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究竟'肥'在哪?_80年代电影放映员是什么单位

由网友 追星音视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的六七十年代,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放映员职业一度被认为是一个"肥差"。这里所说的"肥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稳定地获得收入,还能够在一些场合获得特殊的待遇和尊重。

首先,当时的电影放映员主要靠放映电影来赚钱,因为电影的普及和需求量大,所以放映员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保障和收入。

其次,电影放映员作为一种娱乐行业的从业者,往往能够在一些场合获得特殊的待遇和尊重。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影院,放映员能够获得免费电影通票,还可参加一些电影颁奖典礼,这使他们在当时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电影放映员的职业相对稳定,但他们也面临着较为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电影放映员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由网友 小薇猎奇 提供的答案:

在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是当时的"八大员"之一。他们不仅拿着可观的薪水,下乡放电影的人们还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让人称羡。

那时候农村娱乐生活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莫大的享受了。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个五六里路依然浑身是劲,当时看电影的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海市蜃楼》、《南拳王》、《少林豪侠传》、《无敌鸳鸯腿》等片子的时候,连荧幕后面都站满了人。

为什么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如果可以穿越到六十年代,采访下当时的孩子,问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如果你问他原因,他可能会说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受人尊敬,还特别有面子。不错,这就是那时人们眼中的电影放映员!

1.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受人尊敬。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没那么容易,那时10来个生产队可能只配备一两个电影放映员。想成为电影放映员,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聪明好学,受到青睐后才有可能被推荐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会装片、倒片、修片、调片等,完成电影放映学习班考试,拿到电影放映学习证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电影放映员。

在人们眼中,电影放映员属于高技术人才,是"铁饭碗",很受人尊重。

举个小例子:

当时放映电影不是随时都能放,要到大节日或生产队有活动或碰到喜事才会放映一场电影。如果某户人家结婚想放一场电影,需要生产队有头有脸的人去公社把电影放映员请过来。

放映电影要有银幕、大喇叭、电影机、发电机、汽油桶、音响设备等,这些七七八八的很重的,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电影放映员悠哉的骑着自行车在前面,一帮人在后面运这些设备。

2.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可能还会获得一些礼品。

前面说了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的职业,一个公社10几个生产队可能也就1-2个放映员,所以电影放映员是很忙碌的,经常会到下面的生产队放电影。

电影放映员来放电影,生产队基本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候为表示热情,有些老乡可能会送上一些礼品,如粉条,家里喂养的鸡等。

不要小看这些小礼品,积少成多嘛,所以电影放映员的生活条件在当时就相当不错了。

3.电影放映员工资高,职业体面。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的工资在20-40元不等,在当时这已经算高薪了,要知道在农村一个成年劳动力干一天的活才10工分,折合人民币2—5毛钱。

写在最后

如今露天电影早已被电影院和网络所取代,电影放映员也已成为过去,但请不要忘记,在那个年代,露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激动和快乐。现在你还能记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吗?

由网友 精彩瞬间崔 提供的答案:

我在八零年当过公社放映员,当时倒村里照顾很好,晚上吃烙大饼,面条,一瓶鱼罐头,一盘炒鸡蛋,一瓶橘子罐头,一瓶山楂罐头,一瓶地瓜干酒。吃完饭去放映的时候,村里一人给一盒两毛三的烟。早饭吃面条,当时这个生活比农民高了很多

由网友 哼哈百家事 提供的答案:

我大伯就是电影放映员,这个可不仅仅是肥差,还是个非常威风的职业。

我是81年出生的,老家是一个山村大概有100来户人家,小时候唯一开心的一件事我记得就是看电影。

我有个大伯虽然不是亲的,但是农村里面本来就是,一个村里面多少有一点沾亲带故,大伯就是乡里的放映员。

那时候大伯基本上是不在家里的,村里都说他是承包了放电影的工作。

他自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店,很小的小店主要是卖鞭炮和烟酒之类的,他就把这两个给结合起来,这也最终让他在90年代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万元户!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物资是有多么的匮乏,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0年那时候村里就一家人家有个黑白电视。

而那家人家又非常的爱惜黑白电视,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说电视放半个小时要休息十分钟。

全村人夏天的时候都围绕在他家的院子里面,小孩子也蹲坐在地下,放半个小时霍元甲就关机拔电休息十分钟,每次都在刚好精彩的时候,关机拔掉!

大家都不懂,就觉得这个电视好麻烦,还是电影好,然后每天看到大伯村里人都喊,什么时候放电影?

"不急不急,很快就放"!

因为大伯是整个乡里唯一的放映员,他拿到电影胶卷会第一时间在本村放,但是村里人当时是不知道原来放电影还是上面批准的。

当时大家心里就一个疑问,这个每个星期免费放电影图啥?

很多人问大伯,他就一句话"乡里让放的"?

大概是每天有人问,每天有个人,大伯终于决定在周六晚上放电影。

很多地方电影都是在外面放的,但是露天电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怕刮风下雨,一刮风或者下雨基本上要收工。

当时村里有个粮库,粮库很大,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拿来住人,那户人家把自己家里免费提供出来用来放电影。

农村里面各种传说都有,我听老人说那个粮库在以前有2个人上吊死了,现在鬼魂半夜经常挂在房梁上面,那家人家听了算命的话,说人越多那上吊的鬼魂就越不敢待在房梁上面。

所以那户人家才把大堂免费提供出来,农村就是这样,也不知道是出于羡慕还是嫉妒,人家免费提供场地还有人造谣!

不过也只有他家那个大堂能容纳全村几百人,毕竟是粮库嘛。

周六那天要下午三点村里就有几个游手好闲的人来帮忙拉布了,搞好布就搬东西,那个胶卷很多,又很重,基本上大伯是不需要动手的,只要指挥就行,反正人多。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把他的货架上面的烟,零食都装在两个大木头箱子里面带过去。

反正免费劳动力多,不用白不用。

到了晚上6点钟,放电影的地方人多了起来,这个要放电影的消息很早就已经传了开来,可以说隔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山里人都早早的下来。

真是什么都阻挡不了看电影的乐趣,至于放什么电影,这名字就成了有本事人嘴里的谈资了,大伯是不说的,除非和他亲近的人,那个人得到电影名字,显得自己很牛,就对别人说今天晚上放《醉拳》成龙的电影。

"是武打片,真的假的"!一帮人围了上来,这人就成了全村的焦点。因为他会说里面的人怎么打,多好看,其实他自己也没有看过,估计是听大伯说过。

你想想看一个狗仔都能成为全村的焦点,那个主宰电影播放权的人多有权利!

有了权利就算有了通往致富的路,大伯先把自己的流动小店支起来,这个可是他最大的副业,本来是本村放电影,那些外村的人过来看,你不买点东西好意思么?

那几毛钱一包的烟总得来那么一包吧,那几分钱的零食总得给自己孩子来那么几袋吧。不买来哄孩子,万一放一半的时候孩子闹腾,可是要犯众怒的哦。

本村人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能安心的享受看电影,烟和零食基本上都会买,就这样一场电影小店里的货基本上都能清空。

那个啤酒,汽水真是不要钱一样,放到精彩处男的都一边喝一边喊。

这个时候大伯还是发威了,一句安静,马上大人的喊叫声,小孩子的打闹声都停了。

他就是全场最有权势的一个人,包括村长都得听他的话。

其实村里都知道,他虽然是免费给村民放电影,但是都是村里出钱,不然那些设备和影片他也租不起。

这里本身就是一大笔钱,而且他最重要的是不光在这里放,基本上每天都去各个村里放,尤其是好看的影片。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部电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这部电影太感动人了,而且又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他说基本上每个村,都来预约,而且不是预约一次,那一年他家稻谷都来不及种,从五月份开始放,每个村都循环的放,一直放到十月份才结束。

而他小店里的那些东西都不用自己去批发,直接是批发部隔几天就送一次货,就几年的功夫他家就起来了全村唯一的二层小洋楼。

他说那部电影最赚钱的是在乡里电影院放,那个电影院我到现在还记得,至少有五六百人的座位,我们学校那时候下了通知,每个学生带5毛钱,周五统一去看。

那部电影已经不叫电影,叫什么教育片,那也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五六百人一人5毛的电影票他就站在门口收钱,大人小孩都统一。

很多大人都是在村里看过的,包括小孩子,但是就是忍不住去二刷,三刷,而且每个人都会流眼泪。

有一次大伯喝酒的时候说,就那一部电影,加上卖零食,就赚了差不多2万块钱。恐怖吧,在1992年的时候猪肉才卖2.5块钱一斤的时候,人家已经赚钱拿万来计算了。

之所以说放露天电影是个"肥差"其原因就是一不要成本,二还可以顺便发展副业!

而大家小时候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我觉得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大家已经能吃饱饭了,但是还买不起电视。

一个是看电影热闹,全村老少都在一起,那种感觉很奇妙,不光小孩子喜欢,就是大人也喜欢。

过了差不多1995年就不行了,应该是大家都能买的起电视了,而里面的电视剧更有吸引力,放电影已经差不多淘汰了。

但是大伯因为当初拿到的是最肥的事情,赚到了人身的第一桶金,不光盖起了小洋楼,还在街上开起来了批发部。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说现在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但是还是排得上号,现在差不多七十岁,在村里吹牛的时候还是声音最大的一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都是曾经见过大世面的人,在父辈眼中,不光挣钱厉害,脑子更厉害!

朋友,你是八零后么?你小时候看过露天电影么?

你小时候是不是觉得那个放映员是你最羡慕的工作呢?

谢谢朋友们观看我写的罗里吧嗦,耽误大家时间了!

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围观!

由网友 囧去福来奢品收售 提供的答案:

那个时候我爷爷是生产队队长,为了去请一位电影放映员,我们家可是做了好多好多的准备工作,提前都把肉炖好了。

一斤肉在那个年代有多珍贵?不知道现在人能不能想象的到?我陪着爷爷走了七八里路到镇上,然后就看着爷爷在那里陪笑脸说好话。

关键是这电影放映员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为同时求他的不止我们生产队,还有好多的小队在排轮子。

虽然说是同劳同酬,但也不能说没有竞争的压力,要是谁能把电影放映员拉到村子里面去放一场电影,这仿佛成了一场荣耀。

所以我爷爷把电影放映员请到家里来的时候,首先就是酒肉款待,不能让他饿着肚子,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也难得吃一回肉,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到底有多馋,至今都觉得好可怜。

我们那边叫的守嘴,我就站在桌子的旁边可是没有谁给我一块肉,我的爷爷也舍不得吃,就看那个电影放映员吃的津津有味,喝的滋滋有声。

关键来的时候我的爷爷还得帮他挑放映设备,天刚刚擦黑的时候,电影放映员在那里背着手指挥,我爷爷以及村里面的几个人开始挂白布,发通知。

电影放映员悠闲的像个大爷,应该说比大爷还悠闲,翘着二郎腿抽着烟等着村民们的到来,我记得那次放的是《红色娘子军》,十里八乡都打着火把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天已经完全黑了,放映正式开始了,年轻的男女借着这个机会表白心迹,老太太们说出别人家的闲话,到底有多少人看懂我不知道,反正算是热闹的一场。

关键是电影放完之后,这个电影放映员他不会留在我们村,我爷爷又得来回十几里路,帮他把东西调回去再回来,这一折腾都是半夜了。

想起那个时候看电影的场景觉得亲切,但同时想起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的那种高傲,又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从这上面来看,我们就知道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镇上有那么多的村子,但是电影放映员只有一个,谁的村子里面想多放两场电影,你没有好酒,好肉的招待,没有好烟好话的奉承,他有权利把您拖到最后,然后不了了之。

那个时候都不存在说送多少钱,但是你得保证他有吃有喝,他才能优先到你们村,大家都在抢的一个人才,您说到底是不是肥差呢?

由网友 其武37904928 提供的答案:

我的农村放映的经历是从1973年1月起开始到1979年9月,近七年的电影放映工作

电影放映,我们上海县鲁汇公社放映队共有两台机组,16毫米机组(每部电影15元),8.75毫米机组(每部电影6元),每部机组配备两名放映员。每晚在公社食堂吃了晚饭后,我们放映队兵分两路,几乎天天夜晚骑着自行车一起载着放映设备,共进共出,走村串宅,在生产队仓库场上或其他的公共场地上把电影送到他们的家门口。其实放映工作不是很闲暇的事儿,旁人看到的是我们和大家一起看看电影,其中很多辛苦是我们自己默默地承受的。

白天,在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到上海县驻地莘庄去取换影片,每天需要与大队或生产队联系落实放映地点,整理检修放映机,检查修理拷贝的破损情况等事宜。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样板戏汇映阶段和有较好的影片上映时,还要到各学校去轮流放映上下午的学生专场,这就感到时间上是极其的不够用了。

晚上,电影结束后众人离去后我们收拾起放映器件,一路回队的时候如果天色还好,借着月光可以比较顺利地到达放映队。如果天色不好,伸手不见五指,只得一手夹住手电筒,一手按住车龙头,更难的是要看清脚底踩的车轮在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泥路上是深是浅,也更难的是说清此时既要小心又要全身拼力时是啥感觉。如是遇上雨后泥泞之道,前轮刚清除了塞满的泥垢,后轮又已是满轮的淤泥,反复的清除,反复的前行,有时真是变成人不骑车反是车骑人。

有时遇上窄窄的垄沟路段是最让人揪心的路段,稍不留神自行车方向把手就会出现偏差,多次出现险些连车带人滚下垄沟里的险情,让人紧张得要命!人湿了这还不是大事情,放映机和影片湿了才是大问题,放映机要送厂返修不说,整部影片拷贝报废更是大事故,必将也要遭到全市放映系统的通报,这是无疑的!

有时一晚连放两部影片或去了很远的生产队,在返回途中,沉寂的夜色中只有老旧的自行车的吱嘎声和放映机箱的碰撞声伴随你一路前行。回到鲁汇镇上已是半夜时分,整个鲁汇镇上静悄悄,街道上早已无人行走,载着沉重的放映设备的自行车任你左右摇晃地自由骑,放松了的归来之心情真是有种惬意感的享受。此时,时常遇上不知时辰的老者,已是出来上镇等候着想喝早茶了,真是赶早人真遇上了隔夜人。

农村流动放映工作的感受是,天寒地冻时野外冷得手脚都要麻木,炎热夏天时非得要出几身汗,唯有干过这行的人才能体会到流动放映此番的真正滋味。辛苦肯定是辛苦的,电影肯定也是看得多的。

要说是美差,那倒是还没感觉到,只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放映好每场电影就是我的职责。那时我的待遇就是每月36月,每月领取15元生活费,其余的公社会计财务会转入我的生产队作为年终结算的分红。

这就是我的七年放映工作的经历。

由网友 旺仔甜妹妹8413 提供的答案:

一个大村就有五六个生产队,大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小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大队组成一个工社(相对应现在乡镇)一个工社配一二个放映员。

我是其中之一,工资三十八元,福利多:自行车,手套,工作服,棉大衣,电筒电池,雨衣每晚二角夜班费。每天吃公酒。

是个走村串户的苦差事,虽然很受群众欢迎。但要一年四季下乡巡回放映,也是很艰苦的,每逢下乡放映自已杠着行礼背包,放映结速后由所在村队安排住址,不管寒冷酷署,经常住生产队会议室,学校教室,祠堂庙宇,自行搭临时铺盖。吃饭由映放点安排到干部群众家伙食,生活无规律,饱一歺饿一歺,结婚了的一年在外,很难夫妻团聚,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其艰辛啊。

我就是那个年代的老电影放映员,下乡放电影很苦很累,两个人骑自行车驮片盒、放映机、喇叭、发电机等,夏天蚊虫咬,冬天冻手冻脚,有的有点的村倒是管顿晚饭,面汤、烙饼或窝头就很好了

六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下辖十几个大队部,一个大队部下辖十几个生产小队。一般电影每一个大队部都是轮流放映,场地可能是某大队部学校操场,有的是生产小队河场(晒谷场),那时放映的战斗片子和农业生产片子,主要是起宣传作用。

七十年代初,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不知看了多少变,最喜欢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战争片[捂脸]

由网友 矮油小手冰凉 提供的答案:

电影放映员,的确好差事。别的不用说,就说这每天一日三餐的饭辙吧。

头天在一个村子放电影,晚饭是大队号饭在老乡家里。老乡好面子,竭尽所能把家里好米好面好菜整出来招待放映员。吃完饭,把嘴一抹,装模作样要掏钱付饭费,老乡家主人赶紧拦着,放映员的手也就顺势从兜里空着出来了,省了一顿饭钱!

第二天早饭也是如此,吃完饭,等着下一个村子派马车来接。到了下一个村子,中午饭还是号在老乡家里,好吃好喝后,就等着晚饭后放电影了。

这样日复一日,一日三餐白吃白喝,轻松清闲,这样的差事儿还不算肥缺吗?

除了放映员,那时村里还有常驻的下乡干部,他们也是号在老乡家吃饭,同样是白吃白喝,很少有坚持付给老乡饭费的。甚至还有的发展了地下情人。所以咱一看说那个时代的那啥如何如何清廉的香颂文章,俺就不以为然。

小时候没少让父母撵着去大队部喊下乡干部吃饭。太阳都老高了,下乡干部还不起床,吃饭还得人去叫。老爸好面子,来我家号饭的放映员、下乡干部没有一个掏过钱的,为此我妈没少埋怨过老爸。

终于这一切都成了历史,但白吃白喝却没有绝迹。

由网友 中拾零 提供的答案:

那个年代放映员的确是个好差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谋到的,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不能如愿的,他在别人眼中的确是一个垂涎的职业。

一,行政管理。

它直接属于区文化站领导,区政府还有专门管宣传的干部,区上有文艺宣传队,是脱产的,专门排演革命样板戏。

文艺宣传要服务于政治,要走在运动的前列 ,电影队也要服务于政治。

那年月除了放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还放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大浪淘沙》,《洪湖赤卫队》,《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卫士》,《列宁在十月》等。

那时候没有艳情影片,影片中也没有爱情的故事情节,整个故事情节贯穿着英勇战斗,斗智斗勇。

八九十年代后,文艺阵地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冲破了几十年的禁锢,还原了人的本性,文化创作中也大胆的融入了爱情情节。

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平凡的生活题材,都是以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无论是怎样改革,放映员这个职业始始终是一个香饽饽,他也许就是一个公务员,或者是一个预备的公务员。

一旦有机会、有指标,转正了,就成了一个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了。

二,工资待遇。

他不仅身份高贵,还每月领着工资,那时候的工资虽然不高,每个月二十多块钱,但比普通的老百姓,那是天壤之别的。

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月下来,就是几块钱,或者十几元钱。因为他们每天的劳动分值就是几毛钱。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高大上的岗位,人们是可盼而不可及的。

三,劳动强度。

他们每天就是工作两三个小时,他们比机关的工作人员轻松自由。

他们整天活动在乡下,就是从这个生产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产队。

放映的器材、机器也不需要自己携带,由生产队派人专门拉板车送去,或者安排几个人挑着送去。

他是空着手的,到了晚上,生产队又安排人帮忙搬箱子,搬机器,拉跟幕。

一般的是放两部影片,8:00开始,最迟12:00结束,有时11:00就完成了,他的一天工作也就完成了。

四,生活待遇。

这些放映员走到哪儿都受到热情的招待,生产队长还要和他搞好关系,套近乎,否则一年到头就轮不到一次。

那时候,一年当中只能看到两三次电影,这是本生产队放的,当然也可以跑到其他的生产队去看。

有时候看一场电影,跑十几里路远。

如果招待不好,他就会借故推诿,一下子就安排不过来了。

再一个原因,还希望他,搞一点好看的影片。

那时候放电影之前,都要加一个短片,是普法,科学,教育片。

关系搞好了,这些片子也可以省去,直接放两个正片,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事,估计区长,区委书记也没有他们潇洒。

那些干部下乡吃饭还要交钱交粮票,这些放映员们他们是不交饭钱的。

而且他们天天顿顿吃在外面,顿顿有酒有肉 。

有哪个干部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大家说这个差事好不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