼不一样,并非都叫知府或者知县。但一般来说,知县指的就是一县之长,知府是指一府的首长。
戏曲中的知县形象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郡县,一直沿袭至今。唐朝以前,一县之长称为县令,从宋朝开始称知县,全称是"知某某县事",此处的"知"是主持、管理的意思。知县一般是七品官。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县,在县以下很少设置地方政权,一般都是由地方士绅根据宗族宗法实行自治,这与今天我们的行政体制不太一样。
知府一般为五品官,属于中级官员
知府则是州、郡、府的行政长官,州府以下设县。知府这个层级的官员还有太守、刺史、州牧、郡守等不同称呼,宋代以后一般称知府。与知县一样,知府是知某某府事的简称,一般来说属于五品或从四品官。
北宋包拯曾任权知开封府事。图为舞台上包公的形象
通俗地说,知县大体相当于今天县或者县级市的一把手,知府则是地级市的主要负责人。与现在样,他们的职务、级别、待遇、管辖范围和职权都有很大的不同。
谢谢阅读,个人一得之见,欢迎留言讨论、指正。
由网友 远方风林 提供的答案:
举个例子吧,比如江苏省。
满清建立之后,以江宁苏州的首字相连,建立了江苏省,这个省下辖有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等8个府,而两江总督就常驻江宁,而江苏巡抚则待在苏州。
而常州府则管辖武进县、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四个县,到雍正时期又分成了8个。
常州府的长官就是知府,下面的县的最高长官则是知县,而且知府一般是从四品,知县仅仅只有正七品,这中间差了几个级别。
所以,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一把手,而知县则是现在的县的一把手。
在古代社会,知县一般就是朝廷任命的最低级官员了,再往下的乡村地区事务,一般都是交给地方乡绅中比较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
而平时知县和知府的关系,又可以参照巡抚和知府的关系,如果知县管的地儿距离知府的治所所在地比较远,比如常州府驻地在武进县,那相对来说,靖江县和宜兴县之类的知县就相对太平一些,除了每隔半年去武进觐见一次上级汇报工作之外,日常和长官的联系主要就是公文、书信来往,平日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威风八面,前呼后拥,做个自在的县太爷好不惬意。
而武进县的知县就比较苦逼了,按照传统礼仪,知府平时轻易不下县,平日里有事自然就把武进的知县呼来喝去,知县平时给知府打下手就够忙的了,更不敢在辖区内随便的威风八面,只能乖乖的做人,这种情况在督抚同城和巡抚知府同城的地方比较常见,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如果知县的辖区在省城或者都城旁边,那就更命苦了,一个七品芝麻官天天要面对那些动辄一二品的大员,日子过得是战战兢兢,不敢轻易得罪任何人,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有很大的后台,至于那些民间矛盾,比如田地纷争,更是不能轻易决断,因为任何一块地,都有可能是属于皇庄的,或者某些一二品大员的,毕竟古代社会,官员囤积财富除了金银珠宝,最喜欢的就是置地了。
万一一个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大员,这些七品芝麻官的命运简直跟蝼蚁一般,可怜的很。
如果有幸能生在官场,大多数官员对于仕途的起点,大都希望能远离权贵之地,毕竟,相对于结交权贵的机会概率,职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