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石狮子有什么来历?_陕西历史博物馆 石狮

由网友 关中客 提供的答案: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序言大厅内,并没有像其他博物馆那样的文字说明,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土高原、黄河构成的巨型雕塑。雄健的走狮踏着延绵不绝的黄土高原,迎着咆哮奔腾的黄河,直入视野。

这只雄健的走狮是仿照唐顺陵走狮石雕,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复制品,唐顺陵走狮因其雕刻写实程度和艺术夸张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华第一狮"。

唐顺陵是女皇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之墓,位于陕西咸阳的洪渎塬。隋唐时期,这里是皇家外戚的家族墓地,比如唐朝的武氏家族、杨氏家族、窦氏家族等墓地都在洪渎塬,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地也位于此地。

唐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其却在唐代皇家外戚陵园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母亲杨氏的敬重。

杨氏名牡丹,出身于关陇贵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年幼时,杨牡丹并不喜欢女儿擅长的针织女红,却对诗书礼仪颇感兴趣,后来又喜欢研究佛学。

在诗书典籍的熏陶之下,杨牡丹的思想不同于寻常女子。成年之后,杨牡丹对于婚姻的态度是追求自由恋爱,寻找一位灵魂伴侣。父母倒也开明,在女儿的婚姻上并没有过多的干涉。这也就导致了杨牡丹四十多岁时还待字闺中,成为大唐第一剩女。

木头商人武士彟是一个胆大心细、头脑清晰、判断准确,敢于决断的人,在他的鼓动之下,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最后建立了唐王朝。论功行赏,武士彟由一个商人成为唐王朝的封疆大吏,获得侯爵的勋位。

就在武士彟迎来人生高光时刻之际,她的结发妻子却因病去世。中年丧妻亡子,使得武士彟十分沉痛。为了给武士彟续弦,唐高祖李渊想到了四十多岁还待字闺中的杨牡丹。

自从杨牡丹的父亲杨达在东征高句丽的途中去世后,杨氏家族逐渐走向了衰落。失去父母的庇佑,杨牡丹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依靠。于是由唐高祖李渊做主,在桂阳公主的撮合下,不惑之年的杨牡丹下嫁给武士彟,成为两个已经成年孩子的后娘。

婚后,杨牡丹陆续为武士彟生下三个女儿,其中的次女就是后来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崩逝于长安大安宫垂拱前殿。此时远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闻讯后,念起昔日与太上皇李渊的交情,悲伤过度,导致旧疾复发,最终呕血而亡。临终前留下遗言:"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不藏金宝。"唐太宗赐其公爵,谥号"定"。

在杨牡丹和几个儿女的护送之下,武士彟的灵柩回到了老家并州文水,这是杨牡丹第二回文水,此时十二岁的武则天则是第一次回老家。最终,武士彟以隆重的葬礼被安葬在文水武氏祖坟。

按照封建礼制,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为其守孝三年。于是杨牡丹和三个女儿在文水老家为武士彟守孝。在守孝的这段日子里,杨牡丹母女与武士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以及武士彟已经去世的兄长武士让的三个儿子武怀亮、武惟良、武怀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用今天的话来说,武则天和他们都属于血亲。

由于武元庆和武元爽并非杨牡丹所生,所以杨牡丹在武家的地位并不高,她们母女经常受到武氏兄弟的百般刁难,就连武怀亮、武惟良、武怀运三兄弟也经常欺负她们母女。

作为长辈,杨牡丹尚且能够忍受,但是十二岁的武则天却经常和她的哥哥们发生争吵。武氏兄弟对这个妹妹是薄情寡义,伤害颇深,以至于给武则天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造成了武则天日后乖张歹毒的性格。

杨牡丹见此情况,为了女儿,她决定离开文水老家,前往长安,暂住在武士彟昔日好友许敬宗的家中。在许敬宗的帮助下,杨牡丹母女得以在长安立足。

武士彟去世之后,抚养教育女儿的责任就落在了杨牡丹身上,虽然母女四人日子过的清贫,但在杨牡丹的教导下,三个女儿都精通史书典籍,尤其是武则天,在政治方面天赋异禀。

武士彟因病早逝,他的几个女儿在杨牡丹的教导下,长大成才。因此,杨牡丹对于女儿武则天的影响显然不可低估。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母以女贵,杨牡丹也先后被封为代国夫人、荣国夫人、郑国夫人等,享尽荣华富贵。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九十二岁的杨牡丹寿终正寝。杨牡丹病重期间,武则天曾提出将她将来安葬于山西文水老家,和父亲武士彟合葬在一起,但是遭到了杨牡丹的拒绝。

杨牡丹临终前表示,"愿葬于先茔之侧",想把自己安葬在距离杨氏家族墓地近一些的地方。但是按照古时的礼制,出嫁的女子是不允许葬在娘家的墓地。但是武则天对自己的母亲十分的孝顺和敬重,最终还是将母亲葬在了位于咸阳洪渎塬杨氏家族墓地之侧。

武则天受封皇后之后,曾先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并改谥号为"忠孝"。杨牡丹去世之后,武则天追封母亲为太原王妃。

杨牡丹去世时,武则天已经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虽然参与政事,但朝政大权还掌握在唐高宗手中。此时杨牡丹的陵墓规格还是按照王妃的标准来设置的。因此,杨牡丹的墓也被称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

杨牡丹墓葬的斜坡墓道长达29米,宽2米,墓道的两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在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石碑一通、石柱一对、石虎2对、石羊2对、石人1对,共13件石刻,整个墓园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

杨牡丹墓园石刻组合式由墓碑、石柱、石虎等常见石刻组成,与淮安郡王李寿、长乐公主李丽质以及新城公主等高等级的贵族墓葬较为相似。可以说,此时的太原王妃墓园还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贵族墓园。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已经无法正常理政,武则天开始全面接手朝政。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第二年八月,唐高宗入葬关中的乾陵。至此武则天独掌大权,开始对父母的墓葬进行续建。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追封母亲杨牡丹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陵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不但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高大的陵墙,而且还在陵园南门内侧增置了8对石人。

武则天之所以在母亲的顺义陵南门内侧增置石人,应该是模仿乾陵南门神道的石人。但是和乾陵的石人相比,顺义陵的石人整体造型就小了许多。虽然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独掌大权,但她毕竟不是皇帝,顺义陵的规格绝对不可以超过乾陵。

武则天在对母亲杨牡丹的墓园续建之初,按照礼法,把父亲武士彟的灵魂从山西文水老家迎至咸阳洪渎塬上安魂,算是与母亲杨牡丹合葬。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将国号改唐为周。此时的武则天已经达到了自己权力的巅峰,自然要对自己的武氏家族继续追封。同年九月,武则天追尊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并将其位于山西文水的"章德陵"改称为"昊陵"。

天圣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追尊母亲杨牡丹为"太祖孝明高皇后",其位于咸阳洪渎塬的"顺义陵"也随之改为"顺陵"。

武则天继续对母亲的顺陵进行续建,顺陵的南神道进行了延伸,并在南神道的南端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

在陵园南门之外的神道两旁,增置了石柱1对,独角兽1对,石人3对,走狮1对;北门外石蹲狮1对,石马3对以及牵马人3对;东门外和西门外石蹲狮各1对。

顺陵并没有修建外城墙和城门,而是将陵园外侧的4对石狮作为外城墙存在的象征,因为石狮一般位于大门之外。因此,石狮和乳阙就成了顺陵边界的标志。

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序言大厅石走狮的原型。早在唐代之前,高等级的陵墓之前,主要列置的是以虎为原形雕刻的天禄和避邪。

汉代以后,天禄和避邪的形象兼有老虎和狮子的特点,其中狮子的成分越来越多。

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开始,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后世的历代帝陵石刻沿袭了这一传统。

古人以石狮作为帝陵门兽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了西亚、中亚和古印度佛教的影响。中国并不是狮子的产地,狮子原本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东西方开始频繁的交流。

唐朝时期,东西方的交流更加频繁,西亚地区的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的贡品送到了中原。随着狮子一起到达东方的,还有那些关于狮子的神话传说以及崇奉信仰。

随着佛教的兴盛,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狮子文化也开始传播开来。于是人们逐渐把石狮置于陵墓前,用它代替辟邪看守大门。

顺陵四座陵门外的四对石狮造型变化比较大,其中东、西、北门外的三对石蹲狮,在形象上吸取了南北朝以来佛教石刻的形式,具有某些印度风格;而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在造型上则受到了西亚的影响,是写实石狮的代表。

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从雕刻风格上来说,属于圆雕,分为雄狮和雌狮,两狮相距20米,均呈走动的姿态。从艺术的角度看,两尊走狮在造型方面作了适度的夸张,突出表现了狮子雄健的特点。

顺陵的这对走狮中,雄狮最为雄伟,体态高大,长3.2米,宽1.45米,高3.15米,重40余吨。而且雄狮的造型凶猛,四爪强劲有力,貌似在阔步缓行。

雄狮半开的阔口,让人犹如听闻到狮子震撼山林、慑服百兽的吼声。特别是那高高突起的腱肚胸肌和向前迈步的腿足部分,比例匀称,富有质感。

由于顺陵石狮本身的刻工非常圆润,再加上千年以来的风雨冲刷,常年日晒风化,使得其看起来更加的滚圆壮观,不落俗套,彰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顺陵走狮是唐代诸陵中现存形体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经过多年的续建之后,顺陵已经完全具有了皇陵的规模和气势,陵园面积也从最初的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足足扩大了13倍。顺陵的墓塚封土在不断地增培之后,其底部边长达到了49米,高度达到了13米。

如果和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献陵相比,顺陵的墓塚封土比献陵的稍微小一些,但是献陵的陵园面积只有554510平方米,顺陵的陵园面积是献陵的两倍。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顺陵的续建基本结束。当年正月,在武则天的命令下,一通由杨牡丹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亲自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立于顺陵南门外的司马道旁。

该碑又称《顺陵碑》,通高10米,碑文全文4300字,碑文记载了杨牡丹的功绩,字体篆隶相兼,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的16个字。这块碑是唐初的一通名碑,后来成为著名的碑石之一。

虽然武则天按照帝陵的规制对母亲杨牡丹的顺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但杨牡丹毕竟不是真正的帝王之后,因此不为世人所承认。武周政权结束之后,顺陵成为了李唐政权继承者泄愤的场所。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就下诏削去武士彟"孝明高皇帝"的帝号,仍旧称他为太原王;削去杨牡丹"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其为太原王妃,并将顺陵改回王妃墓,顺陵之名不复存在,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虽然杨牡丹在历史上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但是她却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让其死后能够享受到帝王的待遇。

今天的顺陵,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故事,更是以新的面貌承载了那段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顺陵气势雄伟的石刻,在唐代的陵墓中最为杰出。

由网友 宫殿君 提供的答案:

谢邀。关于这只狮子,据说它有"天下第一师"的外号,简直牛翻天啊。凑巧的是,小君前不久去西安博物院时还专门了解了它,下面就来说说它的故事吧。

"唐代的狮子,对不起,唐朝不产狮子"

狮子这动物,老家不在中国,据说它最早是汉代时从西域传进来的,算是给皇家的贡品。当时的狮子数量不多,见过它的人也少,所以民间老百姓就用想象力去"构造"狮子,比如给狮子装上翅膀,给狮子做个卷发等等。

唐代是小君觉得所有朝代里狮子"最霸气"的,也许也是和唐这个时代的国风相符吧,大家可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这只狮子就知道了(如下图)

威武、雄壮、高大、霸气!

"这是武则天妈妈的狮子,你信吗"

这尊安放在陕博的狮子其实是从武则天妈妈杨牡丹的坟墓里挪来的(一说为复制品)。按照传统,几乎只有皇帝的陵墓里才能有石狮镇守,而杨牡丹区区一介女子怎么可能有这种殊荣呢?

答案就在于武则天!

当年武则天将自己妈妈由"夫人"级别一下提高到了"太后"级别,除了将葬的墓改称为"陵"(只有皇帝配享此称呼)外,还在墓里修建了各式各样超过等级的建筑,而这大石狮就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被武则天翻修过的顺陵,面积竟然还超过了唐代开国皇帝的献陵,这尊石狮也是大的超过了唐历代皇帝陵的。

"母以女贵"

杨牡丹活到92岁才去世,母以女贵,葬的陵也是帝王级别,不过后来唐玄宗继位时,估计是为了平复李氏宗族的对于武氏的怨气,他又将杨牡丹的"孝明高皇后"这个称号废去,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称王妃墓。

关于这位女皇的妈妈,历史上传闻非常多,最经典的就是她和自己外孙贺兰公子的情事,不过小君总觉得这是当时李氏家族和广大读书人对于武则天的一种抹黑,男权的社会他们看不得女人掌权,所以就靠这样的传闻来泄愤。

由网友 觅翼 提供的答案:

如果我说这只石狮是赝品,你信吗? 准确的说是复制品,它是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石走狮的复制品。

中国本土没有狮子,随着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国人才知道了这么一种动物,因为它的凶猛,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狮文化。说起来这种狮文化有点太那个了,就是看大门的,谁让你猛呢,谁让你凶呢,谁让你威风呢。自家的龙和虎可不舍得让它看大门。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只石狮是复制了顺陵看门的石狮。顺陵位于咸阳谓城区。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寿92岁。以王妃礼葬。随着武则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周,追封其母明高皇后,遂将墓改为陵。并多次进行扩建,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征调整块青石巨料,雕刻石人石瑞兽,为顺陵守灵,压煞,辟邪。顺陵有东西南北四门,现在南门保存有立狮,天禄各一对,北门保存有坐狮,马各一对,东西两门也保存着坐狮。各种石刻,立狮和坐狮雕刻最为精细。立狮高约2.5米,双眼怒瞪,阔口大鼻,浑身肌肉凸起,昂首迈步。夸张的造型厚朴深沉,气势摄人,把威猛的狮子升华到神兽。

这个造型让我想到北方的舞狮,与这些石狮基本就是一个模样,威武,大气,粗旷,野性。不似有些地方的舞狮,眨巴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让人恨不得去搂着摸两把。
总之大唐的雄风造就了这只东方第一石狮,也造就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只气势磅礴的石狮。

由网友 方之城 提供的答案:

中国从古自今都是不产狮子的,包括现在也没有活体狮子在中国境内野生出现过(动物园除外)。而中国对于石狮的钟爱却由来以久

中国古代从汉开始,就已经有了石狮出现,并且是作为瑞兽出现的,也就是和麒麟一个等级的,但真正的活体狮子是汉宣帝时期,由西域进贡而来的。由于中原地区从未见过如此高大威猛的猛兽,就把当成瑞兽供起来了,毕竟这种活体瑞兽数量有限,很不容易见到,大家就逐渐的用石头雕刻狮子形象,并作为守门灵兽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那蹲石狮可是大有来头的,虽然是原始石雕的复制品。此石狮为唐代初期石雕文物,作为博物馆门口的镇门之兽供大家观赏。这石狮其实是和武则天有关系的。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凭着自己女儿贵为皇后,备受尊崇,死后的陵寝更是按照帝王的规格进行建造的,现在称为顺陵,而武则天在废唐建周后,封自己的母亲杨氏为"忠孝太后",并对杨氏的陵寝进行大规模的扩建,特别是在陵寝内的大型石雕上,其中就有陕西博物馆门口的这蹲石狮。

武则天死后,李唐王朝复位,皇帝对武则天的废唐立周还是颇有意见,但好歹是自己的亲妈,不好动武则天的一些称号和陵寝(武则天和李治同葬乾陵,也不好动),就把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尊号给取掉了,改"孝明高皇太后"为"太原王妃",但这称号好改,陵寝可不好动。

顺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座外戚皇陵,在武则天时期经过了三次的大规模的扩建,特别是增加了陵园内大型的石雕,其中陕西博物馆门口的石狮就是在第二次扩建的时候雕刻并放置的。

陕西博物馆把这只唐代的石狮作为守门瑞兽放置在门口,既表达了博物馆的展品的丰富性,更是表达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由网友 苗苗W 提供的答案: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大厅,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尊双面圆睁,雄壮威严的石雕走狮。这座石狮高3.5米,重15吨,号称"东方第一狮"。

狮子在中国是舶来品,它是东汉时西域国家作为礼物贡品赠送给皇帝的。到中国后狮子被视为瑞兽,及唐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雕刻石狮。一般雄狮象征国家太平,母狮象征子孙绵延。

这尊石狮源于顺陵,不过,它是按照顺陵石狮同等大小复制而来的。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陵,位于陕西咸阳塬上。古代等级森严,圣人之墓叫林,如孔林,帝王叫陵,王侯将相叫冢。但杨氏原为荣国夫人,母以女为荣,后被武则天追封为皇后,故以帝陵规格修建陵墓。

石狮雕刻精美,形态逼真,动静结合、气势磅礴。张开的大口,似乎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很令人震撼!它跨越了千年立在你的面前,当你触摸到它的根源时,你就明白,历史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厚重!

由网友 红星闪闪耀秦川 提供的答案:

这只狮子的原型在咸阳塬上的顺陵。

顺陵是武则天母亲的墓,"母以女贵",所以被武则天封为"陵"。起初只有十几米高的土冢,南有翁仲和石兽两排,雕刻小巧,中间有顺陵墓碑。

之后武则天为后,陵园也跟着扩张,二次扩张的墓碑就在老墓碑南500米的位置,这个墓碑的两侧就立着两尊狮子,顺陵走狮雄狮最为雄伟,高3.15米,长3.2米,宽1.45米,重40余吨。采用圆雕,雕刻的精致传神,狮子的肌肉和神态栩栩如生,雕刻技法比北侧小的高明很多。这一对石狮子就被称为"天下第一狮"。

从这石狮子再往南,又站立着两排高大的翁仲,和乾陵的高低相仿。最南端左右各有一土冢,高约十米,这就是阙门遗址。

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上升,武则天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从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554510平方米,近乎一倍。

我们现在看到的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石狮子,正是顺陵门口石狮子1:1的复制品。

一只狮子,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这就是文物及其故事的魅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网友所有,感谢支持!)

由网友 唐风716 提供的答案: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石走狮为唐朝(武周政权)武则天之母杨氏顺陵陵前大型石雕石走狮的复制品。顺陵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此对石走狮是武则天称帝后,为其母扩建陵园所雕,其中还有一对石天禄,石华表等,石走狮长3.2米,宽1.45米,重40余吨。

由网友 王朝的废墟 提供的答案: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厅里摆的只是一个石膏翻的仿制品,原件还在唐顺陵跟前摆着呢,区别于其他唐陵石刻,顺陵的一堆石狮子不是蹲着的,而是呈现着行走的状态,所以很有气势,特别是这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牡狮,被称为"天下第一狮子"。

拜访它的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寝,随着女儿越来越出息,她的陵墓规模和等级也越来越大,甚至都用上了石狮子这种只有皇帝陵墓才能使用石刻。

杨氏去世的时候,武则天只是皇后,所以按照王妃的礼仪安葬于洪渎原上,最初是摆放的有石刻的,但没有石狮子。唐高宗去世后,到了儿子唐睿总在位的时候,大权独揽的武则天首次用"陵"来命名母亲长眠之地,还进行了进行了第一次扩建。

后来武则天自己当上了皇帝,母亲也被正式追认为皇后,于是顺陵再次得到扩建,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石狮子也被摆到了顺陵前。

所以在所有唐陵之中,顺陵是非常奇怪的一座,三十多年的营建,随着杨氏身份不断变化,使得王妃墓使用的石虎、石羊和帝陵使用的石狮子,石天禄同时出现在了一座陵园之中,比较杂乱不过也反映了武则天权势的变化过程。

为了更好的展示陕西厚重的历史,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从唐陵调过来了一些石刻,充斥于博物馆之内,比如门前来自唐懿宗简陵的翼马,比如院子中随处可见的来自昭陵陪葬墓的石虎、石羊。可能是因为这件走狮体量太大,官舍内部不好承重吧,所以翻刻了一件,也成为了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全国游客合影留念的特色背景。

由网友 得道天助之 提供的答案: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石狮子是一对明代的石狮子,它们的来历比较特殊。据说这对石狮子原本是明代的一位官员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而制作的,后来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这对石狮子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石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常常被用来镇宅、辟邪、保平安等用途。在古代,只有皇家或者高官显贵才能使用石狮子,因此这对明代的石狮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今,这对石狮子已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标志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502.html