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_打赢了战役打输了战争

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里,蒋军被歼灭总数达到56个整编旅,平均每个月损失接近6个整编旅的兵力,这样的损失速度是任何军事集团都难以承受的。由于蒋军在各地损兵折将,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再像1946年那样搞"全面进攻"已无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变战略为"重点进攻",选择山东和陕北为两个战略区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其他战场维持均势或守势。

《保卫延安》彭德怀剧照

山东方面蒋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整编旅,大约45万人的嫡系精锐部队,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分路合击,企图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解除距离南京最近的威胁,一马当先的自然是"网红部队"整编第74师。而陕北方向的进攻指向性更加明确,为此蒋军动用了最大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军事集团主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原第一战区改制为"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由战区司令长官改任"绥署主任",一度拥兵五个集团军40多万人马,虽然调出一部分投入到华北等地区(比如接收石家庄的第3军),但仍然保有20多万装备精良的部队,且未经大的战役战斗,建制完整气焰嚣张。

而西北我军的实力是最为薄弱的,西北野战兵团成立时仅有26000人,还不及华东战场张灵甫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数字,而在此地区不仅有胡宗南的部队,还有"马家军"的10余万人和榆林邓宝珊的20000人枪,杂七杂八总数在40万人左右,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所以这个提问之下,较具代表意义的其实是"延安保卫战",因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延安就成为我党中央的驻地和指挥中枢,到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陕甘宁边区为止,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长达12年之久,从感情上说,我军指战员确实舍不得放弃。

《保卫延安》胡宗南剧照

1947年3月敌人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入侵延安的兵力为23万余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动了15个整编旅14万余人。战役之初,我军高层是对保住延安持乐观态度的,当时曾有外国记者采访,问及蒋军是否有进攻延安的企图时,得到的回答是:"进攻延安的计划早已定了,还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们把进犯的敌人军队打垮"!

当然,这样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战兵团,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陈赓率五个旅南渡黄河,袭击陇海铁路洛阳至潼关段,同时电令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队攻击平汉路,所以延安保卫战的总体战略布局是"内线防御,外线解围"。然而仅仅四天后,胡宗南进攻延安的15个整编旅即已完成集结,而我陈谢、刘邓两部的外线进攻尚未准备就绪。

这样便仅能实施内线防御了,延安的防御部署是以教导旅和警备第7团、第一纵队和新编第4旅、警备第1旅和警备第5团分成三个战役集团阻敌,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敌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战士们每支枪平均10发子弹,彭总曾经询问第一线的教导旅长罗元发能守几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实这个回答已经很有勇气了。11日,我军再紧急调动晋绥军区王震所部的两个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举进攻开始了,三天后突破保卫延安的第一道防御阵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铺,城内已经可以听到清晰的枪声,由于敌众我寡,守住城池已无可能,当晚8点党中央撤离延安,延安保卫战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内的几名外国记者,就放弃延安一事采访彭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回答说:"蒋介石除了一点面子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军队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总的分析其实一针见血,就战略价值来说,地贫民脊的陕北根本无足轻重,我党中央也随时可以转移,在哪里都可以指挥全国战局。而在东北、华北、中原和华东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蒋介石把唯一的战略预备队大部投入陕北战场,是非常愚蠢的。尽管我军保卫延安的战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后一年转战陕北的过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牵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在战略上赢得了全盘主动。

由于胡宗南主力陷在陕北,直接造成黄河防线兵力空虚,随着刘邓大军的跃进和陈赓兵团的战略展开,胡宗南的部队又不断被从陕北调出驰援,顾此失彼的结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赶出了延安并且损兵折将。与此同时,蒋军在最需要增援的东北和华东战场上,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蒋介石为面子而作战的恶果,迅速显露出来。

《保卫延安》蒋介石剧照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现在回头再看越战,感觉越南和美国都符合这个标准。

越南不必多说。

虽然北越几乎打输了所有大小战斗。但它逼退了美军,赢下了战争,统一了南越,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周边的老挝和柬埔寨。

时至今日,越南在东南亚仍是小霸。

美国呢?

虽然美国输掉了越战,而且是以极其狼狈的方式,滚出的越南。

但在战争末期,美国人被现实打醒了。各种政策逐渐趋于理智。为后来赢下冷战,导致苏联解体,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越战之前,美国上下普遍都是很狂傲的,认为这世界上,就只有美国不想摆平的事,没有美国摆不平的事儿。

比如,美军全面介入越战之初,早年曾轰炸过东京的李梅上将就曾狂傲的说:解决越战最好的方案,就是把北越炸回石器时代。

要知道,当时所有人都晓得,越战并不是北越和美国的单挑

北越的后面还站着中国,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明知道,却依然如此狂妄。只能说明,以李梅为代表的美国高层,并没有把北越以及中苏放在眼里。

他们认为,只要美国开动战争模式,所有的阻碍,通通都能碾碎!

北越算个屁,社会主义阵营算个屁。

然而,当战争开始后,狂傲的美国人被社会主义国家是当头一闷棍,被揍得眼冒金星。

美军如果只是单挑北越人民军,那倒是没什么难度。可再加上背后支持的中、苏,那难度就太大了。

要想搞定北越,就得先搞定中苏。

而要搞定中苏,那就得先发动世界大战。

但就以美国当时的现实来说,这又是做不到的事。

毕竟一个小小的越南,就把美国社会打得严重撕裂,很多美国人已经不再信任政府,不再热爱心中那个伟大的国家。

如果把越战再升级为世界大战,恐怕愤怒的美国民众会把政客撕碎。

于是乎,当尼克松赢下总统大选后,美国政府立即调整策略,放下了那高傲的身段,启动缓和政策,派专人秘访了中国。

为什么美军在越南战事不顺,尼克松却要派人秘访中国呢?

因为在越南问题上,中苏也有矛盾。

越南原本是中国的小弟,为了帮越南,中国可谓是砸锅卖铁。可当中苏决裂后,越南竟然投入了苏联门下。

1970年代,中国提到"白眼狼"一词。往往都是特指越南。

所以,当中苏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后,美国特使立即找上了门。

1972年,为进一步缓解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还亲自访问了中国。

不得不说,这一招非常关键。因为中美关系缓和后,苏联不甘落后,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主动访问了美国。

摄于1973年。左为勃烈日涅夫,右为尼克松

其后几年,美苏当然仍然继续争斗。

但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在白宫交换意见后,双方是和大于斗,美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在这几年宝贵的喘息时间内,三任美国总统专心处理内部问题,使得美国社会的撕裂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内部被稳定后,美国算是缓了一口气 在1970年代后期,再与苏联针锋相对时,就非常从容淡定了。

1979年1月1日,这是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中美建交。

中美联手坑杀苏联的战略合作,正式开始。

当中美联手后,冷战胜利的天秤就彻底倒向了美国。

因为任凭苏联再强,它也不可能强得过北约加中国。

1979年2月,中国对"白眼狼"展开反击战,仅在一个月内便打下了20多座县镇。

反击战开始前,美国舰队开到北部湾,苏联囤兵北境,中美苏三方都是严阵以待。但迫于国际压力,苏军没敢动。

1979年底,苏联把邪火发在阿富汗身上。

这么好的挖坑机会,中美岂能错过?

其后的整个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被中美联手坑惨了。这个坑,可比越战深得多。

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讲话中,曾提到了中苏关系,表达了想缓和关系的意愿。

但一方面,他口惠而实不至。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又一套。

另一方面,中国本来也不想搭理苏联。

所以中苏关系并没有改善。

1983年,里根抛出"星球大战"计划。

事后,据中情局的披露,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只是一场骗局,因为技术不成熟,当时的美国根本就做不到。

但是,苏联不知道。苏联为了不落伍,把资金全部砸到了苏联版的"星球大战"计划中。

结果,苏联经济就这么被硬生生拖垮了。

此后,一直到1991年,苏联再也不具备与美国对抗的实力。

GDP不仅被美国拉开,还被日本超越。

昔日的超级大国,走到了穷途末路。最后以瓦解收场。

所以说,虽然美国没有打赢越战,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了看,可以发现。

越战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很愚蠢,就是简单的四处树敌,不服就干。这几乎拖垮了美国的经济。

而从越南灰溜溜撤军后,美国被失利打醒了头脑,开始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各种政策趋于理性。

正是美军在越战的失利,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战略,促成中美合作,才使得美国艰难得赢下了冷战

由网友 萧武 提供的答案:

1947年初,国军的全面进攻在损兵折将之后,已经无法继续,于是将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这里说的重点进攻的重点,就是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因为这时候中原军区已经被迫突围,国军已经占领了大别山区,华北地区局面也比较稳定。所以,国军将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

而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实际上更重要的重点就是山东。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华中野战军粟裕部已经北撤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这时华野完全处于被国军战略包围的态势,根据地面积在国军压迫下日渐缩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山东除了王耀武指挥的部队之外,南边有国军重兵集团,河南也有国军重兵集团,北边的华北地区也处在国军不断压迫华北解放军的状态。所以,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完全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下。因此,国军统帅部认为,只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最后将华野压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华野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就可以一举消灭华野,将华东战场的解放军彻底肃清。

但粟裕并不这样认为,他仍然在寻找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机会。按照解放军此前的作战经验,这时候解放军应该寻找敌人战线中比较突出,而且战斗力相对比较弱的部队来打。但因为国军靠得很紧,哪个部队都不突出,每天推进速度都很慢,粟裕等待的这种战机始终没有出现。考虑再三,粟裕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中的御林军,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

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是七十四军,从抗战时期就已经成长为国军中战斗力一流的部队。在粟裕率部北撤之前的苏中战役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曾多次和解放军交手,虽然也曾被消灭过一部分,但是没有遭遇过歼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涟水战役中表现突出,打得华中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狼狈撤离战场。因此,粟裕决心打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一招险棋。如果成功,就可以打破敌人的计划,如果失败,就有可能被迫提前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粟裕在孟良崮之战中成功迫使张灵甫放弃重武器,也没有在垛庄坚守待援,而是主动上了孟良崮。最后,粟裕一边命令一部分部队阻援,一边令一部分部队围歼张灵甫。张灵甫骄狂轻敌,率部上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座连树木植被都没有多少的石头山,而且也没有水源。三万多人的军队上了孟良崮,很快就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全部干净的消灭掉了,仅有一千多人漏网。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之战,以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告终,看起来华野大获全胜。而且,在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后,国军其余部队全线后撤,山东战场的压力暂时减轻了。但实际上,虽然孟良崮之战战果辉煌,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战场面临的困难局面,根据地依然被压缩的很小,仍然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的内线作战态势。

因为华野此时部队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人左右,而解放区面积被国军压缩到了方圆纵横一百多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局面非常被动。这样,解放军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在山东都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最后不得已,粟裕只能同意中央的指示,将华野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外线去寻找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另一部分则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继续坚持斗争。这也就是华野分兵的原因。

因此,客观来说,虽然解放军在孟良崮之战中消灭了敌人最精锐的整编七十四师,赢得了战役,但是在战略上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因为这一战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改变华东战场的态势,也就是战略上是没有多少收获的。反过来,从国军的角度看,孟良崮之战则是输掉了战役,但是却赢得了战略,迫使华野不得不分兵,从而使华东战场的形势更加有利于国军。

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虽然是解放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基本的战略态势并未改变,解放军在华东的处境仍然非常紧张。尤其是根据地被大幅压缩的情况,让解放军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再继续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线作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打到外线去,以此来减轻山东根据地的压力。而最终改变这个局面的,不是别的,正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

由网友 lanhuiping 提供的答案:

这样的战役太多太多了!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淞沪会战;虽然国军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也被打败了;但是,淞沪会战为当时的中国赢得了时间,让中国有时间把在沿海地区的战略工厂迁移到西南地区,实现了当时中国抗战战略部署的目的之一,那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第二个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部署,如果当时的日本不计较上海地区的战略得失,而是兵分两路,一路由津浦铁路南下战略武汉,切断中国沿海地区向西南转移的线路,中国就不可能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部署;更为重要的是让日本不能经过山西渡过黄河,占领陕西,然后占领四川,切断中国当时的战略大后方,如果日本人真的是这样的战略部署,占领武汉和四川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只能投降,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不投降。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有!咋没有,当年蒋介石就干了不少这事。

今天借着题主的一亩三分地,咱就聊聊这事。

当年,随着苏联冲入东北,就跟那赶小鸡崽子一样将日本人所谓的精锐关东军,赶的漫山遍野的跑。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日本人,为了自己跑方便,把那些个看起来显得有些个累赘的家属,一顿子弹外加手榴弹就给消灭了,顺道还不忘点把火,接着撅着屁股自己跑路。

这也预示着日本人已经完蛋,咱抗倭也落下了帷幕。

站在世界级的角度,剩下的就是美国人和苏联人按照雅尔塔会议来瓜分世界了,这就是雅尔塔格局。

而咱还要迎接接下来的解放战争,这是当时事情的一个大背景,那么接下来咱再说一下咱大华夏的一个小背景。

不说这事,今天这事就呱嗒不明白,说了这事咱就得说透了。

咋说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他在进入东北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和咱做任何的交流。

所以他这么做,咱就很被动,没做好一些个准备。

咱作为马后炮是很明白的,接下来就要迎来解放战争。而在亚洲这地,咱大华夏打鸦片战争开始,就成为了各方势力划分利益的地方。

而雅尔塔会议其实也将咱列入了瓜分的行列,所以苏联和美国都会将胳膊伸了过来,试图将中国恢复到一战那会的局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帮的是蒋介石。

又是派兵又是派船的,将蒋介石的部队尽可能多的在全国散布开来,这明显的就是摘果子的时候。

那么苏联帮咱吗?不是,他表现的前后很矛盾,一会帮咱,将东北的一些个要地让咱占了,一会又变脸了,居然可以开着坦克驱赶咱东北局,大家伙根据电视剧啥的,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尤其是他们在撤离的时候,居然还把东北很多设备啥的,都给拆走了,这完全不是一副想要帮忙的架势。

您要知道,当年苏联帮助朝鲜的时候,可是给朝鲜留下了所有的设备,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的。

哎!这都是陈年旧事了,不说也罢。

这就是当时的环境。

接下来的事

那么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咱在第一年的解放战争中,就把蒋介石给打的找不到北。

这话说的好像轻飘飘的,咱说个数据您就明白了,头一年蒋介石手里的整编旅就被吃掉了五十六个,这包着饺子去吃都没有这么快的。

蒋介石是越打越少,咱是越打越多,蒋介石就有点挂不住了。

说道这里,咱不得不提一句,蒋介石对于军事有那么点外行的意思。

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蒋介石手头上的棋子可就不多了,也做不到想干嘛就干嘛的程度,只能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的程度。

所以蒋介石就做了一些些的调整,他把山东和陕北这两块地方作为了进攻方向。

至于其他的,在蒋介石看来对峙就成。

山东这块,蒋介石盯上了咱的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三野战军。

蒋介石也会挑,华东野战军坐镇俩大将,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陈毅咱就不用说了,大家伙都明白。粟裕是谁?那可是别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战斗,他就觉得可行,不仅可行亲自操刀还就胜利的一个军事家,这是个一辈子都在研究地图的人,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战局,老人家练就了可以倒着骑马的本事。

当年要不是身子骨不好,脑子的弹片影响了他的身体,作为朝鲜战争的候选人他老人家就上了。

而且制定夺取台湾的计划和统帅就是他老人家,要不是赶上朝鲜战争爆发,也许小弯弯就像当年的海南岛一样就收了回来。

所以蒋介石选的这个目标不好啃的,咱别的不说,单说孟良崮战役,蒋介石的74师整个就没了,这饺子不能说不硬,但还是被咱给吞了下去。

那么陕北这块呢?一说到地名估计有很多小伙伴就猜到了,那不用问,一准就是咱的延安。

为此蒋介石将进攻陕北这副挑子,加给了胡宗南,当然这么说的话,大家伙似乎感觉不出有什么问题,咱解释一下,您就明白了。

胡宗南的部队是蒋介石手里头的预备队,当然这么大的部队,应该算是战略预备队。

一说预备队,大家伙立马就明白了,一个战场上预备队的使用是很谨慎的,因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预备队。

有时候咱看电影的时候,很多将领就算是把阵地上的部队快拼光了,依然咬着牙不放预备队上去,就是等最后一搏的时候,拿出来这支有生力量来一举定乾坤的。

解释到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胡宗南的部队加入了攻击序列中,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其他战场上有变动,蒋介石手里就无子可用了。

那么结果呢?

咋说呢?咱和蒋介石打了这么多年了,尤其是这一年的解放战争,咱真是打出自信心,所以对于胡宗南打过来,咱还是有信心的。

信心是有,但咱可以看一下双方的对比。

胡宗南二十三万人马,那叫个兵强马壮,毕竟是战略预备队,咱可以理解。就这人数,他还不算其他帮忙的。

那咱有多少?两万六千人,这就是一个加强师的概念,这差距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差距了。

当然咱的其他部队也在集结,毕竟再好的信心,没部队打不成的。

陈赓的五个旅上路了,打黄河就过来了。

再有就是刘邓大军,也再集结,但可惜的是胡宗南开始进攻了,刘邓大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

好吧,在人数方面,咱显然是不占优势的,在看看装备。

胡宗南那是预备队,兵强马壮自不必说,而咱作为内线防御的部队,手里枪是人手一支,但弹药缺少的可以,每支枪就十发子弹。

这仗真不好打。

那么结果呢?结果没您想的那么好。

三天之后,第一道防御就被突破了,再过两天,城里都能听到双方交战的枪声。

面对气势汹汹的胡宗南,守城显然是不可取的。

于是在1947年三月十八号的时候,咱就从延安撤离了。

好吧,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开始挺有信心的,这咋就撤了呢?"

这其实就可以解答题主的问题了。

这何尝不是咱给蒋介石下的一套,延安保卫战是失败了,但他成功的拖住了胡宗南这支预备队。

结果呢?结果就是咱其他地方就开花了。

您别忘记了,陈赓的五个旅和刘邓大军的外线作战可没停,胡宗南在陕北这块闹腾,他的屁股后面可空了,黄河防线那就是咱的了。

那么咱就趁着这个机会,在外线拔钉子,而胡宗南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忙那都不合适。

延安他要守着,可后边也不能丢不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兵力分成一块一块的去应对。

这不用俺说了吧,拳头得握起来打出去才是最大威力的,你这都撑开了,得到的结果就是被对手一根根的把手指头给撅折了。

结果就是,胡宗南在一年之后不得不从延安撤了出来。

毕竟整个陕北在军事上来说,就没多大价值,完全是蒋介石的一个面子工程,才到这里打的。

而在其他战场上,蒋介石想要保持的战略平衡,形成对峙,想多了吧,他怎么想,事就得怎么做吗?

于是华北,华东那是败的稀里哗啦,而蒋介石就算是想投入点棋子遏制一下败局,他已经做不到了。

蒋介石在这场陕北战役中是赢了,但相对于整个棋局一样的战略,那是输的稀里哗啦!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东方神盾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回答

在人类战争史上,类似于输了战役但却赢得了战略空间的战争不在少数,今天我在此给大家谈谈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基辅战役吧。

在一九四一年的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当时的德军兵分三路,分为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

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是扫清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目标是拿下列宁格勒。

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是苏联的西南方向,目标是广阔的乌克兰顿巴斯粮仓、高加索油田等。

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是攻克斯摩棱斯克,最终目标拿下莫斯科。

三路大军分头疾进,而对面的苏军部队根本就顶不住德军的这种闪电式打法,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火武器,还有大片的国土面积,尽管苏军在竭力的进行抵抗,但形势仍在不断的发生恶化。

在时间进入到7月份时,一道犹豫不决的问题都同时摆在了苏德双方的最高统帅部的面前,这个问题就是乌克兰的首府基辅。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里,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通过各种数据的分析,得出德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暂停对莫斯科方向的进攻,转而调头围歼基辅一带的苏联西南方面军。

他带着地图怀着沉重的心情,冒着被斯大林训斥的风险来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

他如实的把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向斯大林作了汇报,然后主张把坚守基辅的西南方面军撤退到第聂伯河的对岸,然后在进行反突击。

斯大林听后勃然大怒,他大声训斥朱可夫:简直是胡说八道,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来。

朱可夫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也当面反驳说:斯大林同志,你如果觉得我这个总参谋长不会别的指挥胡说八道的话,那么你还要他做什么,我请求解除我总参谋长的职务

事情就这样的决定了,斯大林要求基辅苏军:一步也不能后撤!

但是关于基辅作战的问题,也同样在德军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陆军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中央集团集群司令博克元帅和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将军为首的一派,极力主张进攻莫斯科。

他们的想法是,对于苏联基辅一带的守军倒是暂时可以放一放,在莫斯科的防御准备还未完成之前,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一举拿下莫斯科。

莫斯科一旦被攻克,将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莫斯科一完结,也就意味着苏德战争就结束了。

而希特勒则有应外的一种看法:围歼基辅一带的苏军刻不容缓。

他认为,如果在还未解决基辅问题之前,是不能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的,这样一来德军就会有在侧翼受到威胁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拿下基辅就本身意味着苏联失去了乌克兰大粮仓,更为重要的是为将来攻克高加索大油田创造了机会,苏联一旦失去这两样东西,战争将无法再进行下去。

他批评他的将军们对战争中的经济问题一窍不通,他认为他们的战争头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希特勒的主张的到了来自作战部长凯特尔以及约德尔等人的支持,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基辅战役从7月份的初期打响,到9月底以前结束,战役以德军的全面胜利和苏军的全面失败结束,苏联西南方面军仅仅被俘人员就高达66万。

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围战役,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阵亡。

战役德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博克元帅和古德里安将军等人却一直的认为:尽管德军取得了基辅战役的空前胜利,但却耽搁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在苏军内部,尽管最高统帅部为基辅战役的失败痛心疾首,但他们却认为,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这样一来莫斯科已经完成了防御准备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德军实施的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计划"最终没有达到目的,莫斯科会战是德军自从实施闪电战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空前的大失败,它打破了德军闪电战无敌的神话,成为了克制德军闪电战的一个起点。

如果当初德军不实施基辅战役,莫斯科在当时还未完成防御准备工作的情况之下,德军如果不顾一切的进行快速推进,莫斯科就有将被攻克的可能。

也正是基辅会战,才真正的迟滞了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可能,从而使得苏联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完成了防御工作。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如果在古代历史找这样的战役,那就是长平之战莫属了。

这次战役,赵国虽然惨败,但是赵国解开了战略上的死局,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长平之战时,赵国在实力上远不是秦国的对手。但是,由于战略上陷入了死局,使得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

韩国的上党守为了拉赵国下水,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就要直接和秦国为敌,兵戎相见。如果不接受,秦国占领上党战略要地,赵国国都邯郸就在山下,形势更加不利。因此,赵国只能拿下这个烫手山芋。

战争开始前后,秦国在外交上占有先机。所有国家都作壁上观,不参与秦赵两国的战争。这使得赵国彻底失去了外交媾和的希望。

在战斗上,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屡战屡败,只能靠坚守苟延残喘。而粮食又将告尽,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没有了生路。秦国认为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密,非要破赵不可。

在这个形势下,赵国只有一个破除死局的办法,那就是和秦国拼死一战,拼一个两败俱伤。

这是因为关东各国中,齐燕都不参与战争,赵国唯一的希望就是魏楚韩国救援。而这些国家在秦国的威胁下,不敢救赵国,怕秦国报复自己。

而赵国胜利,他们也不愿意。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秦国倒下,另一个强大的赵国屹立在身边。所以,只有秦赵两败俱伤,这些国家才可能出来救赵国。

最后,赵国换上赵括,赵括和秦军拼死一战,被白起所围。这个时候,赵括做出了令秦国君臣意外的行动,他一没有投降,二没有崩溃,率领赵军和秦军做了最后的拼杀。

最后,秦军虽然胜利,但是死亡过半。这使得其他国家敢于出来救赵。最后,在关东各国联军的打击下,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被打回函谷关几十年。

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实力不足以消灭赵军并压制其他国家。它只有吓唬其他国家。赵括看破了这一切,最终使得秦国的战略破产。

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战役胜利,但是它吞并六国的战略遭到了破产。秦国至少晚统一天下二十年。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由网友 历史吐槽机 提供的答案:

被遗忘的勒热夫——焦点突出部

1942年1月,横行一时的纳粹德国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惨败,在苏联红军的反击下节节后退,纳粹空军拼掉老命的轰炸苏联的运兵工具,总算稍微迟滞了对方的追击。连番激战后,双方阵地在莫斯科西侧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态,彼此都有点混乱。

经过大约一周的调整,双方统帅都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叫勒热夫的小城,原因很简单,纳粹后退和苏联追击的不同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在二战中这种形态很适合机械化部队穿插与反击。

德军不愿放弃勒热夫,这个城市正好截断通往大卢基的铁路,绝不能让出,否则他们将面对苏联源源不断的暴兵,所以莫德尔来到这里。朱可夫对那个地方也志在必得,几次试探后就从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大量抽调人手,准备玩一把大的。

被遗忘的勒热夫——经年鏖战

双方第一次接触发生在1月8日,旋即就开始了惨烈的争夺,莫德尔在防御方面确实了得,简单几次操作就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仗打到4月20日时,投入100多万部队的苏军死亡失踪近30万,伤病减员又50万,几乎被彻底打残。

不甘心的朱可夫又在7月30日卷土重来,可是苦战2月后他们只推进了40公里左右,勉强逼近了铁路。这40多公里他们付出了5.1万纯减员(死亡失踪),14万伤病的代价,并且差点被德军反击成功。

到了11月苏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虽然第41集团军突破了德军防线,但还是被战术老道的中央集团军分割包围,苦战后才勉强突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苏军屡屡对勒热夫一带发起进攻,却屡屡被德军利用突出部的地形特点分割包围,总伤亡超过160万,只换走德军33万的损失,在战术确实输得不能再输了。

被遗忘的勒热夫——真正的收获

但正是因为苏军在勒热夫的疯狂进攻,让纳粹中央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被牢牢拖在那里,他们没能实现南下增援的目标,需要他们增援的地方叫斯大林格勒,需要增援额部队叫第6集团军,嗯,就是保卢斯那个。

有些资料显示苏联内务部故意通过双重间谍泄露了攻势细节,为的就是让德军分散兵力,这似乎合理解释了苏军为啥屡战屡败。虽然资料里写得有名有姓,但吐槽机个人觉得还是不靠谱,有那闲心直接把勒热夫打下来不就完了,直接全歼掉那支预备队不是更舒服?

不管德军预备队的事情是贝利亚老谋深算还是单纯意外偏得,总之惨败的数次勒热夫攻击确实成就了战略胜利,可怜的保卢斯先生成为第一个被俘的德军元帅,虽然他才授衔不足一天。


1943年3月2日,纳粹军队秘密撤出了勒热夫,留给苏联红军一座空城,攻入城市的科尔帕克奇中将表示比吃掉一只苍蝇还恶心。2020年6月,这场被斯大林格勒战役光辉掩盖的血战终于被提起,几个老兵通过众筹在勒热夫建起一座纪念碑,扯淡完毕。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